河洛地区古民居文化特色探析
2018-05-14赵天改
【摘要】河洛地区古民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是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区域文化特色,即土及土神崇拜、以礼为中心的等级伦理秩序、以中庸为中心的家训文化。这些文化特色与河洛地区位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黄土高原延伸区的土壤环境,起源较早的河洛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河洛地区;古民居;民居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示码】A
河洛地区的概念观点众多,其中朱绍侯教授的观点:“河洛区域,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得到了学术界广泛认同。但本文限于野外实地调查的分散问题,仅限于探讨以洛阳为中心,西到三门峡,东到郑州的区域。古民居主要指明清民居,也涉及少量的民国民居。这一领域的前人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整个河南的民居进行宏观民俗学研究,并未专门探讨河洛地区古民居的民居文化,如耿瑞玲著《中原民俗丛书》、左满堂等著《河南民居》;一类对河洛地区民居的个例进行微观研究,如学者们对豫西地坑院的研究和对康百万庄园的个例研究。本文拟从中观的尺度,使用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来探究河洛地区古民居的文化特色,这一研究对于河洛文化的深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及土神崇拜
河洛地区民居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土及土神的崇拜。其他区域民居中也会出现土及土神崇拜,但程度上远不及河洛地区尊崇和普遍。
(一)土窑洞崇拜
土窑洞在河洛地区古民居中地位极为尊崇。无论贫富,都喜欢住土窑洞。尤其是达官贵人,本有钱盖高楼大厦,却选择住窑洞。明人王士性在其著作《广志绎·江北四省》中说:“洛阳住窑,非必皆贫也,亦非皆范砖合瓦之处。遇败冢穴,其隧道门洞而居,亦称窑道,傍穴土而居,亦称窑。山麓穴山而栖,致挖土为重楼,亦称窑。谓冬燠夏凉,亦藏粟麦不坏,无南方霉湿故也。”如明清时期创造了四百年财富神话,两次挂千顷牌的康百万庄园,居然有73孔窑洞。清代洛阳才子张玉麒,13岁考中秀才,16岁中进士,嘉庆皇帝赐名“张輶”,曾任湖北主考、登州知府、天津知府、吏部掌印郎中等职,官居正四品,其故居位于今孟津县城关镇王湾村,依然是窑洞型民居。清代官至四品的孟津卫氏家族,故居在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依然有下沉式窑洞院落。刘镇华在民国时期任陕西、安徽两省督军和省政府主席,其弟刘茂恩曾任国民革命军十一集团军司令、河南省主席等职,刘家兄弟在老家巩义市神北村建的规模宏大的刘镇华庄园,窑洞就达30孔。还有的乡绅之家,经济实力雄厚,却不盖高楼大厦,不盖四合院,偏偏盖高大宏伟的窑洞群,巩义市新中乡就有盖二层三层甚至三层以上窑洞的。
河洛地区的土窑洞崇拜还表现在,在窑洞和四合院结合的民居院落里,土窑洞往往处于极为尊崇的正房的位置。耿瑞玲在其著作《中原民俗丛书·民间居住》中提到:“(豫西)凡是有窑有房的院落,窑一定是为上,为正,而房只可以为下,为配。”笔者在野外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的确如此。位于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庄园规模宏大,雕梁画栋,至今保存下来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其主宅区正房居然是两层的窑洞。孟津张玉麒故居,是窑院结合的两进院落,其正房依然是三孔窑洞。位于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建于明末清初的王家大院,其正房也是一排五孔的窑洞。据村民说,李自成曾屯兵在卢氏、栾川冶炼金银作为兵饷,下峪镇位居洛宁卢氏栾川三县交界之地,王家买豆腐出身,因探知李自成银库之一而暴富。经济实力雄厚的王家,其窑院结合的房屋大院,正房也是窑洞。洛宁上戈镇的乔家大院,系清代安徽巡抚乔致南的府邸,五个院落,其中四个四合院,一个窑院结合的院落,上房为面阔五间的窑洞式建筑,与后花园相连。巩义市站街镇北窑湾村清末王抟沙故居的正房也是窑洞。三门峡的白鸟朝凤院也是四合院群落,但是正房也采用了窑洞的拱券式。
