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川瑶族石刻论略

2018-05-14石天飞

创新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摘 要] 富川瑶族石刻历史悠久,数量较多,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是瑶族石刻的代表,描绘了偏之东南一隅的富川美景,记录了历史名人的弃官隐居、读书问道,体现了瑶区的自然、人文生态。富川瑶族石刻中所记载的平瑶大事和治瑶规章,是民族冲突与融合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史料佐证。石刻中关于富川瑶区交通、水利、学校、驿站凉亭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则见证了瑶区的发展。地方风俗、佛道信仰是瑶区风俗和瑶族信仰的独特反映。富川瑶族石刻对于研究中华瑶族石刻和文化、富川地方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值得保护和研究、利用。

[关键词] 富川; 瑶族石刻;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 K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1-0109-10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东贺江上游,为岭北岭南的重要通道,县治驻富阳镇。因1971年划富川瑶族自治县南部钟山镇区置钟山县,此处将钟山县碧云岩等处石刻与富川石刻一并考察,统称富川瑶族石刻。

富川瑶族石刻,年代較早,数量较多,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从时间上看,最早者为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林通的《涵虚洞》,晚者有近代的《富川八景诗》、蒋如山的《记陆荣廷游富川诗》等。具体观之,宋代有林通的通山题字题诗、潜德岩题字题诗,崇宁年间的题灵溪岩,大观年间的灵溪岩醮会、设斋摩崖石刻,靖康年间的蒋燮碧云岩《记游诗并序》,绍兴年间的董二十一娘摩崖墓志、刘翕榜下村唱和诗,干道年间的唐富八墓碑文,嘉定年间的周英纠书字岩石刻,宋时已辟历代继之的真君岩摩崖石刻等。明时有成化年间的陈冕平瑶碑,万历年间的汪若冰刻观音像、重修高田寺碑记,以及明崇祯至清道光年间的回澜桥碑群12方碑刻、社公山摩崖石刻等。亦有南明朱盛浓的知米题字题诗,清代骆侯平寇遗爱碑,奉县封禁坑场碑、传芳堂族规条列等条规性石刻,汪呈玉重修南门楼碑、毛永晋建复登瀛桥记、罗成纶移建文昌阁记、魏笃重建镇江慈云寺记等记事碑,还有蒋汉卿《山水之腴》、潘嶙《独挽狂澜》等摩崖石刻。近代有胡柽、张衍曾等的《富川八景诗》,又有蒋如山《记陆荣廷游富川诗》等。

一、富川石刻中的美丽瑶乡与人文生态

富川偏之岭南一隅,风景秀美,民风淳朴。富川石刻对美景的描绘,让我们领略了瑶乡的美丽风光;而林通、周英纠石刻所记载的士人归隐富川,读书修身,求仙问道,则反映了富川独特的人文生态。

(一)石刻中的富川美景

富川佳景,古之文人墨客所到处,往往形诸吟咏,或有摩崖题记。

灵溪岩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乡雾溪村鸭母塘北面的本面山西南山脚。早在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有人在岩口左壁刻“灵溪岩”三字。葛坡乡深坡村南社公山腰“宝岩”,明代邑令王海观阴刻“吟所”二字于其上。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富川才子蒋汉卿于富川县城北镇石狮村石龙山川岩北进口右壁下的三角锥体大石上摩崖“山水之腴”四个大字。同治十年(1871年),潘嶙刻“独挽狂澜”摩崖,记曰:“大清同治辛未率师来富,路讨此岩,见俯吞一江,龙跳虎卧之势,因题以志所历。”竖排阴刻,每个字直径为1米,刻深l0厘米,颇为壮观。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蒋燮有碧云岩记游诗并序:

白霞山、碧云洞皆富川佳处,而碧云去县南二里,中有数石,击之□□①然,俗传为天师石鼓。其岩室深邃,非束火不能造其奥,信神僊之遗迹也。予遇暇,常与男耘、耔、泊,宜山罗功着、巨野程翰叔来游,因以鄙词记之。

