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执考接轨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口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8-05-14陈金锐李红潘洁
陈金锐 李红 潘洁
[摘 要] 实践技能是保证医学生进阶成为临床医生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帮助学生操作水平提升、自我能力评估和职业素养体现的重要路径,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最关键环节。将与执考接轨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到口腔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执考;实践教学;口腔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9-0054-01
口腔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特别高,其操作程序繁琐、标准严格、不容易快速掌握[1]。由此可见,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求专业教师正确掌握学情、全面把握教材、尽心教授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做到积极练习、反复强化、不断摸索和实践,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我校口腔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结合未来学生考取执业资格的需要,为了达到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精心选取了40余项实践技能项目,编制了实践操作考核标准,用它来指导、规范和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从而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
一、与执考接轨的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考核医师的行业准入标准就是医师资格考试,它考核参加者是否具备从事该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也是考查、评定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口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未来参加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通过能力,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设计出一套与执考接轨的口腔专业实践技能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作为重要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口腔专业实践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二、与执考接轨的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与执考接轨,革新口腔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过程大多以理论教授为主,对教师的教学测评和学生的考核标准也是以理论考试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忽略了对临床技能的培养。久而久之,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在执考实践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紧张而影响发挥,或由于对技能操作掌握不全面、不标准而没有通过,失去了参加笔试的资格。
而与执考接轨的实践技能教学体系贯穿口腔专业教学的教、学、作、考的各个环节,将医学教育出口标准与执业医师考试标准直接对接,更具有方向性、实用性,目标更明确。
(二)与执考接轨,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潜心修订教学计划,加强信息化实训教学和数字化实训教学,借助声音、动画、图片、模型、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将教学内容丰富地展现出来,不再是单一的文字介绍,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冲击,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兴趣。
不断夯实实验实训基础条件建设,有效开展仿真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0距离”结合,增强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训练与诊断思维训练,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逐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三)与执考接轨,重点实践技能项目制作微课教学,单项技术各个攻破
针对临床上常见、常用的实践技能项目,即学生必须掌握的实践技能项目,专业教师特别制作微课教学,单项技术各个攻破,强化训练内容,以保证每一位学生技能达标。
例如,在口腔专业的教学中,全冠预备、麻醉术、拔牙术、根管治疗术、脓肿切开引流术、颌面部绷带包扎术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践操作项目,而口腔检查、窝洞制备、印模制取、开髓术、橡皮障隔离术等更是临床操作中必知必会的操作技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操作性[2]。这些临床技能的养成,必须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加以强化训练,因此,我们针对重点的实践技能项目制作微课教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加以不断的实操训练,缩小与实际临床操作之间的差距,为将来学生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与执考接軌,创新实训项目模拟演练
兼顾临床实际与执业医师考试要求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训项目的模拟演练,把实训环境实训操作过程化、实训作品等级化,实行量化评价,纳入实训课的总成绩中进行计算。通过多方面的操作及考核,使学生在日常实训课上重视技能操作的训练。
(五)与执考接轨,编制《口腔实践技能训练标准》,构建客观、稳定、科学、有效的技能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原动力,标准是保证学生不断进步的正确导向,不完善甚至不正确的考核体系会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偏差。将执业医师考试规范引入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但因为它能够较全面地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参照行业准入标准,对学生的岗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宁,李谨,杜祥永.构建医学生口腔临床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9(3):253-255.
[2]刘英,杨红梅.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