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①
2018-05-14谢艳春
谢艳春
[摘 要]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讨兼职教师管理中教师激励制度的构建,促进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合理、有序、高质量地发展。
[关 键 词] 兼职教师;激励机制;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1-0077-01
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在校生2680.21万人,中职、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短期内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也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缺乏高技能“工匠型”教师问题尤其突出,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缺失,当前我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规范,数量、质量与需求差距较大。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兼职教师管理的激励机制,推进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
一、当前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各高职院校均非常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纷纷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兼职教师的引进、培养、考核力度,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激励制度的不完善是影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因之一。
(一)兼职教师引进制度欠规范
当前兼职教师引进制度并不十分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各高校自行其是。一般兼职教师担任的课程较少,当学校某个学期急需相关课程教师的时候,学校才加以引进,导致兼职教师引进的门槛较低,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
(二)企业兼职教师校企协同性差
当前兼职教师主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企、事业的生产或工作任务本身就较重,每个员工都有其本职工作,甚至周末也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从事教学工作。能够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到兼职教师就已不易,学校往往无法再进行择优录取了。当前校企(事)双方的协同性较差,无法做到合作共赢。
(三)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由于兼职教师还有其自身的工作,在学校中处于在“有课就来,下课就走”的状态,学校无法同专任教师一样对其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授课薪酬一般当月结算。兼职教师虽也有教好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但许多的客观因素导致其无法实现。
(四)兼职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在学校无归属感
兼职教师同样渴望得到尊重,希望与学校同事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希望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真正融入学校的教书育人氛围中。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大多关注兼职教师完成的课程教学任务,未从细节方面考虑兼职教师的学习培训、个人发展、福利待遇等需求,对兼职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兼职教师缺乏归属感,心理上容易产生不踏实、不穩定的情绪。
二、兼职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激励是最有效的管理。”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作个体在组织中的工作动机,即员工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内驱力。兼职教师的背景、经历不同,需要也不相同,必须深入进行调查,了解兼职教师需求的层次和需求层次的变化趋势,采用柔性管理,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
(一)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及激励机制
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制定兼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通过建立教学质量激励及评价机制,加强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使兼职教师的日常管理与专任教师一样。建立兼职教师业绩档案,形成系统、完备的监管体系。在教学管理上对专兼职教师一视同仁,学校教学督导等要深入教学一线,采用学生访谈、随机听课、同行测评等多种形式,监督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给兼职教师教学质量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及信息反馈,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效果、工作质量等评价材料纳入教师的业绩档案,作为续聘或解聘的依据。
(二)建立与兼职教师良好的沟通机制
通过沟通,了解兼职教师的需求,融洽兼职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心和尊重兼职教师,协调好和原工作单位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使兼职教师一心一意地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兼职教师有丰富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优势,听取兼职教师的意见,对合理化建议要积极采纳和落实。对兼职教师给予关怀,在教学上加以指导,在思想上加强沟通,生活上给予照顾,排课上要灵活,使兼职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从而把兼职教学工作作为自己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
(三)促进兼职教师发展,完善兼职教师培养机制
兼职教师来自于企、事业单位,教学经验、教学理论相对不足,对高职教学特点了解不够。因此,有必要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促使兼职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开展专业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观摩课、教研活动等一系列培训,通过培训致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业务精良、技能精湛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峰,江秀兰.论我国高校兼职教师的创新性激励[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
[2]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