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
2018-05-14赵部
赵部
[摘 要]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最高的追求是加速推进对高职教材的建设,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加速高职教育的发展。而且这种追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职业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始终相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能自觉地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并将这种责任与自己的事业目标融为一体,十几年来持之以恒,除了责任感、使命感外,别无解释。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社会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091-01
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直以来,大连理工出版社都把推动高职教育当做是开展工作的首要目标,而且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改进高职教材检核。长期以来,他们坚信这就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坚持落实这一工作的进展。他们认为,拥有这样的能力,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种“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既不断地鼓舞着自己,也不断地鼓舞着他人。许多与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过的主体,不论是教材编写主体,还是市场主体,抑或是用户主体,都会自觉地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目标追求当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共同事业。
在当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把争取更多的利润当作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即便是在这种发展环境中,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坚持认为社会责任是发展根本,坚持在工作中发挥社会责任。建社的多年里,我们坚持工作,谨记责任,默默奉献,毫无怨言。
这种职业坚持来自于工作自信。在成立出版社的初期,便選定了发展目标,并在多年里坚持这一目标。在高职教育发展之初,便能看透其发展走向,让多年的工作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这种目光、这种坚持不是一种偶然的选择,而是我们始终如一地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热情。
在我们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的教材建设理念进行完善、改进,在摸索中前进。在工作进程中毫不畏惧错误,而是勇于前行,在这一过程中让自己的教材也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业内典范模本,这种职业精神也在业界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2003之后,在我国才逐渐形成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教材编写的趋势。在这一批教师的带领下,这一行为、这种精神逐渐影响了更多教师,让更多教师知道这一行为的有效性,并且让教材建设落实到行动上。在三年前,他们就开始推动对专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且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摸索,不惧失败,把寻找到能够给高职教育带来有效改进的办法当做最终追求,这种坚持、这种奉献精神让人尊敬。
在早期发展中,对高职教育,大多数的高职教师还能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不能明白建设教材的重要意义。这个时候,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工作进程、坚持精神和显著成就,让这些教师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凡是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有过接触的同行工作者,都受到它的影响,被大连理工出版社的工作追求、工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影响,并因此深受鼓舞。以下内容摘自于大连理工出版社给某位优秀的教材建设者的信函内容。
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信函中提到,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守以下几点:
(一)对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明确遵守
这一点,是所有学术研究中大家一致认同的。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中怎样将这种观点落实,并且让其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保证最终的工作成果都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二)必须体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此处提到的教学方法并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想到的微观方法技巧,也不仅仅是从心理范畴中提到的教学方法,而是包含了宏观意义上更加完整的教学效果设计和整体结构构造。也就是说在实际进程中,必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必须具有广义上的完备性
如前文论述可知,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建设可以引起教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课程建设的实现必须通过教材建设来实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已经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纸质介质之间的关系,而是扩展到广义意义上,教材建设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学、做的立体化进展。任何教材建设只要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支撑便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高标准的评价与之相比都会显得毫无意义。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想要具备科学性,就必须拥有一个没有异议的有一定完备性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够实现我们的最终追求。
(四)必须符合普适性要求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仅仅能够满足个别或少数院校的教学要求,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也很难说明其科学性。这是因为专业的确立大都是以共性原则为基础的。而且缺乏普适性的个案建设即便能够达成预定目标,也往往是以非常规资源配置为代价的。因此,构建符合普适性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的完成,才是我们推动这次项目建设的最终目的。
大连理工出版社在教材构建之时,对所有的建设主体都没有任何偏袒,用同样的热情、同样的责任去对待他们,进一步地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为地震中受灾的高职院校捐赠教材近130万码洋,很多灾区学生都用到了免费教材,在伤痛之余感受到了一丝来自远方的暖意;历年来,我们累计捐赠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图书超过600万码洋。
在过去这十二年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持续不断地努力与进步,为我们展现了为了目标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出版人在当代的优秀职业素养。让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毫不动摇地坚持至今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才能够保证我们多年不变的坚持与激情。只有在这种意识的支撑下,才会让我们在困苦中毫不动摇,相信未来,迎接苦难,最终增强社会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剑宇.教材建设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2]张剑宇.大连理工社高职教材出版独辟蹊径[N].现代教育报(教材周刊),200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