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沈周山水画艺术雅赏
2018-05-14周安庆
周安庆
沈周山水画作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临仿古人佳作、遣兴抒情愉悦、生活纪实叙事等几大类。外出游历、广交士友等,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艺术视野。相对于明代以前来说,沈周的纪胜画游、隐逸卜居、文会雅集、品茗清谈、诗酒风流、寄托友情等题材画作,在承继传统中较多地融入了世俗化旨趣,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题材范畴,助成其独领明代画坛风骚百余年。
1.徐徐打开沈周的《盆菊幽赏图》画卷(纸本设色,纵23.4×横186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但见右侧一个四角茅亭内,方桌前围坐三文士,品酒赏菊,情致悠然,一仆童在旁捧壶伺候。亭外杂树伫立,不远处十来盆绽放的菊花,英姿焕发,煞是迷人。墅院临水而筑,周遭曲栏围成,对面水岸连着秋野,一派恬幽简逸的景象。菊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素为骚人墨客喜爱。映入眼帘的深秋景致,充满了雅洁高致的文人意趣。作者在该图左下侧题诗款云:“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调元人在座,对景酒盈杯。渗水劳童灌,含英遣客猜。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长洲沈周次韵并图。”随后依次钤有阳文“启南”、阴文“石田”印鉴。
沈周在创作中主要采用对角线式构图法,用笔工细锐利,设色清雅秀逸,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境优雅闲适。该图具有比较典型的“细沈”丹青风格。
2.目前同样典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烟江叠嶂图》画卷(纸本设色,纵49.8×横285.8厘米),为沈周在正德二年(1507)创作的。关于此卷绘制缘由,元代大画家赵子昂曾将宋贤苏东坡为当时大画家王诜《烟江叠嶂图》题写的诗章,重新写成行书长卷。据说姑苏文士、拙政园主王献臣收藏此作后,感到意犹未尽,遂请沈周、文徵明分别补画诠释,以求书画珠联合璧,沈、文二人后来满足了王氏心愿。沈周这幅《烟江叠嶂圖》以娴熟老到的笔墨技法,纵情演绎了苏轼“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招我归来篇”的诗画韵致:群山绵延起伏,江天氤氲变幻,飞瀑流泉不息,渔翁孤舟独行……作者在画卷左上侧行笔题识:“正德丁卯(1507年)八十一翁沈周制。”随后依次钤有阳文“沈氏启南”“八十一翁”印鉴。
该图系沈周晚岁写意画代表作之一,主要以“深远”“高远”法构置图像,笔墨雄逸沉厚,不乏宋人精髓,墨色淋漓洒脱,融入元人逸气,境域宏阔悠远,气势非凡,满纸烟水溢出,令人畅神怡性。
3.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现藏有1件沈周的《雨意图》画轴(纸本水墨,纵67.1×横30.6厘米),映入眼帘的高岩峰峦迷离,若隐若现,山间溪流飞泻,自远迄近从山脚茅屋下流出。烟雨迷蒙之中,屋内灯烛闪烁,二人相向夜谈,由此构成了一种别样的画境,可谓意韵绵长。作者以画记事,于图中题诗款识:“雨中作画借湿润,灯下写诗消夜长。明日开门春水阔,平湖归去自鸣榔。丁未季冬三日(注:即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三、1487年12月17日),与德徵夜坐,偶值兴至,写此以赠之。沈周。”另钤一枚阳文“启南”印鉴。可见这是他即兴挥毫赠予三女婿史永龄(字德徵)的一件雨景佳作。
该画在构图上借鉴了北宋范宽等人的巨嶂如屏式布局,又汲取“二米”的绘画技法,逸笔率意草草,勾写皴染自如,浓淡干湿相宜,水墨苍润沉郁,气韵颇为生动,尽情地展现了当时画家的心性与感触。
4.明代沈周《东庄图》画册(纸本设色,纵28.6×横33厘米×21开、已佚三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内。景色宜人的东庄系姑苏名士吴宽(注:其官至礼部尚书)的园墅,占地约60余亩,当时为雅士贤达聚会、吟诗、品茗等场所之一。大约在成化十至十二年(1474至1476年)间沈周为在外地做官的同乡笃友吴宽创作了该图册,藉以聊慰其眷恋家乡之思愁。《东庄图》为实景山水田园画,每开右侧均有祝允明岳丈李应祯篆笔题写的景名,左侧则为沈周的逸笔丹青,现存东城、菱濠、西溪、南港、北港、稻畦、果林、振衣冈、鹤洞、艇子浜、麦山、竹田、折桂桥、续古堂、拙修庵、耕息轩、曲池、全真馆、知乐亭等21处图画,各景独成妙趣而又互有关联。伴随着步移景换,人们卧游其间,分明可以感受到一种恬幽、轻松、亲切而愉悦的心境。
沈周在此主要凭借“平远”法构图,对景状物写意,远近、疏密及藏露得当,笔墨苍润有致,水墨、浅绛、石(花)青、石(花)绿等敷染清雅,此乃作者中年画风变化期“粗沈”与“细沈”风格兼而有之的一件精品力作。沈周在《东庄诗》尝云:“东庄水木有清辉,地静人闲与世违。瓜圃熟时供路渴,稻畦收后问邻饥。城头日出啼乌散,堂上春深乳燕飞。更羡贤郎今玉署,封恩早晚着朝衣。”画家才情焕发,诗画水乳交融,所作清新、质朴而爽朗,在仁山智水中饱含了作者内心的浓郁情愫,由衷地凸显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境。意象中的东庄确实可望、可游、可居……
5.明代沈周《京江送别图》画卷(纸本设色,纵28×横159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说是沈周在弘治四年(1491)三月创作的,主要通过“江岸送别”式的图像表现手法,叙述了他与友人在京江(今江苏镇江)送别文徵明岳丈吴愈赴任叙州(今四川宜宾一带)太守时的情景。整幅画卷呈“平远”法布局,近景绘写桃红柳绿、苍树挺立,木板小桥连接陂陀,数位长衫文士此刻正伫立于江岸,依依不舍地抱拳长揖送别。大江浩荡东流,船夫摇橹逆行,离岸之舟渐行渐远,但吴愈仍背离船头,朝着岸上送行的亲友拜揖作别。对岸群山逶迤起伏,伸向一望无垠的远方,江天空寂寥廓,寄托了众人的一片深情。作者在左下侧仅署“沈周”二字,后钤一枚阳文“启南”印鉴。
该画卷笔墨苍劲凝练,墨色清秀滋润,变化丰富,浓墨点苔提神恰到好处。所作有山水画南派构图及皴法风格,重在以景畅怀、以情韵取胜,在意境营造方面则兼取了世俗化的趣味追求,平淡天真而又情境交融,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蕴。此乃作者晚年“粗沈”画格成熟期代表作之一。
沈周正是在深度入古的基础上集大成于一身,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才得以在明代中叶画坛上领袖群伦的。如今其画作在艺术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大都不菲,在2013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会上,沈周《仿梅道人山水树石册(十开)》以5060万元成交,开创了个人作品当今交易新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种种缘故,当前市场上艺术家作品成交价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艺术地位高低及作品价值内涵多少。沈周该作品的交易价虽不及某些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的高,但他在画史上的艺术地位应该是要高于后者的。试想假若把现藏于海内外博物馆中的沈周精品如《庐山高图》等也拿出来,与这些画家代表作同场竞拍的话,究竟谁的成交价会更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