除了正房之外,住宅的其他重要部分也都采用窑洞或者窑洞的建筑形状。如康百万庄园的大门也是采用窑洞的拱券式,洛宁县东宋乡丈庄村的垂花门也是采用窑洞的拱券式形状。祖宗祠堂也是住宅重要部分。三门峡市陕州区田家庄明代古宅院,分明是四合院群落,但是,地位比较尊崇的“赵氏祖祠”采用了窑洞的拱券式。土窑洞崇拜还表现在神龛和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类似神龛,都要建造成小型窑洞的形状。土窑洞形状的小神龛随处可见。洛宁县河底镇城村张家大院的最西边宅子里正堂就有一个小窑洞,里面供奉着祖宗牌位和祖宗画像。
河洛地区的土窑洞崇拜还表现在在不具备建土窑洞的地方,依然顽强地保留土窑洞文化符号,建窑洞式民居来居住。如洛宁县东宋乡丈庄村的程家大院,是清代总兵程福亮的故居。据程家后人说,康熙皇帝因时任淮安知府的程福亮的后人程懋,两袖清风,十分清廉,故拨国库里的钱为其修建住宅,当补缺建房费用。然而,程家大院的垂花门,也就是二门,依然采用了窑洞的拱券形状。程家大院的主体建筑,小姐绣楼,据程家后人讲不是小姐绣楼而是藏宝室,虽用砖木建筑,但门和窗户均采用了土窑洞的拱券形状。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元老、民国陆军上将张钫,经济实力雄厚,在其老家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建的故居“蛰庐”,辟地建的“千唐志斋博物馆”就是由十五孔高大砖窑组成的。甚至有细心的人家,在不适合建土窑洞的地方,在建砖箍窑的时候,连土都要加上。耿瑞玲著《中原民俗丛书·民间居住》中说:“甚至在不宜凿窑的城市里,有钱的人家用箍窑的方法,仍然筑穹室,上面覆上厚厚的土,四壁外部砌砖石,整个形式从外部看像一个方形的土台,而内部则是窑洞。在老陕州就有这样的一条巷子,非常有名。”
(二)土地神崇拜
河洛地区古民居中土地神崇拜十分突出。几乎笔者所调查的每一个古民居院落都有供奉土地神的窑龛,称为“土地爷窑窝”,离家里正大门很近。有的土地爷窑窝建在进门的影壁墙上,比如洛宁上戈乔家大院和孟津卫坡村;有的建在兼有照壁功能的厢房山墙上,如洛宁县赵村乡张营村清代骠骑将军张梅故宅——骠骑将军府,这种类型最多最普遍。土地爷窑窝内一般供奉有砖雕、木雕或者泥塑男性土地神像,神像前放小香爐。土地爷窑窝旁边往往贴着对联,一般是“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或者“门内一老仙,四季保平安”,或者“土出无价宝 ,地生有道财”。孟津卫坡村一处宅子的土地爷窑窝的对联是“保护平安宅,尊居福德宫”,横批是“土地府”。洛宁县上戈镇的乔家大院的土地爷窑窝最为独特,位置虽然也在进大门的照壁上,但是照壁四周镶有蛟龙、松柏、葡萄、花卉等图案的精美的砖雕,正中间是方形的土地爷窑窝,两侧刻着对联“鹤发坐中央神清貌古,龙头游下界望重风高”,生动地描述了民间土地神白发白胡须,手拿龙头拐杖,德高望重的形象。洛宁乔家大院还有别的院落土地爷窑窝的对联写成“位配乾元与春夏秋冬连运,职司坤德偕门鼋户灶同尊”。
清代官宦人家的土地爷窑窝的外部边线雕饰成清代官帽子的形状,没有入仕的有钱乡绅,在土地爷窑窝周围雕刻各种精美吉祥图案。一般人家的土地爷窑窝比较朴素,较少装饰。土地爷窑窝没有做官的人家,要么建成窑洞拱券形状,要么建成朴素的长方形形状。在聚族而居的大家族里,每一小家都要有一个土地爷神龛。孟津县朝阳镇的卫坡村就有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土地爷窑窝。
民居中对土地神祭祀时间一般在逢年过节或者社日,因为土地神又称社神,所以社日是非常隆重的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一般在农历二月二,秋社一般在立秋后。
