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仁陂变迁及其原因

2018-05-14王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变迁

【摘要】马仁陂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羊册镇的北部,是西汉时南阳太守召信臣主持修筑的水利工程,以后部分朝代也对其进行过修葺,几经兴废。从马仁陂的变迁可以部分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为南阳地区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对马仁陂进行论述的学术论文却寥寥无几。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又和水利息息相关,选取南阳地区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马仁陂来进行论述,以期窥得南阳地区历史上水利工程发展变化的一斑。

【关键词】马仁陂;变迁;原因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陂”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①山坡,斜坡;②水边,水岸;③池塘;④倾斜。显然这里的意思是第三个:池塘。马仁陂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的最早的山谷型水利工程,现已在其旧址上修成华山水库。因其在羊册镇北部华山的后面,当地人又称其为华山后湖。

羊册镇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东北高、西南低,东部和北部为山区,西部和南部为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雨水多且集中,冬季干冷。降水不均,山地地区又不易储水,农民饱受旱涝之苦。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农业生产则需修建灌溉系统。而马仁陂周围被擂鼓台山、安寨山、薛山、华山环绕,仅西南一隅地势较低,沘河从此发源。库容大,水利工程量又小,是绝佳的水利工程选址。

一、马仁陂的变迁

关于马仁陂的学术著作较少,仅在《历史上汉江上游的灌溉事业》《南阳陂田水利的衰败》以及《南阳地区两汉、唐宋、明清时期水利事业之比较研究》中有所提及,其它则为史话杂谈,可信度不高。至今尚未有专门对其进行探讨的学术论文。本文将马仁陂的修建过程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论述,并对其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一)初建期

马仁陂灌溉工程最早建于西汉元帝时,具体时间已无确切记载。西汉时泌阳县属南阳郡,元帝建昭元年召信臣迁南阳太守:“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余顷”。从这段文字可以大略看出当时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期间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东汉时,杜诗为南阳太守,《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又修治陂池,广拓田土……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可见,杜诗在南阳的水利工程建设上还是有相当的贡献。但是,召杜二人所建的具体是哪些水利工程,史书语焉不详。幸有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其中详细载有大量水利工程。东汉末年至北魏,战乱频仍,水利工程多年久失修,且郦道元成书时间又与汉相去不远,故其中所载的陂塘池堰为两汉时召杜二人所修还是比较可信的。《水经注》载:“马仁陂水出潕阴北山。泉流競凑,水积成湖,葢地百顷,谓之马仁陂。(p394)”“马仁陂,在唐县北,可溉田万顷,县内有三大陂,皆汉代之遗迹”。此后,宋《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明《南阳府志校注》、清《读史方舆纪要》《嘉庆一统志》《道光泌阳县志》等对此都有所记载。《嘉庆一统志》载:“马仁陂在泌阳县北七十里,上有九十二岔水悉注陂中,周五十余里。四面山围如壁,惟西南隅稍下,可泄水。汉太守召信臣筑坝蓄水,复作水门,以时启闭。分流碌礈等二十四堰,灌溉民田千余顷。”可见,马仁陂四周群山环绕,山泉水流皆可汇入陂中,这便保证了来水量。并且只有西南一隅地势较低且无遮挡,筑坝蓄水的条件绝佳。又将塘陂与渠堰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条件建立了灌溉系统。坝堰修筑后,“民得其利,畜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信臣不仅主持修建了水利设施,而且还设置相关法令,以防止因用水不均而产生的水利纠纷。在农业社会,渠堰的修筑给了农业生产水源保证,也就是给了农民基本的产量保证,召信臣和杜诗也由此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戴。至今,在马仁陂附近生活的人们还有为纪念召信臣和杜诗而进行祭祀的习俗。

(二)兴废复修期

在马仁陂修成后至元明时期,屡经兴废。由于王朝更迭带来的战乱,东汉杜诗任南阳太守时,以前的陂堰大都已经荒废,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于是杜诗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又修治陂池,广拓田土,郡内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他组织百姓修治陂池,广拓土田,对西汉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时修筑的水利工程加以修复和发展,其结果便是辖境内陂泽棋布,田间沟渠纵横,人民安居乐业。张衡在《南都赋》中便讴歌了南阳灌区的美景。

