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应用实践
2018-05-14王浩
王浩
[摘 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强调了专业课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依据课堂中的互动情况及时地调整、组织教学行为,形成了生成性教学方式,课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体验、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使学生职业素质逐步形成。生成性教学是课程开放的体现,使教学目标更具表现性、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职业发展更具多元性、学生思维更具创造性。教师及时处理课堂中学生遇到的生成性问题,变为学生“做中学”的服务者,是教学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
[关 键 词] 中职;生成性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116-02
一、生成性教学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近些年来,“生成性教学”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教师依据课堂中的互动情况及时地调整、组织教学行为的教学形式。在中职学校,传统的“预设式教学”的教学过程是教案的翻版,教师更多关注教学结果,为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很少关注学生的互动,评价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工作任务是否完成”来进行,而对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学生工作任务如何完成关注甚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工作过程,这样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重要。生成性教学则更加关注教学过程、学生主体作用、工作体验、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这个过程同时是学生职业素质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课程中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形成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机制。
《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专业课教学,教师要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以任务、案例、项目等为载体,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要求,参加课改的教师大多在课程实施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来组织教学,通过制定所教课程的任务单来引导学生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成了课程的主线。处理学生遇到的生成性问题,让教师变为学生“做中学”的服务者,是教学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
二、生成性教学是课程开放的体现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中职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对他们的评价标准也相对单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都不理想。而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下,教学的开展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视角,“开放交互式”的教育让师生之间变得平等,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逐渐形成,敢于就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和问询,使教学活动变得有的放矢。
(一)教学目标的表现性
在课改实施前,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案时,通常使用诸如“掌握、熟练掌握”等趋向于教学性目标的表示方式,预先设定好了课堂要达到的特定教学结果,强调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而不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为例,课程将“组装计算机”单元中一个工作任务的能力目标设置为“能够按配置单组装完成一台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组装流程”,这是教学性目标。
而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无法完成特定教学结果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故教学目标大多是表现性目标。这就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强调对教学特定结果进行限制,而是指明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经验积累,强调参与度、个人表现、个人成长,这也是关注学科素养的体现。在运用生成性教学后,教师将教学目标修正为“通过按配置单组装计算机的实操过程,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性目标的制定是对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思考。学习任务是具体的,但考虑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遇到一些无法预知的问题,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他们需要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性目标不能具体限定的情况下,表现性的教学目标变得易于实施和操作。
(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在应试压力面前,知识的传递往往是单一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更多是机械地反应出“是什么”,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过多关注“为什么”。
在新课改下,《指导方案》中指出考核评价要“根据企业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已有的核心课程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确定更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给予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
教学过程互动性的核心体现在学生分享、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效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与《服务器配置》课程中,除了通过“组内互评”和“组间竞赛”两个教学活动增强课程的互动性之外,还增设了“经验分享”环节。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介绍本组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其他小组记录学习。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经验分享互动会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学生也能够评价其他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这些都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职业发展的多元性
中职生在职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全过程,加之学历层次等问题,致使他们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学习習惯都不同,这也是学生多元性的体现。面对学生,教师要修正传统的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生成性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关注,是对学生多元发展的关注。
在课程实施中,依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角色扮演机制,将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按经理、技术员、文案人员、监理人员分成四种工作角色,每种角色会有不同的责任分工,学生可根据课堂中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自主轮换调整角色,尊重学生的个人职业倾向,让学生体会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体会不同岗位从业人员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思路和关注点,使学生职业发展更具多元性。
(四)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中,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思维的创造性才能有所体现。
在《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课程实施中,预设了一个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在学生组装计算机的过程中,每组增加了两个尼龙扎带用以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使用该工具,有些学生尝试用尼龙扎带来理线,有些学生则用来固定配件,但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想到尼龙扎带的作用,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所导致的,而创造性思维需要源于对固定知识内容的思考和扩展。具备这些处理生成性问题的经验,学生在处理新问题时就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进行判断,无论判断正确与否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教学事件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偶发事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无法预测教学中的所有环节可能出现的学生情况,而可能出现偶发的教学事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提到教学事件,有人会将教学事件与教学事故联系到一起,其实不然。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学事件往往是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技能点重视程度的绝佳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成性问题,正视、灵活处理教学事件,即使是造成教学设备损坏的教学事件也应及时、妥善处理,不能置之不理,抓住特殊的教育契机,使学生的生成问题能够有效地分析、解决,并让其他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甚至是教训,拓展思维。
在《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损坏计算机配件的偶发教学事件,一个小组的学生由于线缆安装错误致使计算机机箱跳线当场烧毁,机器同时散发出了焦糊的味道,教师及时对这组学生进行了应急辅导。在“经验分享”环节,组织学生对教学事件进行了分析,由出现问题的小组学生说明故障现象,还原出现故障时的操作现场,所有学生共同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逐一筛选,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生成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所有教师的重视,这和传统的预设思维有很大关系,而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遇到生成性问题,这些事件大部分是有学习价值的。总而言之,生成性教学本身也不是为了设置而为之,教师要善于捕捉,适时敢于放弃规则教学模式,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行为,使生成性教学真正让学生受益,使学生就业时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敏,陆少明.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47-53.
[4]王影.信息技術课堂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角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5]王小玲.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改革的探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2).
[6]张立新,王清.论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