汉室真人已驾鸿,空留洞府旧山中。

暮云凝合元非鏁,俗骨腥膻自不通。

束火杖藜深杳杳,袖椎敲石喜韸韸。

若为化作双飞舄,得与郎官继此风 [1 ]。

碧云岩在今钟山县城,古为富川治所。《粤西金石略》注诗字真书,径为3.3厘米;序字真书,径为5厘米。此诗未收入《全宋诗》,是为遗珠。由序和诗可知,白霞山、碧云洞是旅游之佳处,无怪乎蒋燮诗中有羽化升仙之飘然不俗之感。

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朱盛浓在新华乡井头湾村竹仔坳山巅石壁上题“知米”,讥讽当时人只知食米,而不知抵抗清兵。两字横排,楷书,字径高1米、宽1.12米,阴刻入深寸许。次年(1654年),朱盛浓于《知米》石刻之左侧题七绝四首:

选石裁诗偶落名,为他幽谷少同声。

倘能飞至西湖上,更有三生一段情。

(其一)

嶙峋罗列胜天门,满眼青苍翠滴痕。

偶继昌黎千仞兴,笔锋墨沉达昆仑。

(其二)

削壁梯云好赋诗,几行醉墨仗青藜。

山深不许凡夫见,只许清风明月知。

(其三)

漫说云根袖里收,层层悬壑少人游。

直攀绝顶空宵汉,定有萧湘一派秋。

(其四)

其一将青山置于西湖之上,增添山水情趣;其二描写山之高险嶙峋,满眼苍翠;其三写削壁梯云,如诗如画,写深山之中明月清风和隐者之高洁;其四写山高而游人罕至,赞此处山水有潇湘之姿。四首绝句使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此处山水之清美和诗人的喜爱之情。

1912年夏,胡柽、张衍曾分别撰写“富川八景”组诗,并刻碑,碑现镶嵌于富川瑞光塔入口左壁。胡、张二人各作八首绝句,分咏富川之“屏峦耸翠”“富水奔涛”“塔影穿云”“山泉飞瀑”“秀峰挹爽”“锺镇耕烟”“麦岭团操”“西湾放艇”八景,或写名山,或咏富水,或赞高塔,或形飞瀑,或写田园人家,或状团操英姿,直写富川之美,抒发喜爱之情。如胡柽《富水奔涛》诗:

神源倒峡石龙降,迤逦东南汇富江。

回抱狂澜千顷雪,浪花飞剪送轻艧 [2 ]1250。

一个“倒”字,让读者可以想见水势之大,来之如倾。在前两句写江势、地理后,第三句顺势写江形如“回抱狂澜”,激起千顷之雪浪,壮阔宏丽,摄人心魄。尾句由水及人,写巨浪奔涛中之船只,其赞美赞叹之情充溢其间。又如胡柽《山泉飞瀑》云“终归河海为膏泽,遍润田桑乐岁成” [2 ]1250,张衍曾的《山泉飞瀑》云“甘泉休用祷,长此润桑麻” [2 ]1250,均描写农民、农事、农业,是文人可贵的亲民忧民情怀。

(二)林通、周英纠石刻

林通、周英纠为富川本地人,均弃官、罢官归乡后在通山隐居,体现了封建文人的雅趣,他们在失意时隐居山林以寻求心灵寄托,留下了宝贵的石刻作品。

林通,字达夫,宋仁宗时为御史,后弃官归隐。工诗,隐于豹山,邑人名其山曰“隐山”。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在豹山一岩中题刻“潜德”,岩遂以名。谢启昆的《粤西金石略》卷四、光绪年间的《富川县志》均有传其人。

通山、隐山为林通隐居读书之所。隐山又名豹山,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乡莲山中学东南侧百米许,上有潜德岩,俗称隐山读书岩。豹山东一里许有山名曰“通山”,俗称鬼仔山、赖头岭,山有一洞曰“祥云”,皆为宋御史林通归隐读书处。因两山相近,典籍中常将二山统称为隐山或豹山。

