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会民歌走进四会初中音乐课堂
2018-05-14郭敏
郭敏
【摘要】四会民歌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民歌是原生态的天籁之音,四会民歌在穿越了数百年后,跟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一样,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作为四会市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初中音乐课程中推广和传承四会优秀民歌文化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四会民歌;音乐课程标准;初中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一、营造氛围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了营造氛围,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组建四会民歌兴趣小组
民歌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宣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会唱、爱唱四会民歌。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们知道四会有民歌,还要知道四会民歌的起源、发展及需要新一代青年来传承。挑选学生组建四会民歌兴趣小组学唱、排练四会民歌,并在学校的文艺汇演和校庆文艺晚会中演出,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二)普及民歌在校内的学习,营造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会民歌兴趣小组演出获得成功后,课题小组的老师们“以点带面”,在学校初中三个年级都开展了四会民歌的教学,做到班班都唱家乡的歌,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感受到四会民歌的魅力,让学生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受到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会民歌的使命感。
二、坚持原则
互动性原则。在四会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中,四会民歌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每周一节的音乐课堂学习当中,它更多地需要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领悟。在这个过程当中,本课题实施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帮助和引导学生怎样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传唱四会民歌;生生互动,在后期的教唱中,安排兴趣小组的组员作为特邀嘉宾到班级上教唱,进行互动。
三、名人课堂
78岁的李重明先生是四会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让学生更亲近四会民歌,更了解四会民歌的魅力,特邀请李重名先生来到了四会中学民歌学习课堂中。李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授,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四会民歌,但大家都觉得四会民歌非常有意思。那节课让许多在一边旁听的老师都受益匪浅,感受到四会民歌离自己越来越近了。课堂所得到的效果,让各位课题小组的成员老师都非常兴奋,为大家今后的工作注入了新动力。
四、成效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课题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本土民间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实践的可行性研究——四会元龙调的传承》这一课题在一年的探究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课题组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四会民歌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通过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民歌的前后问卷调查进行对比发现,我校学生学习四会民歌的兴趣以及对民歌知识的了解有了明显进步。
《四会民歌实践》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我校音乐教师对本地民歌的了解和专业的巩固。在这段课题开展的日子里,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在为每一堂课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努力着。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培养学生对四会民歌学习的兴趣和民歌传承使命感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便是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和新课程课堂改革的新理论相融合。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从个体人为出发点,创造幸福社会。促进每一个人感性体验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社会生活幸福感的前提。事实也证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和资料的同步积累,让课题研究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课堂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更好地更新教育观念,接受新一轮的艺术课程改革,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不论世界如何变幻,音乐如何繁荣与发展,人们身居何处,民族音乐的旋律永远是最贴近他们心灵的最美的声音。这正是新《课程标准》中民族音乐地位最重要的体現。将四会民歌引入初中课堂教学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得当,途径科学,四会民歌就能活跃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让全社会一起来关注民族音乐教育,关注乡土音乐教育,让每一个四会的孩子会唱、爱唱家乡歌。
参考文献
[1]徐皖闽.论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