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育下音乐教育模式与策略研究
2018-05-14奚临临
奚临临
【摘要】高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并向社会输出优秀的音乐师资,大多采用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音乐理论的研究者,还有一类从事音乐教学具体实施教育的工作者,这类工作者则被称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音乐教育发展规模日趋壮大,音乐教育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使各类高校都先后开设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差异使教学质量出现不同的结果,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各所高校创办的教学理念及课程设置不同,亦有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等硬件上的差异影响。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基础教育师资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其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的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教育;培养形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形式
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培养形式。
(一)职业化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形式
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办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有:办学方面偏重于职业化的音乐教育,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的目标,围绕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标准设定课程,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和理论培训尤为重视,着重研究与学习国内外的音乐教学方法,将作曲理论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际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性的应用,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开发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并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课程,不仅符合中小学需要的音乐教育专业,还可以更好地胜任教育工作。授课形式多数为集体课,仅钢琴为个别课。
(二)传统的专才式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形式
以师范院校、艺术院校等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传统音乐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力度较小的院校,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往往存在不能准确地理解培养目标这个问题,在重视音乐技能课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形成“重音乐、轻教育”等不良观念。而许多缺乏职业性课程的学习,因其缺乏实践性,导致作曲理论类课程与音乐创作的实际应用严重脱节。授课形式单一,大多数学生没有很好的锻炼表演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音乐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加之改革力度较小,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与技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能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适应岗位。
(三)改革后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形式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完善,以首都师大、东北师大等为首的高校逐渐形成了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模式。在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当下的职业专业需求,更加注重实践性,课程安排上,以安排音乐教育理论课与技能课为主,在加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音乐技能表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校只有通过高水平师资力量教育,才能对提升学生从教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但往往也会存在一些缺乏教育专业自身特色作曲理论类课程设置,偏重西方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
(四)扩大招生后音乐教育专业办学形式
大量扩招使许多学校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主要变现为扩大招生为学校创造收益和扩大专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因学生数量突然增加,学校各方面配套设施不完善,再加之师资力量匮乏且改革意识较差,许多重要课程设置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又将技能类课程全部采取重复的上课模式,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违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上述四种办学模式,各个高校采取的方式大不相同,有的符合一种模式的一部分,有的为多种模式相结合,在此不必做详细展开。
二、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从目标培养、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理念等多方面着手,培养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在充分研究与了解同类教學模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不断融合,既要符合基础的教育需要,也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亦要考虑学生就业方向的多样化,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且宽泛化
随着社会对基础教育音乐师资需求(尤其是城市)的相对饱和,社会对音乐教育类人才的需求有所变化,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具有基础教育,还需要拥有面向整个社会的音乐教育,并发展出多元化的态势。换而言之,高校的音乐教育目标应更加的客观、准确、多元化,更加宽泛、包容。笔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抓住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需求,面对各种各样的“学校”,满足其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行业要求,培养从事音乐工作的优秀音乐人才。
(二)课程设置要注重音乐基础、加强教学能力、满足多元化需求
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将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以音乐理论基础的必修课、音乐技能基础的必修课,教育类的必修课为主修方向,其他选修课程由学生自行选择,在满足多元化的同时可以拓宽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下的音乐教育分析[J].戏剧之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