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8-05-14王艳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王艳红

【摘要】在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新任务和新形势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应当树立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找准定位。本文从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剖析,从而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提出对策。由于陈旧的思政教学很难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们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新时代青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指导下以及社会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形势下,高职思政教学课改革显得滞后,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全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职业特殊性,也没有凸显出思政课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所以,我们要正确面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 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的进度。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高校思政课要向大学生传播、解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所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是非常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实现“中国梦”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

(二)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十九大以来,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8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工作要求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同时,会同相关司局研究制订课程育人指导意见,聚焦一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组织力量研究梳理其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政课存在师资严重不足、大班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没有相关学历背景的兼职教师,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成规模。高职院校兼职思政课教师除了担任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因此,兼职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学生课堂反馈比较差。由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缺乏,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都采取了合班教学。这样不仅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也明显减少。

(二)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定位的转变停滞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老师作为整个课堂的的中心,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国际社会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趋势下,培养高素质、好品质的人才无疑是高职院校教学最重要的改革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位置,积极地营造师生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气氛。思想课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终树立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思政课教学科学化改革的外在表现,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却往往流于形式

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关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明确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环节。各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开展得参差不齐,有的停留在教学理念转变方面,有的还处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实践探索方面。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专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部分思政课程不上课表(例如: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远远达不到教学需要的比例,思政教学课程的开发缺乏资金保障,缺乏制度的規范。

(四)教学内容的缺乏现实性与针对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明确了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职业特色的关系。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按照国家思政课的课程教学大纲开设课程,但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思政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针对性地结合学校的职业特色、学校的发展现状、授课对象等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的相关内容、校企合作案例、产教融合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可以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折射实践当中发生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职业道德,也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五)师资队伍不稳定和不完善,教育培训不健全

目前,普遍高职院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因素在于高职院校编制饱和受限、编制内外工资薪酬的差距以及编制内外人员承担的工作量不同。基于此,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经常被边缘化,导致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专职队伍建设比较困难,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完善相应的工资薪酬制度和建设考评制度,缩小或者甚至取消编内和编外的工作待遇差距,尽量将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量挂钩以适当地缓解这种局面。高职院校思政课大部分兼职教师不具备思政专业背景,所以新政策的解读很难全面深入,也难以就课程内容和实际问题进行讲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明确提出了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经费标准,可是思政课的专项经费没有落实到实处,导致相关思政课老师没有机会进行相关的培训。所以,建立相关的思政课专项经费制度,积极完善思政课教育培训机制,是思政教学改革的保障。

三、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重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思想课教学理念改革必须面向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作为首要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中,从而挖掘了学生的综合潜力,也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所以,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贯彻整个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最终顺应“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时代需求。

(二)健全思政课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加强改革力度,这就要学校领导对思政课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一方面应该以党委领导为核心,建立有党委领导参与的思政教研室,明确各自的职责,积极投入到思政教学改革当中;一方面设立上传下达的中层部门,用来协调思政专项经费的缺乏、上课人员的短缺、学时的配置以及学校政策的解读。健全思政教学的管理制度是对思政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的规范。

(三)新政策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南针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提出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经高等学校思政政治理论教育的意见通知。而思想政治工作司每年都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对高校思政政治工作提出新的具体要求。2018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当中写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要内容。所以,新政策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决定了思政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重要地位。因此,政策的更新、政策的正确解读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南针。

(四)融入文化育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为了健全育人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2018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工作要求提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重,注重发挥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将文化软实力与思政课教学理念相结合,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傳统文化,而且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思政课教学改革响应时代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开创性地使文化软实力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起来,进而丰富了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文化软实力的融入,对培养有担当、有本领、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亚平,郑高平.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1):68-71.

[2]刘兴.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报,2015,2(1):103-104.

[3]韩圣浩.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6).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