林通的通山隐山刻石,有两次三处。一次是宋熙宁七年(1074年),林通在通山刻“涵虚洞”“考盘石”。“涵虚”二字,语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有水映天空,水天一色之意,与通山旁有水池之环境相契,又借喻作者開放、宽广之胸次。《涵虚洞》稍下刻“考盘石”。《诗经·卫风》中有《考槃》(槃通盘)篇,诗云:“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考盘指避世隐居,林通借此以喻自己隐居于此。涵虚、考盘,都表现了林通的隐居之志和旷达胸次。

此次刻石,又有《林公石床》诗一首:

一榻涵虚洞,冈峦势若堆。

梦魂迷蛱蝶,枕簟锁莓苔。

白昼晴宵里,清风明月来。

欲知卧云趣,不必意崔嵬。

这首五律诗中间换韵,在律诗中较为少见。诗中先写山势,再写自己的隐居之境,犹如庄生梦蝶,有高枕莓苔,有清风明月,逍遥自在,尽得隐居卧云之趣。

另一次是宋元丰四年(1081年),林通在隐山(豹山)倒刻“潜德岩”于山岩内天蓬盖顶,真书,径一尺二寸。其名“潜德”,又采用倒刻之形式,且刻于天蓬盖顶,可以想见隐者林通的一番苦心和创意,亦可见其归隐修德之心志。

周英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官至给事中、国课御史。周英纠有富川书字岩石刻,为周氏罢官还乡后于嘉定八年(1215年)开辟。书字岩又称御史岩、读书岩、三倒岩、穿石岩,位于麦岭乡月塘村周家自然村郎山山麓。周英纠石刻中含《拙林道人》《炼丹所》《空壑处停石棋局》《请寻乐处》等处,可见周氏隐居其间时炼丹修身、下棋寻乐的悠游快活。周氏石刻中又有《穿石岩》诗一首:

极判以来不计年,斯岩体朴本浑然。

凿开混沌鸿蒙地,透见明通公溥天。

老去投林得幽趣,困来枕石听潺泉。

时烹山茗供清兴,猿挂枯藤鹤避烟 [3 ]。

前两联写岩之古、朴、透、明,后两联写作者之所居和投林寻趣、枕石听泉、山中煮茗之雅兴,由岩及人,写隐居生活之逍遥快活,乐在其中。

富川摩崖石刻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史料价值,且多为政治名人、文人骚客所题,书法精美,或体量庞大、气势恢宏,或富于天然意趣、浑然天成,为富川秀美怡人的自然景观增添人文内涵。

二、珍贵的史料:民族的冲突与融合

富川地处偏僻,瑶民聚居。富川石刻记录了此邑发生的一些历史大事件,记录了统治者的治民之策和瑶族人民的生活规范,体现了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程。

(一)历史事件:“平瑶”

富川石刻中,现存记录瑶族人民起义与平瑶之事的,有多处多碑,如今新华乡唐姓瑶族人民始祖唐富八墓碑、刘翕与潘堂榜下村唱和诗、陈冕《平瑶碑》、佚名《骆侯平寇遗爱碑》等。

据唐富八墓碑,唐富八字或号义保,“天资颖悟,少怀大志”曾随信国公赵榛影王抗金,威武善战,一努安民,功烈周武” [4 ]378。碑文中所称“宋皇腐败贪乐,不顾人民死活,对金屡抱儿皇”,或因富川地处偏僻,因而文风辛辣直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瑶族人民敢做、敢说、敢担当的真率个性。碑文所述唐富八“与同僚李成、毛善良、何廷寿等于江西图事,转战赣、皖,以暴易暴,四海声威。后因朝廷派岳飞进剿,由赣入湘,继而返桂,不幸事败殉难,被害杀身成仁”事,把我们带入了历史的洪流中。而富八死后“玉骨金骸,落于富邑牛背岭东侧塘源岗,天然成坟”,使瑶族英雄唐富八充满了传奇色彩。