河图洛书中,数字五所代表的土,均位居中央要位。“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民谚曰:“金木水火镇四方,土居中央掌阴阳。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早期的中医学理论书籍《黄帝内经》也认为脾土属中央,对人体生死健康起重要作用。其一:“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二:“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河洛地区古民居对土及土神的崇拜,其实是河洛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重土观念的体现和传承。其实,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河洛地区的现代民居中多数也有土及土神崇拜现象,这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亦体现了河洛文化的生命力。
二、以礼为中心的等级伦理秩序
孔子深知礼的规范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特地到东周的都城洛阳“入周问礼”,向老子学习礼的知识。河洛地区的古民居中也承载着以礼为中心的等级伦理秩序。
河洛地区古民居多数是聚族而居的场所,体现着社会的等级差别、家族伦理和家庭伦理。
(一)官民等级秩序
在河洛地区古民居中官与民的等级区别比较大。如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的王家大院,是卖豆腐的平民,虽一夜暴富,盖了大量的民居院落,但是整个民居院落简单朴素,没有雕梁画栋,很少有砖雕石雕和木雕。即使非常重要的功能性建筑——照壁,也仅仅用青砖拼出菱形图案而已。王家大院的砖石木料用料往往很大,不计代价,但在等级制度上可以看出,虽然有钱但地位比较低。而做过官的康家、卫家、乔家和程家则三雕量大而精美。前文曾经论述过,土地爷窑窝也有官民的区别,此处不再赘述。
河洛地区古民居宅门前的门枕石——抱鼓石也是规范等级制度的符号。相传古代将军荣归,常将战鼓置于门前炫耀战功,后来就演变成抱鼓石。笔者在孟津县卫坡村做调查的时候,卫氏后人讲卫氏族人有人做过武官,武官宅第才可以设石鼓,即抱鼓石。仔细观察,发现庞大的卫氏家族院落,并不是每一户宅门前都有石鼓。另外笔者调查了清代总兵程福亮故居洛宁程家大院有石鼓,清代骠骑将军张梅宅邸(今在洛宁县赵村乡张营村张振杰宅第)前亦有石鼓,方知口碑资料属实。
文官的宅邸门前的门枕石呈长方形箱子形状,可能类似于古代书箱吧。高级文官的门枕石呈箱子形状,箱子上可以雕刻狮子,低级文官的门枕石呈箱子形状可以雕花。普通百姓家用木质门枕或者正方形无任何雕饰的门枕石。
河洛地区古民居特别重视门楼。俗语有“穷院子,冨门楼”之说。门楼高大,门楣宽大,便于悬挂匾额,体现等级差别。很多明清的古民居门楼上悬挂“文魁”匾额,表明屋主的进士身份、官员身份。河洛地区现代民居受古民居的影响,一般人家门楼都盖得高大,留足悬挂匾额的空间,即使没有能够抬高身份的标志,也要写上“家和万事兴”之类的匾额。
(二)宗族伦理
河洛地区古民居大多是聚族而居,宗族伦理(家族伦理)十分明显。大院几乎都有祖宗祠堂、私塾(或者学校)、祭田等宗族伦理建筑。孟津县的卫坡村有两处祠堂,一处为兴建比较早的北祠,上写“魏氏祠堂”,稍后建立的南祠,上写“卫族祠堂”。洛宁程家大院也有建于康熙年间的程氏祠堂“兩程祠”。
宗族祠堂一般建得比民房高大宏伟,显出伦理差别。孟津县卫坡村现代编《卫氏宗谱》写到:“北祠,建于清嘉庆十八年,是卫坡清朝一条街的标志性建筑,庙宇式,是卫氏家族在鼎盛时期建造的家庙,占地四百八十平方米,高大宏伟, 颇为壮观,五脊六兽,石狮海马排列屋脊,门前平台百余平方米,平台高于街面六步台阶。从平台上台阶五步至大门,门前左右有雕花石鼓一对。木门木锁,进入大门两侧是厢房,两层砖木结构,楼上通过门楼能互相走通。厢房北头有露天踏步,可上二楼。门楼是屋脊式,厢房是平房式,屋顶有城垛式女儿墙,院中央有月亮门,月亮门内高外低,高差台阶三步。进月亮门平步六尺上台阶五步进祭祀厅。”从家谱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祠堂比普通街面的高度。从位置来看,祠堂一般都位于民居宅邸的中间。卫坡村北祠位于北街中间,南祠位于南街中间。而洛宁程家大院的祖宗祠堂则位于从东到西五座宅院的中间。
河洛地区古民居的宗族伦理还表现在宅地的排序上,严格按照“兄东弟西” 的顺序进行。洛宁上戈镇乔家大院,自西向东排序一宅二宅三宅四宅,出现了奇特的现象。最西边的一宅二宅雕梁画栋,备极奢侈,而三宅平淡无奇,四宅简单朴素,甚至有些寒碜。大院里没住人,笔者调查时没找到乔家后人,据村民说,哥哥没有当官,弟弟做了大官一般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做了官的弟弟,可以把自己的家建得雕梁画栋,但不能改变住宅安排上兄东弟西的家族伦理。洛宁县赵村乡张营村清代张梅故居,以及西山底乡张梅后人宅邸,都是按兄东弟西的的宗族伦理来安排居住空间的。
