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竞演成为高校音乐教学实践的常态
2018-05-14李梅芳
【摘要】舞台是最好的老师,每一次舞台表演与竞技都能促进实践者演唱演奏水平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与升华。近年来,为了繁荣音乐艺术的市场,提升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国家教育部,中国音协、中国声乐家协会以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联盟等各级单位的组织下,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赛事与展演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随着赛制的逐步规范与成熟,越来越多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的师生参与其中,活动影响越来越大,涉及面越来越广,同时也对全体高校师生音乐教学与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艺术展演;教育理念;双师型;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最近几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院获得了音乐舞蹈及戏曲表演等各类艺术奖项中的多个一等奖与创作奖,从节目孕酿到反复修改、磨炼,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的配合与支持,整个过程充满了智慧与艰辛的付出,这些独特的经历将成为实践者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随后,由大艺展中的获奖作品为主体,以专业性、文化性与特色性为原则,结合当地地方文化的元素与特点创立了“武陵风韵”的校园文化品牌,并与省内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演出,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推动了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教育联盟举办的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展演,中国民族声乐比赛及孔雀杯全国高校声乐大赛中,多名师生参与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活动通过技能展示、相互推广成功的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以及学术讲座的形式促进高校间的交流。作为一名高校的声乐教师,因历届赛事中不同程度的关注与参与,以及展演活动产生的后效应,给我们声乐教学以诸多启示。
一、以竞演促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体现专业性与高标准
古语有云:文以载道,歌如其人。任何作品的展现都能体现其特定的艺术规格与魅力。竞演就是竞技,就意味着优选和淘汰,竞演比的就是实力和心态。同时,竞演又是一个学习和促進交流的平台,是众多艺术家与艺术从业者增进了解和切磋技艺的良好契机。选手要想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展现最好的自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修养,更重要的是有合适的选曲。这里的合适主要是指能否充分展现个人特色,是否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和个性风格、是否扬长避短,展现了最美的自己,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严谨规范的基础上长期训练才能获得。艺术审美有一定原则和标准,观众和评委对艺术表演的衡定不会因为表演者境界的不同而主动降低审美的层次与标准。站在艺术哲学与美学的角度,作品的内涵与意境均体现在表演者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的结构中。精湛的技术,纯美的艺术;眼神的”流转”,步态的“变换”;音乐的‘穿插,声音“明暗”与时空的“虚实”等无不体现表演者的专业素养与性灵。
延伸到常规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专业性和高标准主要体现的既是规范和严谨。比如技能技巧的训练,身体的协调,真假声的混合,咬字吐字,行腔归韵等,都要遵循歌唱本身的规律,循序渐进,有序引导和发展。那么作为刚入校的的声乐学生,首先就要打破高考前强化训练时一味追求高音和乱唱大歌的混乱局面,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前提下经过慎重评估后为其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与计划,从基础着手,以建立歌唱的基本状态为目的,加强气息稳定和喉位稳定的练习,注重咬字吐字,发声归韵的训练,选择难度较低的古典艺术歌曲演唱,以后随着年级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逐渐加大难度,在保持学生个性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年级進度来规范教学。除了演奏演唱,舞台表演,服装化妆与作品风格的协调统一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对舞台表演的规律和统筹有良好把握,平时在教学和考评中便要有具体的要求和方案。要使一个声乐学生将来能具有与优秀歌手切磋抗衡的水準,首先得用专业演员与科学的标准来要求教学者,以正确的思想作指导,清晰的意识为前提,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宏观的意识,从日常的教学入手,杜绝只重声音忽视音乐,只求進度不讲质量,只重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教学保障制度,建立技艺并重的声乐教学评价体系才能让日常教学体现更高的标准和专业性。通过比赛交流,会找出自身差距。
二、以竞演为动力,促进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
以比赛和展演为动力,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是促进教学训练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比赛的类别有很多种,比如单项技能展示,大学生五项全能展示,以及集体合作表演的合奏合唱展示等。虽然大小舞台都是舞台,但是任何一次课外实践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相对于较为封闭的课堂来说,课外实践会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实践者也许会因为场地的不同和陌生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如果能够及时调节和平衡,更能促進学生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的培养。课外实践是对课堂教学中个人表现不足和心理素质欠缺的最好补充和挑战。一般来说,课堂内外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为了全方位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以外,加强声乐教学的课外交流与实践十分必要。