刘翕潘堂榜下村唱和诗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榜下村后大罗峰山,于宋绍兴壬子(1132年)刻,其内容反映了当时洞庭湖一带钟相、杨么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刘翕避难到富川,恰遇岳飞部在富川境内败曹成兵之战事,因而序怀其意。刘翕诗《灵杰郡示寓》云:

岁前贼马到眷陵,盗跖横行似雷奔。

杀掠人民焚舍宇,挚携妻子别乡村。

东西各去依亲住,望不耸来此属存。

原早太平归里日,团圆皆感荷天恩。

潘堂和诗云:

久邻大罗峰百陵,彼岩避寇可弛奔。

干戈日见盈途道,劫戮时闻满郡村。

志愿曹家兵静恤,意从陈宅众安存。

仰瞻舜政颁寰宇,齐唱歌谣激帝恩。

原诗与和诗,均是歌功颂德之作,虽无太大的文学价值,但也是对历史事件的一个叙述角度,因而具有一定的文物考古价值和史料研究意义。

陈冕,南昌人,明成化间广西平乐县通判,其《平瑶碑》碑原存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关南郊古塔附近,成化四年(1468年)刊,反映了景泰元年平瑶事 [4 ]305。石刻含文一篇,文后有铭一篇。所记为景泰元年(1450年)富川灵亭乡下设源瑶人盘性子、冷水诸源瑶人廖八子会合湖南江华、永明二县瑶人王茂、何音保等,集千余人在“八尺漯”起义,称“胜道君王”,被时任广西总兵田正、左参政钱奂和按察佥事郑观所破,遭斩首六百六十余,被俘九百八十余口。十九年后的成化四年,平乐县通判陈冕为之撰文刻石。文后铭曰:

蠢尔小丑,逞虎啸聚草野如蚁蜂。自立伪称王公,呼群结党于邻封。郡邑走急闻之戎,乃迁士卒芟其□。藩垣大参才智充,出奇设策摧其锋。一举歼灭真属英雄,至今父老传无穷。勒此铭章纪茂公,覩者正与燕然同。

此铭比较特殊,不追求句式整齐。在押韵的同时,叙述了瑶民众起义以及被镇压的经过,对起义瑶民众有“蠢”“小丑”之蔑称,对统治阶级则有“大参”“才智”“出奇设策”“英雄”的歌颂,还将此事与汉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勒石燕然相提并论,政治倾向性十分明显,但客观上记录了此次瑶民众起义与平瑶事件。

“福溪碑刻”之《黄世耀立祠碑》,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记载了广东惠州人黄世耀到富川当政,残酷镇压富川瑶族起义的史实。清康熙年间,又有《骆侯平寇遗爱碑》,作者佚名,碑文亦漫灭难辨,仅可从题目知其所记亦属“平瑶”类事。另外,“福溪碑刻”之《重建成儒阁碑》刻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叙载了成儒阁的创建经过,以及咸丰七年(1857年)富川知县姚近泰下到福溪征粮,役丁掳掠焚烧民舍,火炽延烧成儒阁,知县姚近泰被焚之事。这些碑刻,记录了历史上瑶族人的抗争和遭受镇压的血泪往事。

(二)规范生活:“治瑶”

历史上,对富川瑶民众的规范治理,亦在石刻中有所反映。如清雍正十年(1732年)刊《奉县封禁坑场碑》,载广西平乐府富川县、湖南永州府江叶县“为棍徒盗洗矿砂,壅害禾苗,永行封禁事:照得矿坑,久奉严禁私采,太平法纪”而刻此碑,“为此示谕两县民及附近坑场居民人等知悉,嗣示之后,无得私行刨挖,倘有不法棍徒仍蹈前辙,许尔附近千长、寨老、月甲人等,立拿解赴本二县,按律究拟,尽法重处”(碑在富川慈云寺,石天飞访碑),后附唐海启、周明荣等十人姓名,疑其中多为当地瑶民众,正是以瑶治瑶。