西晋时杜预也曾做过水利的修复工作,他曾上书道:“臣以为,与其失当宁泻之不蓄,宜发明诏敕刺史二千石,其汉氏旧陂旧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当修缮以积水,其诸魏氏以来所造立及诸因两决溢蒲苇马肠陂之类,皆决历之”。当时西晋人口增长,曹魏时粗放耕作的屯田弊端开始显现,小型陂塘常有决漏,由此他提出将曹魏时期所修及决堤形成的“蒲苇马肠陂”废掉,而将两汉所筑的陂塘加以修复。他的提议得到了施行:“又修召信臣遗迹,激用滍、淯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过相关记述:“马仁陂水出潕阴北山。泉流競凑,水积成湖,葢地百顷。”可见,当时马仁陂还在农业灌溉中發挥着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公私引裂,水流遂断”。由此推测,到北魏时整个灌溉工程的下游已断水,其原因并不是陂塘的来水量减少了,而是开通的支渠过多,对引水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唐代对马仁陂的修复也有记载:“卢祥,会昌中为唐州刺史,兴复召信臣陂堰甚有劳绩,益大其利。”唐代泌阳县属唐州,会昌年间,卢祥为唐州刺史,曾做过一些修复马仁陂的工作。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沈亮出任南阳太守,“窃见郡境有旧石堨,区野腆润,实为神皋,而芜决稍积,久废其利,凡管所见,谓宜创立。……又修治马人陂,民获其利”。至宋嘉佑年间,赵尚宽知唐州时对马仁陂的修复成效最为显著:“唐州闲田尤多,尚宽知州事,乃按图记得召信臣故迹,益发卒复三大陂,一大渠,皆溉田万顷。”五代战乱,使得土旷民稀。赵尚宽在唐州的水利建设,不仅恢复了唐州原有的陂塘渠堰,同时,“(赵尚宽)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四方之民来者以荒地计口授之,贷民官钱买牛,比三年,废田尽为膏腴”。通过修复水利工程、教给农民自主修建支渠、给流民计口授田、把官钱贷给农民使其得以购买耕牛等措施,不仅使荒地变为沃土,而且“尚宽在州前后凡五年增户万余”。苏轼曾作《新渠诗》,以:“渠成如神,民始不知。问谁为之?邦君赵侯。”来赞美赵尚宽;王安石也曾作《新田诗》以“赵侯劬之,作者不饥”来称赞其功德。

元明两代,有记载的水利修复工作多由县令主持。元大德年间,“程仲贤擢尹比阳,时马仁陂倾圮,郡檄董役修筑,民获其利。凡百废坏,因时补葺,民不知劳,公私俱便,人咸称其能。”明成化年间,泌阳知县袁斗也曾对马仁陂进行过修复:“勤谨仁恕,执法不阿,吏民怀服。修马仁陂,复其旧,民到于今称之”。

(三)清至民国的垦田期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特大水,春夏霪雨,入秋更甚,田垄庐舍坍塌甚多,马仁陂决口,下游人有溺死者。自此以后,马仁陂遂荒废。直到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据《泌阳县志》“南阳太守深渊德政碑”载,南阳知府沈渊召号民众在已废的马仁陂内垦荒,给予垦荒者优惠政策。自此始,马仁陂开始变为农田。知县步毓岩(嘉庆六年任)在咏马仁陂的一首诗中写道:四面山光接碧天,千畦水道泻清泉。人居水复山重路,半种山田半水田。由诗可见嘉庆时,陂塘水域面积已大大缩减,几乎都变成了耕田。而且当地人还有这样一句俗谚:金高邑,银牛蹄,比不上华山后湖地。高邑和牛蹄都是泌阳的膏腴之地,而马仁陂的地比它们还要好,可见其肥沃程度。

(四)1958年改建至今

如今的华山水库就是在马仁陂废址的基础上改建的。水库于1958年3月开始兴建,至1960年基本完工,是一座集防洪、抗旱、养殖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水库修建之初,还可见马仁陂的遗迹:堤高12米,长840米,水门则是用条石砌成,且有空隙调节流量,堤的西侧还有一条溢洪道。水库建成以后,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及2007年均进行过整修。如今的大坝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坝高18米左右。若来此春游,立于坝上,可见湖光山色美如画,又重现了曾一度消失的泌阳八景之一的“仙陂春雨”。

