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宋代吉州窑的烧制技术及产品

2018-05-14晏昕

东方收藏 2018年4期
关键词:定窑釉色时期

晏昕

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的永和镇,创烧于唐末五代,极盛于南宋,衰落于元末明初,延烧时间约五百年。它博采众窑之长,集南、北各大民窯之大成,在宋元时期的窑场中,其产品釉色最为丰富,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青白釉、黄釉、黑釉,又烧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绿釉、褐釉。现将景德镇、七里镇、吉州窑采集或市场购买来的同一时代、相同或相似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加以比对,就吉州窑宋代时期的烧造技术及部分典型的、鲜见的产品,作一简要阐述。

一、窑具及装烧工艺

1.匣钵正烧

宋代吉州窑的匣钵从形制上看有两类,直桶形和漏斗形。漏斗形的匣钵根据材质可分为泥质和瓷质两种(图1),一匣一器,器物的内底用环形垫圈或垫饼将其与匣钵分开,其大小厚薄各异(图2),从窑业垃圾的堆积来看,垫圈的数量明显多于垫饼。

吉州窑北宋时期的垫饼较南宋时期的垫饼要高和厚,常置于白釉高足碗的圈足内;南宋时期黑釉碗、盘多数置于垫饼之上(图2);与景德镇进坑所采集的宋代垫饼相较,色泽呈黄褐色,而后者呈褐红色,由此可知吉州窑垫饼中的含铁量不及景德镇地区的高。

泥质漏斗形匣钵与同一时期赣州七里镇窑、景德镇窑的同一形制的匣钵有所不同,其底部刻划、模印或在匣钵口沿外侧刻有单个文字或符号。2006年永和镇茅安岭上发现了一座宋元时期专烧匣钵的龙窑,据此推断其目的是便于窑户区分和识别。吉州窑匣钵上常见的标记有下列几种类型(图3):

a、阿拉伯数字 如:1、2、3

b、 中文大写数字 如:一、二、三、四、

c、天干、地支标识 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巳、午……

d、中文标识 如:山、大、吉、利、东

e、姓氏标识 如:朱、尹、郭、谢

f、特殊符号

2.叠烧

叠烧可分:匣钵内叠烧、涩圈(饼)叠烧、砂堆叠烧(图4)

匣钵内叠烧多见于黑釉及酱褐釉的小碟;砂堆叠烧多见南宋时期的白釉盘、碗。

3.支圈覆烧

支圈有泥质与瓷质之分(图5),支圈覆烧多见于吉州窑南宋时期的青白釉碗。

二、白釉

吉州窑白釉常见釉色为白中闪黄呈米白或牙白色,少数釉色泛青呈灰白色,釉质失透(图6)。北宋时期釉层稀薄,施釉不匀常有泪痕;南宋时期在生产粗瓷的同时出现了一类仿定窑风格的细瓷产品。

1.碗类

高足碗

吉州窑北宋时期的产品,因高圈足而得名。有唇口和撇口之别,内外施釉,外壁釉不及底,高足不施釉呈素胎状,圈足外撇,足壁有一定的厚度,有垫饼、垫圈两种烧方式,圈足与赣州七里镇窑、景德镇窑的同类器相较,后两者直且薄(图7)。

刻莲瓣纹碗

吉州窑北宋晚期的产品。敞口,斜腹,外壁刻重瓣仰莲纹一周,宽圈足,足底光素,涩胎。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灰,釉质失透,胎质较粗,胎色呈浅灰色。装饰手法与北宋时期的定窑白釉刻莲瓣碗颇为相似。

敞口坦腹碗

此类碗形见于南宋时期,有粗、细之分,均采用砂堆叠烧,碗内施全釉,外壁施半釉,浅圈足,底常伴有粘沙。粗者常在碗心内刻或褐彩绘有“吉”字(图8);精者在装饰上仿定窑风格模印印花,有些图案与定窑的同类产品如出一辙,有“凤穿牡丹”“凤穿荷花”等,但其装烧方式并未承袭定窑的覆烧,而是改用了砂堆叠烧,因此该类吉州窑白釉印花碗的碗内心常见粘沙一圈。

2.碟

敞口印花碟

此碟为吉州南宋时期的产品。敞口,深腹,平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覆烧,口沿无釉呈芒口状。碟内心模印折枝牡丹纹圆形适合纹样,构图及表现手法与定窑同一时期同类产品如出一辙(图9)。

三、青白釉

从窑址采集的标本可知吉州窑五代时期已生产青白釉产品,此时的釉色白中闪黄,釉层稀薄,盘、碗内壁施全釉,外壁施半釉,口沿处常见泪痕;宋代青白釉的釉色多为青灰色,釉质半失透状,盘碗内外壁施全釉,部分圈足外壁无釉。

台盏托

吉州南宋时期的台盏托造型整体要低平浅,广底涩胎,矮圈足。釉色白中闪青灰色,釉层稀薄,釉质偏乳浊;与景德镇南宋时期的青白釉台盏托相较,其承盘内的宽度要宽,而后者盏底为双层中空,底中心置一圆形排气孔,高圈足。釉色白中闪青,釉层稀薄,釉质透明,玻化感强(图10)。