《传芳堂族规条列》(碑在富川朝东镇秀水八房传芳堂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刊。第一条“赋税国之重务,各宜急公奉上,毋致迟延”,将赋税放在第一位,其后“士农工商各有专业,毋得游闲放荡、党结匪徒、羣居聚饮、盗窃牲畜、违者呈官究治”“赌博有干律法,各宜恪守,毋得高招外境徒,引诱华龄子弟”“茶□松等树木,不许窃伐及纵火焚燎,犯者罚银一两”“樵采许取枯干朽壊自生之类,如有犯及树艺之木者,罚银叁钱”是禁赌、禁伐等方面的规定。“五谷成熟之日,不得□放成童稚奴婢冒拾稺穗之名,□□窃取遗者罚银叁钱”“油子自寒露十日以后,方许捡取其遗”“夜晚自二更以后至五更初,倘有急务必须明火杨声,如无声火□□行”这样细致严格的规定,让人想起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当有瑶民众生活之苦辛,以及官府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之严厉管束。

《乐里团三甲平凑公项章程奉县勒碑》属“福溪碑刻”之一,位于油沐乡福溪村。此碑文字漶漫不可辨者较多,慷慨陈词,要求官府按章征兵米,不许妄索。由此可知妄索之事多发,民不得不起而争之。

《富邑东山五源奉县勒碑》《富川上乡八都奉县勒碑》《富川三乡奉县勒碑》三方碑刻内容基本相同,均为富川上乡绅民呈送官府的公议完纳章程内容,要求官府按库征收租税,禁革各级官吏妄索多取的腐败现象,是十分难得的一组碑刻。

三、瑶区发展的见证:瑶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富川瑶区交通、水利、学校、驿站凉亭等建设等,在石刻中有所反映,见证了瑶区的发展。

明崇祯至清道光间,回澜桥历经多次修葺,多有碑记,形成了回澜桥碑群。碑群共有12方,今藏于油沐乡回澜风雨桥亭阁内。最早一方刻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最晚一方刻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月,其中含《回澜桥记》《乐舍芳题》《功并洛阳》《山川一握》《胜跨连虹》和《金石壮志》等碑。

道光同治年间,富川建设碑记比较集中,如道光十四年(1834年)汪呈玉撰《重修南门楼碑》,道光十六年(1836年)刊毛永晋《建复登瀛桥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刊罗成纶《移建文昌阁记》,同治八年(1869年)刊《迎恩坊捐资碑》《水兴坊捐资碑》《镇武坊捐资碑》。

《移建文昌阁记》碑在富川县慈云寺,现碑文完整,字迹清晰。作者罗成纶,今福建南平人,道光年间先后署广西富川、雒容。《移建文昌阁记》叙复建文昌阁缘由始末,颇具文采,亦可知富川人文兴盛之所由:

……夫为国牧民而不能崇文教以教民,宰之耻也。余于富川,岂敢云教?第公余偶暇,輙进邑之髦士而启迪之。顾富邑人文经数十年不振,其不振余不敢知,曰士习之颓,亦不敢知,曰上之人,无以为教,有精青囊者谓邑文昌阁地形卑下,文风颓坏,职是之由,夫以人事之不齐而归咎于地脉,其说谬矣。然旧阁久经风雨,实将朽蠹,不重建几无以妥神灵,用是捐廉倡首进绅士而相与谋之,乃改卜城西隅,令绅士督工移建,而余迁任雒容。去今阁既经告成矣,余不获于春秋时祀再登是阁而瞻拜之,然喜富邑诸绅士之能相与有成也。異日邑中贤儁因崇嶐之在望而想见吾儒之德之崇,由是诚以植其基,仁以培其本,义以立其干,礼以引其绳,积小高大进而日增,则夫人文之起虎变而龙腾也,庸可量哉!