显然,因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层次是不一的,虽然良莠不齐亦不乏有一些相对优秀的好苗子,为了将这些同学凸现出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和成熟,让相对较差的同学能够以此为参照,见贤思齐。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分为几个层次来進行。对于妆也相对好一些的学生可以制定一学期一次或几次的专业尖子生汇报与教学实践汇报,将专业不太突出的学生就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音乐会或专业观摩的形式来進行实践教学,表演形式有个人和集体之分,方向有合唱排练与表演唱,自弹自唱等等。要求服装化妆全部到位,完全以演出和比赛的标准呈现。为了平等的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这种系统的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学生主动报名自愿参加和教师安排的方式同时进行,一学期进行一次选拔。学生们为了能够争取到这种实践机会,必定会在课下花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投入学习。实践的形式可以有独唱音乐会,教学音乐会,综合性的班级晚会,校内外的演出观摩与比赛展演等。这样虽然适当的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但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会有明显提高,整体水平也会不断的上层次。具体实施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整体提升。那么,通过反复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反馈到课堂上,又使课堂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次,两者相互促进,循环反复,使学生通过实践中培养出较强的业务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和编创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三、以竞演为契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声乐艺术的学习与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技能技巧、情感表达、作品分析、人物角色以及舞台表演、心理状态的调整和艺术作品的整体设计、比赛曲目的选择等都是非常系统和庞杂的学问,需要表演者长期实践不断总结创新。声乐教学者如何能珍惜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让学生少走弯路,并使之成为优秀的歌者我们必须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高标准。教师首先得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能够有全面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经验,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能够有的放矢的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的特点進行指导性的训练,在教学中,无论是读谱与歌唱,音准与节奏,咬字与发声还是表演与伴奏以及音乐的处理、角色的演绎,每一个细节的把握都不能忽视,都要有整体的设计和分寸。能教能演,既有学术性,又有较强的示范能力,这是音乐教师的理想状态,也是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然而,因日常工作中大多精力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相对忽视自身演唱演奏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地方院校深度转型的背景下,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竞演、走出去或者请进来都是增进交流,开拓师生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和技能技巧的好办法。最近几年,我院的老师们分别到兄弟院校交流与学习,并不定期的请来了多位国内外有影响的音乐家与学术带头人,开办学术讲座和大师班。通过交流合作,拓宽了师生的视野,也找到了差距。使这种交流转变成了一种发展的动力。多位师生参加了省市和国家级的比赛,比如,省三独比赛,全国高校声乐展演,器乐比赛等获得多种奖项,多位教师被评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四、以竞演为标杆 加强文化内涵,提升声乐教学整体水平
历次比赛与竞演都达到一定范围的较高水准,尤其是全国性的展演活动,更是汇集该领域的众多精英,体现其标杆性的特征。如何提升其整体水平,“文化”是最重要的基础。艺术讲究的是“源之于心,行之于外”。这里的“心”不是单指生命的生理表象,而是包羅万象的一种胸怀和素养,是一种文化修养的外化。就像郑板桥对画竹的描述一样,艺术的创作必须存在三个境界,“首先是眼中的竹,然后是心中的竹,最后才是手中的竹。”这儿的“境界”便体现了一种文化,音乐表演也是如此。任何一门技术的获得,都不只是单一的训练便可得到的,它是一个修炼的过程,音乐学习亦是如此。作为一个音乐修习者,在不断的技术训练与理论学习中修正自己,磨练意志和心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与品行,最终达到一种自然超脱的艺术境界。以美妙的音乐与训练有素的舞台形象为承载,将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对美的理解和价值观以真挚朴实的情感传达出去,达到心灵的对话与思想的沟通是音乐教学与表演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
音乐有其独特的教化功能。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美化人的心灵,使之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审美特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全体教师仔细研究与深入探讨。譬如声乐训练的重要环节——练声,每一个音节与母音的训练都可以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或柔美,或流畅舒展,或铿锵辉煌,或俏皮灵巧,或甜美或忧伤,只要教师有心提醒,学生有情投入即可将单调的发声训练变成一次次享受美与表达情感、创造美的快乐体验过程。
站稳讲台的同时拥有精彩的舞台,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梦想。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以作品内涵与意境的准确诠释作为展现美、传递美的手段,启发学生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使其成为既怀大志又重细节、身具高贵品质而独立自强的人,这是一个音乐从教者最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太原:山西旅游出版社,2000.
[2]李梅芳.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实践研究[J].黄河之声,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