荷叶盖罐

吉州窑南宋至元代皆有青白釉荷叶盖罐。器型尺寸较小,高度在10厘米左右。盖心为扁圆钮,盖身为二层,二层为饼状略有突起,一层与二层间呈弧形缓坡,盖沿捏塑作荷叶边状,一起一伏,盖内置子口,其高度平缓为鲤鱼背状。盖外壁施全釉,盖内涩胎无釉,釉色白中闪青灰色,釉质乳浊,玻化感较弱。胎泥淘洗较细,胎色呈米白色,有别于常见的南宋吉州窑胎体(图11)。

四、白地褐彩

白地褐彩鱼纹盆

吉州窑南宋时期产品,侈口、弧壁、深腹、广底、浅圈足。构图为盆内底一尾鲤鱼,侧壁一组二尾青鱼一前一后相互追逐。装饰技法为,鱼纹图案先在半干的泥胎上用竹刀刻绘后,盆子再通体施以白釉,其后在刻好的鱼纹上又填罩褐彩,入窑一次烧成。

白釉与吉州窑的传统白釉相一致,白中闪黄呈牙白色或米黄色。褐彩釉厚处显褐色,釉薄处呈紫红色。此种装饰手法与元青花器物中一类先刻后填绘的装饰技法上一脉相承,如:安徽蚌埠博物馆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铺兽盖罐、镇江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大罐(图12)。

五、黑地彩绘

黑地彩绘卷草纹盏

吉州窑南宋至元代时期的产品,所绘纹饰为仿宋元时期雕漆工艺“剔犀”,又因雕漆以线条简练、流畅的卷草、云纹为主,又称“云雕”。

吉州窑仿剔犀工艺的彩绘碗从造型上分,有三种:斗笠形、束口形、深腹形。碗的外壁装饰也有两种,一种为鹧鸪斑釉,另一种为三分之二施黑釉,余下三分之一,施紫红色护胎釉。(图13)

六、绿釉

吉州绿釉器以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泥胎上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另一种是先高温素烧胎体,再在素烧完成后的胎上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方形枕

吉州窑绿釉八方枕属陶瓷成型工艺中镶器的做法,用瓷板块镶围而成,以方形器、扁形器、棱角器为多。先于厚薄适中的方形泥片上刻绘或模印纹饰,再用泥条或更细腻的泥浆黏结成器,器物内壁面与面相衔接处常见条状的接胎泥及手指按压的痕迹或渗出的泥浆痕。

此类吉州窑瓷枕采用高温素烧,后挂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枕底为涩胎,侧壁常见垫渣,据此可知,二次烧成采用侧立正烧的方式,以节约窑位空间。(图14)

枕面常饰以剔花蕉叶、荷花,折枝花卉,四围八面常见模印缠枝花卉、锦地纹、水波纹为饰。

筒式薰笼

吉州窑筒式薰笼当属北宋时期的产品,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為盖,呈中空圆柱状,以盖面中心位置为基准,透镂雕卍字,盖的末端置子口呈圆锥状。筒形盖的外壁通体施绿釉,釉色绿中闪黄呈菜绿色,釉面多见蝉翼状开片,侧视釉面泛荧光,内壁及子口素胎,胎质较为粗松呈颗粒状,胎色呈粉红色,盖与底为分开烧制。

此类瓷质造型的薰笼较为鲜见,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陕西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中出土的2件北宋卍字纹石薰炉颇为相似(图15)。

菊瓣纹碟

吉州窑此造型的绿釉碟,应为北宋未年至南宋时期的产品,最早见德兴县博物馆藏,北宋熙宁八年枢密副使王韶妻子杨氏墓所出的绿釉碟残片。为仿金银器造型,与福建邵武故县银器窖藏出土一件南宋银鎏金菊花盘极为形似,宋代景德镇、耀州等诸多窑口均有此类产品(图16)。

此类吉州窑绿釉碟直径在10厘米左右,口作菱花形,碟腹呈重瓣菊瓣状,碟心模印圆形适合纹样的折枝花卉,通体施绿釉,绿中闪黄,积釉处见极厚釉层,呈墨绿色,侧视泛荧光,釉面见蝉翼状开片。卧足,素胎无釉,修足较浅。采用模印制作成型,高温素烧,烧成后胎色呈黄色,素烧胎外壁常见布纹印痕;再在素烧后的胎上施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部分器物从断面上看胎色呈瓦灰色。

素胎模印缠枝牡丹纹碗

撇口,弧腹,小圜底,浅圈足。外壁光素,于口沿下3厘米处刻凸弦纹一道,碗内壁模印缠枝牡丹纹,其印花纹饰及构图形式都明显地与定窑印花一脉相承,构图布局华丽繁缛,印花纹饰精细严谨(图17)。

以上器物为研究吉州窑宋代时期的装烧技术、典型产品、装饰特色提供了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定窑釉色时期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简淡疏阔 意韵悠远
千年定窑 古老技艺重焕新生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