秦汉以来,潇贺古道(后称楚粤通衢、富川驿道)贯穿富川全境,上通楚属永州(今湖南零陵),下达骆越南海(今广东佛山),接潇水(隶湘江水系)、封水(今贺江,隶西江水系),连通长江和珠江,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川古道凉亭,作为当时行经商贾车马、客旅行人的休憩之地,从秦汉唐宋至明清而越近代,代有建焉,有礼义亭、四宝亭、雪鸿亭、凤胜亭、香花亭、清风亭、公悦亭、承恩亭等。

凉亭石刻,均为对联。清风亭位于富川至湖南白芒营的新华乡石栎坳之上。清光绪元年(1875年),人们在集资重修新华瑶峒10多公里石街路的同时,于该坳兴建“清风亭”一座。时任富川知县焦肇骏撰楹联两副镌刻于亭柱之上:

曲道成周道集帛醵金足征时和岁稔

凉亭兼暖亭柳来雪往何怨夏暑冬寒

(其一)

忆昔廿里蚕丛几费经营俾荡平咸遵王道

看今一亭鸟止与相休息庶悦来尤见古风

(其二)

其一言行走足证时和岁稔,国泰民安。其二上联云蚕丛之险而今此道荡平,古今皆“遵王道”,颇有气势;下联“一鸟停止与相休息”的画面,带来生动的美感,给旅客带来身心的愉悦,上下联既见气势,又生动有趣,实属佳对。

礼义亭位于福利镇浮田村和新华乡新华村相连之处,东西与湖南江华的白芒营接壤,据传始建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代有翻建,最后一次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富川瑶族自治县概况》记礼义亭建于清宣统三年),亭内现存石刻亭联两副:

礼道本属坦平待亿万人柳往雪来到此究何曾止步

义务成于勇敢经数千里风栉雨沐过去仍无限前程(其一)

礼循仪则柳往雪来咸占履泰

义准化栽冬寒夏暑并叶安贞(其二)

第一副联以“礼道”比道路,又附上自古柳来雪往的送别远行文化意蕴,鼓励人们风雨之后仍有彩虹,前程无限,对于路过之旅人,无疑打了一支强心剂。第二副联有“履泰”“安贞”等词,更多的是祝福。两联均是上联“礼”起,下联“义”起,合“礼义亭”之名,是题名对联中所常见的嵌字法。

四、地方风俗与佛道印记:独特的民族文化信仰

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榜下村后山大罗山峰下的狮子背山脚西南石壁上,有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董二十一娘摩崖墓志,叙写了墓主亲人为其寻找墓穴的经过,以及从风水地理出发选择墓穴的吉祥成功理由,即“风水皆和”。此墓志体现了富川瑶族的丧葬习俗和风水观念。

除了风俗,佛道印记在富川石刻中也多有体现。如宋大观四年(1110年)灵溪岩醮会、设斋摩崖石刻,内容为宋代宗教信仰的醮会、设斋等规定。又如真君岩口往内约6米处,刻有“法轮驻记”,记载了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南岳僧人栖真子,来到真君岩内进行修炼的史事。岩壁上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天启四年(1624年)和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先后刻有6块捐募芳名碑。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汪若冰刻观音像,仿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线画观音原像。采用阴刻手法,线条流畅,仙形踏云而飞,栩栩如生。碑高1.95米、宽95厘米、厚20厘米,仙像身高为1.33米,祥云5朵。汪若冰又有《富川县高田寺记》,为重修高田寺碑记,碑文多漶漫不清,亦与佛教相关。清康熙年间周德滋撰《广种福田》碑,开首即称“佛之为教,不与俗同”,下叙募资亩坵事,今存富川慈云寺。

清同治年间魏笃的《重建镇江慈云寺记》碑在富川慈云寺。魏笃,巨野(今属山東省)人,富川县事,时署浔州府知府。此碑内容记叙其任富川知县时,因感富水之灾,重建镇江之慈云寺,作文记之,颇具文采。开头介绍赴富行程,述他水之险:

