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普及课程研发构想

2018-05-14陈阳

北方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舞蹈教育艺术教育课程设计

陈阳

【摘要】本文从“彩虹舞蹈教室”和“沙板庄小学课后一小时”两个案例的分析入手,分别从多元消费群体分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和绩效评估等方面试分析“适销对路”的教育产品的生产问题,运用艺术产品生产模式的思路,将“课后一小时”课程从供给方和渠道双重发力,搭建艺术课程“供”与“求”的对话平台。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产品;课程设计;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后一小时”现状和案例分析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2014年年1月14日,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明确要求各中小学周一至周五,每周不少于三天,下午放学后的三点半至五点半这段时间安排体育、艺术、科技等各类特色课程。北京市财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实际在校人数,城区生年均400元,远郊区县生每年500元的标准将经费拨至各区县,北京市拟投入5亿元左右。因此,下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历,以“彩虹舞蹈教室”和“沙板庄课后一小时课程”两个无论是从运作模式到课程组织都完全不同的案例分析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在“彩虹舞蹈教室”和“沙板庄小学”两个案例中,虽然二者针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但是都反映了课后一小时课程在具体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编排问题,课程吸引力不够、课程科目有限,教师流动问题以及缺乏合理的、直观性的评价方式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进一步印证了“课后一小时”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实施,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而课后一小时课程正是结合多门学科的交叉课后活动,政府需要通过这样交叉学科的学习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长期以来,因为无法提前下班接孩子放学,中小学放学后三點半到五点半这段空闲时间也一直困扰家长,而“课后一小时课程”按照“政府主导、学校组织”的原则,由专业教师教授知识,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对于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由此可以看出,全新模式的“课后一小时”艺术课程研的发迫在眉睫。

二、“课后一小时”艺术课程研发模式

“课后一小时”艺术课程研发模式,不再是单纯的模板式的教学方法探索,而是一种思维的转换。这里借用市场营销学中的新产品研发模型对以“课后一小时”艺术课程为代表的普及性艺术课程进行全面开发。

(一)一般性新产品开发过程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重要而且风险性较大的工作,为了提高新产品的成功率,需要重视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一般性新产品开发过程由新产品构思、筛选、形成产品概念、制定营销计划、商业分析、新产品研制、市场试销、批量上市八个阶段构成(如图1所示)。

(二)“课后一小时”艺术课程研发模式

作为产品的“课后一小时”课程的开发流程遵循前期调研——产品生产——产品测试——产品营销——投入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原则。但是因产品的本身特殊性,在前期调研、内容设计和营销阶段会与一般性新产品开发在内容设计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1.目标市场分析

目标市场指“课后一小时”艺术课程的核心消费群体,即中小学生。在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环境趋势、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个人因素等)中,由于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下文着重分析环境趋势、社会群体和心理因素三个因素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1)环境趋势

环境趋势即总体环境趋势。约翰-奈斯比特将总体趋势称为“大趋势”目前政府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高雅艺术进课堂、进校园、进社区,社会上艺术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等等,都反映了社会对于艺术素养的重视,这已然是一种总体性趋势。在这种大趋势的影响下,艺术课程的消费群体会不断增加,因此,艺术课程的提供者实际上拥有良好的消费市场。

(2)心理因素

“课后一小时”课程类似于大学生的选修课,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在相应的时间选择某些课程。那么心理因素中的个人性格、动机等会对学生选课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在课程设计中考虑到性格因素,动静结合,室内外互动,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这门艺术课程,从而夯实受众基础。

(3)社会群体

最后一个因素主要是分析父母的意见导向和家长间的参考群体。父母将预期传递给孩子后,会引起所预期的孩子表现,即“自证预言”。父母会对孩子有初始期望,而这种期望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言语及非言语线索传递给孩子,被传递期望的孩子会被指导应该表现为何种合适的行为。例如一个母亲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位舞蹈家,那么她会尽可能多的让她的女儿接触舞蹈,比起一般学生,她的女儿选择舞蹈课程的可能性就比其他学生高。当消费群体不是成年人而是青少年,那么作为产品供应商就不得不考虑其“家长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什么”并通过产品实现引导家长选择的目的。

2.产品内容设计

(1)内容结构

“化零为整”拓宽思路。单一学科不能满足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须综合考虑利益相关群体。将多种学科,舞蹈、音乐、美术、表演等结合到一起,使学生快乐地沉浸于学习环境中,不自觉地学习多种艺术。

(2)内容设计方法

为了实现知识学习的课程目的,需要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通过“习得理论”的介入,采用多次强化而非刻意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跟人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

(3)内容提取

课后一小时艺术课程与课余培训班不同,上课时间短次数少,因此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对课程主题进行梳理,提炼具有特色的课程主体,使其“以点及面”构建学生“典型化”的知识结构。

(4)产品评价方式

产品评价方式即结课方式,以何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课后一小时”艺术课程普遍上课时间次数少,那么如何在短短几次课中展现学习成果。笔者认为通过实物展现,艺术品、相册、视频等的展示,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家长、老师,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制作某种物品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加深对于典型形象的印象,以及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3.产品测试

针对特定群体设计的艺术课程需要将其投递于特定的消费群体中,以检验艺术课程的试用效果,进而对产品进行修正。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时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而产品的修正基本都是将产品投放到市场一段时间后,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反馈后作出的产品调整。“课后一小时课程”作为一种艺术产品可将其产品测试放置于产品导入前和产品成熟中两个时期,进而对艺术课程做先期的受众反馈和中后期的产品修正。

4.品牌化经营

通过分析目标市场的特点,进而针对其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艺术课程,经过市场测试后投入消费市场,经此模式产生的艺术课程更立足于消费者需求,同时特色明显,然而就产品供给者而言,还需要对产品形象、内涵等进行包装,使其产品形象更为立体,从而提升产品价值和产品的认知度。

(三)“课后一小时”艺术课程开发模式构建

论文提出的课程开发是整体思路的转换。将课程研发的概念延展为包括目标受众分析、课程内容设计、产品设计和经营等五个阶段的课程研发的流程设计,相比较于单纯的课程内容形式创新,课程研发的流程设计更符合多层次消费者(政府+学生+学校+家长)的多元需求,因流程设计的本身具有复制性,可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课后一小时”藝术课程开发模式图(如图2)

三、结语

本文以现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得出“课后一小时”课程的现实需求大和实际操作有问题,从艺术课程主观需要和客观现状两个方面佐证了“课后一小时”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让“课后一小时”课程在供给方和渠道双重发力,搭建“供”与“求”的对话平台。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张雁白,苗泽华.市场营销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4][美]菲利普·科特勒,[美]乔安妮·雪芙.票房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著.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6]孙亮.文化艺术市场营销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7]邬家瑛,陈绛平.市场营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舞蹈教育艺术教育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舞蹈活动
舞蹈教育对少儿成长的作用与意义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