二、马仁陂变迁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两千多年来,朝代更迭不断。每逢改朝换代,必随之有战争。国家安定时,便有官吏主导对马仁陂进行复修,一旦战乱,则被荒废。无论是杜诗,还是赵尚宽、程仲贤,都是在天下初定时或战乱平复后,主持对辖境内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扩充工作,以发展农业经济。他们主持修复后的结果大都是良田增多,编户数量增多。所以,社会稳定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前提。

其次,汉代的召信臣在修建陂堰灌渠后,便建立了一套均水法令,防止无节制引水和由水产生的纷争。但在郦道元的记述中,已出现因过度引水而导致下游断流的现象。可见没有法令的约束或者不能严格执行法令,也可能是后代陂塘复修不久便又无法使用而被废弃的原因之一。

最后,明清以来,人口不断增多。据下表可知,明朝年间,人口净增五万多人。明末战乱,清初人口数量虽有所下降,但其后随着社会的恢复和发展,人口呈增长态势。尤其是康熙五十年(公元年)颁布“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更是大量膨胀,并持续到到民国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破坏了原有的人地平衡。现有的土地数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所以,几乎所有可耕种的荒山沟坡都开辟成田亩,其中便包括已废弃的水利工程旧址:马仁陂。据《沈渊德政碑》记载,康熙末年,南阳太守沈渊纳金乡王召之议,以马仁陂湖地“非不可耕之田”,“亲往复勘,果如所言;又虞(退湖还田)功成后,土人藉端争执,乃集濒湖民一一询问会之,湖内无尺寸之地。(道光泌阳县志 太守沈渊德政碑)”从此,马仁陂变成了耕地。

(二)自然因素

马仁陂被废弃,还有可能是因为气候因素的变化。几千年来,我国的气候存在明显地波动,气候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南阳修建水利工程,自古以来就是为灌溉水田的。水稻生长的最低温度要求在10℃以上,而据史料记载,清代汉水结冰的记录达十几次。由此可见,位于汉水以北的南阳地区气温已不适宜水稻生长。明清冰期气候转冷,南阳盆地基本上已无水稻种植。到清代中期,“泌邑自马仁陂废后,向无水田”,当地人民竟已不知水稻种植为何物。旱地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使农业对水利工程的依赖程度降低。直到嘉庆年间,湖北移民来到泌阳定居,才又带来了水田耕作,并开始重建水利系统。耕地变得肥沃,粮食产量增加,人们竞相聚水灌田,“收获既丰,转相仿效。至今潴水灌溉者业有十之一二,昔所谓石田今则半成沃壤矣”。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的日趋干冷,干旱导致上游来水量减少,陂塘存水不足,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陂塘在反复复修,发挥作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对其修复反而得不偿失,便放任其荒废。同时,人口增多,大片坡地、山地被垦殖,过垦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就导致了陂塘水容量降低:涝时由于冲刷作用,泥沙俱下,在陂塘中淤积,陂塘变浅;旱时所聚水又不足以供应农业灌溉,陂塘修而无用,自然也就荒废了。

三、结语

马仁陂在其修筑初期还是发挥了重要的灌溉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干导致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等使其已无法正常运转,直到1958年修筑华山水库,古陂才又焕发了生机。但是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清末的人口大膨胀,大量荒山陂塘被开垦,虽然缓解了当时的危机,但无疑是饮鸩止渴。这种粗放型的耕作方式只会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也使农业生产环境更加恶化。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当前的利益,保护环境才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九召信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南北朝)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杜诗传(卷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北魏)酈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九)[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5]张元济.四部丛刊续编·史部.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百一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西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九召信臣传》,中华书局,1962.

[7]后汉书卷三十一杜诗传P423.

[6]唐房玄龄.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十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明李贤.大明一統志(卷三十)[M].陕西:三秦出版社,1990.

[9]沈约.宋书(卷一百)[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宋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张嘉谋等校注.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M].南阳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

[12]泌阳县史志编撰委员会编.泌阳县志[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3]清:倪明进等编.泌阳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

[14]南阳府志校注68.

[15]泌阳县史志编撰委员会编.泌阳县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326.

作者简介:王雪(1993-),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

猜你喜欢

变迁
从俄语呼语看女性称呼的演变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社会学视阈下古琴艺术的变迁研究
鲁中南地区“温锅”习俗研究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