余于同治甲子铨授粤西之富水,计舟行者约五千里,所过汉口、荆门、洞庭三湘诸巨浸,迤逦抵粤,泊漓江、发昭潭,其间悬河倒峡,曲堤陡坝,绝港断岸不下数百处,一时怒涛惊浪,隐溜涌湍,往往如山崩石裂、狮吼雷鸣,喷薄无际,神魂失度,不可为状,未尝不叹水之神勇,如斯之剧也。

随后作者以富水对比之,分析其所以凶险者:

既而抵富城,又枕江,每坐片时,轰轰然江声入耳,与舟行者无以异,心又惕惕乎不能平。询之绅耆,皆以为地势使然。古形家以粤舆高亢无踰兴安,富次之,势若建瓴,江水抵城头,急流直泻,冲刷江底,穿啮砑砇以为怪,不稍为斡旋而停蓄之,则煞气太猛,泄气亦太尽,涓尘纤翳之不留,安得立县为持久计?

由此引出重建慈云寺以造福一方之盛举。

1915年,广西军阀、陆军上将、耀武上将军、武鸣人陆荣廷“巡阅桂平,闻富邑匪乱,□年派兵搜剿,亦未奏效,因亲督大兵,绕道富阳,驻节数日,纵览山川形势,指示诸军方略”,因游富川慈云寺,“见其风景颇佳”,留题3首,并督修寺前道路。陆氏诗3首,题作《游富川城南慈云寺》七绝2首五绝1首,蒋如山记之并勒诸石,现碑在广西富川县瑞光塔。诗云:

戎马奔驰忆卅年,好从仙佛证因缘。

疮痍未起众生苦,欲借杨枝洒大千。

(其一)

征骖小驻憩三军,寺墖登临迥出尘。

一览佛头青未了,却从天外礼慈云。

(其二)

古墖矗岩阿,烟云幻象多。

大王风过处,仍是旧山河。(其三)

陆氏一介武夫,行军至富川,因登慈云寺。因寺作诗,其诗也带上了浓重的佛教印记。其一忆戎马生涯,而今在富川慈云寺,顿起怜悯大千世界苍生苦辛之感,与自身经历、身份、所处环境契合。其二写登寺塔所见“青未了”之景,写自己登寺礼佛,将天边之云与慈云、佛教联系起来,也别出心裁。其三写古寺古塔烟云幻象,引宋玉“大王之风”典,生出“仍是旧山河”之感慨,颇见作者心志。综合来看,三首诗写景、写佛、写情,融合得较为充分自然,而此诗出于军伐陆荣廷,尤为难得,别具意味。

富川瑶族石刻,因其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内容丰富而有特点,在瑶族石刻中具有代表性。富川瑶族石刻中的富川历史、山川、风俗、人物、宗教、教育、交通、建设等,是客观存在的永久性、艺术性的反映,对于研究中华瑶族石刻文化、富川地方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包含了摩崖、碑刻、造像等多样的形制,书法风格各异,又有诗歌、题字题词、碑记、对联等多样的体裁,富川瑶族石刻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妥善保护,认真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谢启昆.粤西金石略[M].石刻史料新编影印嘉庆六年铜鼓亭刻本.台湾:新文化出版公司,1977:12522.

[2]杜海军.广西石刻总集辑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50.

[3]汪森.粵西诗载校注·四[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64.

[4]黄钰.瑶族石刻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305-378.

[责任编辑:庞嘉宜]

Abstract: With a long history, varied types and abundant content,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Yao minority in Fuchuan County represent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Yao minority.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Fuchuan County Yao minority recorded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Fuchuan County and the local historical figures and demonstrated natural and cultural ecology of Yao ethic area. The major events and regulations of governing Yao minority people which were recorded in the stone inscriptions witnessed the conflict,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 and have become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stone inscriptions abou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water conservancy, schools and pavilions in Fuchuan County have 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Yao minority area. The local customs and Buddhism have reflected Yao people ' s customs and belief. These stone inscriptions have great historical valu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stone inscription of Yao minority. Meanwhile they are of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value and worth of protec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Fuchuan County; Stone Inscriptions of Yao Minority; Ethnic Culture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