(三)家庭伦理
在河洛古民居大院里,各个分院内部同样有小家的伦理。供奉祖宗牌位的堂屋往往位于正房,上房。寿诞婚丧等重要仪礼均在堂屋举行。窑洞也同样有自己的家庭伦理。耿瑞玲著《中原民俗丛书·民间居住》中写到:“(豫西)地坑院内,依朝向有主次之分,一如地面的四合院。以与窑漫道相对的方位为上,一般说上方三孔窑洞,正中一孔为主窑,主窑的窑门较高宽,是一门带左右两窗,两边的为陪窑,则较主窑稍低窄,是一门一窗,左陪窑的窗在门左边,右陪窑的窗在门右边,十分对称。其余三面窑洞均属陪窑,分为东陪窑,西陪窑、南陪窑。主窑由家中长辈居住,儿女辈住左右,牲口窑、家禽、仓库,厕所等在与主窑相对的下方。”
河洛地區古民居体现的以礼为中心的等级伦理秩序,也是明清时期礼制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以中庸为中心的家训文化
河南因地处的豫州居九州之中,因此古称中州。后来河南又有了中原的别称,大意是因为河南地处国土之中的意思。河南最具特色的方言词汇也是“中”。在河南之中,最中的位置莫过于洛阳。周公曾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广西大学的邢永川副教授分析出洛阳因地理区域中心和政治中心而有“洛中”的别名。河洛地区古民居与“中”的地理区位相联系,形成了以中庸为中心的家训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厚德载物
《周易·坤》记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的是君子的品德应该像大地一样厚实容载(容养)万物。土居中央,土的品德是厚实,土能生万物。因此,强调中土厚德利万物,生万物,成为以“中”为中心的家训文化的表现之一。巩义市康百万庄园里的“克慎厥猷”院的对联是:“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康百万庄园一座五间拱券门的院落正房楹联写着:“诗礼传家长临那些唐诗宋字,骛诚处事广种些福地善田”。另外,康百万庄园里面还有许多匾额如“义睭仁里”“慷慨乐善”“轻财义举”“德懋行芳”等等和以上对联一样劝谕子孙厚德行善。洛宁县河底镇城村张家大院有副对联,刻在堂屋房门两侧:“持身有训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孟津县卫坡村却将这样厚德载物的家训文化写在了家谱里。《卫氏宗谱·云峰公训儿孙俚言》载:“为子尽孝,何用烧香千里。为臣尽忠,胜造浮屠七级……铺路修桥,现得行人方便……惜老怜贫,不害为仁人。济世救人,何愧为义士。”
河洛地区古民居中强调的中央土德,厚德载物的家训文化,希望子孙立厚德,享福泽。
(二)中庸内敛
中庸内敛指的是凡事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不走极端,低调内敛。最典型的是悬挂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一院过厅内家训留余匾:“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训诫子孙凡事留有余地,保持中庸,不做尽做绝。
洛宁县上戈镇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南做过安徽巡抚,官阶很高,但是乔家大院的大门却十分低调内敛,大门很窄,类似民宅。门楣不高,未见狮子门枕石,未安装大门扇,也不镶门钉,只是在两个门柱上方设有砖雕牡丹。乍一看,不像官宅,而像民宅。乔致南把当时权倾一时的左宗棠送他的对联“诰落古今同一体,风流儒雅亦吾师”不放大门口,而放在院内南屋两边。这种做法中庸内敛,无疑也成为以身作则,晓谕子孙的家风。
《卫氏宗谱·云峰公训儿孙俚言》载:“休笑人短,靡矜己长。进步不如退步,吃亏终是便宜。”卫氏族先训诫子孙是如此的内敛。
(三)外圆内方
河洛地区古民居家训文化中有一部分是不写出来的,是通过民居建筑展示出来的。外圆内方的家训就是如此。孟津县的卫坡村、洛宁县赵村乡张营村的骠骑将军府、洛宁下峪镇的王家大院都有大量的窗户设计成外圆内方的形状。从室内看窗户是方方正正的,从室外看,窗户却是圆的。这不是简单的“天圆地方”观念,而是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源头——河图洛书。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他在《易拇》里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他还认为,“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窗户的内方外圆暗合洛书之图形,既表达了阴阳相抱,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又成为做人外圆内方的引导和劝谕。洛宁程家大院的小姐绣楼对此做了略微的变通,窗户内部是方方正正的方,窗户外面是窑洞状拱券形的圆。
四、结语
河洛地区古民居呈现出土及土神崇拜兴盛、以礼为中心的等级伦理秩序和以中庸为中心的家训文化的区域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色的出现,与河洛地区位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黄土高原延伸区的土壤环境。起源较早的河洛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河洛地区民居文化本身是河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根植于古老河洛文化之中,传承和承载着古老的河洛文化。笔者以后在调查、研究河洛民居之时,需要进一步联系以上三方面因素,谨慎思考,将研究深入下去。河洛地区古民居数量多,规模宏大,作为文物保护起来有难度,许多古民居成为断壁残垣,摇摇欲坠,即将消失。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引起业内业外人士的重视,抢救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文化圈[J].寻根,1994(3):22.
[2]耿瑞玲.中原民俗丛书·民间居住[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
[3]左满堂,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耿瑞玲.中原民俗丛书·民间居住[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8).
[6]耿瑞玲.中原民俗丛书·民间居住[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9.
[7]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M].
[8]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M].
[9]周家樵.灵宝民俗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31).
[10]孟津卫坡村.卫氏宗谱[M].2006(24).
[11]耿瑞玲.中原民俗丛书·民间居住[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17).
[12]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9).
[13]邢永川.“洛中”考析[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6(10):183-185.
[14]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7).
[15]康百万庄园文史编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匾额楹联大观[M].香港:香港国际出版社,2003:74.
[16]孟津卫坡村.卫氏宗谱[M].2006:51-52.
[17]康百万庄园文史编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匾额楹联大观[M].香港:香港国际出版社,2003(10).
[18]孟津卫坡村.卫氏宗谱[M].2006:52.
作者简介:赵天改(1974-),女,河南新野人,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历史文化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