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艺术鉴赏之研究

2018-05-14任淑媛

北方音乐 2018年15期
关键词:朗格声乐艺术音乐鉴赏

【摘要】美国当代音乐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1895~1985)在其代表作《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对音乐鉴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对于艺术鉴赏问题,本文就其独特的见解和充满着音乐哲学意味的观念延伸到对声乐艺术的鉴赏、实践和理解上。

【关键词】声乐艺术;苏珊·朗格;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朗格对音乐鉴赏问题的看法

音乐哲学家朗格反对将音乐作品创作视为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发泄,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也反对在音乐表演中的自我表现。音乐鉴赏的要义在于能去体验在作为情感符号的乐音运动形式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时间幻象。在朗格的音乐哲学中,某些音乐作品被演奏家演奏后与原作产生很大的差异和距离,使整个作品的面貌似是而非,朗格非常不赞同这种现象。她认为,对于音乐中被表现的“情感”,演奏者必须有一个符合作者原意的正确理解。这种“情感”不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的情感,而是音乐家所认识的情感,是有关情感的概念和本质。朗格认为,个人情感的征兆性自我表现表现根本不是音乐艺术的任务。

二、朗格音乐鉴赏问题的局限性

朗格对美学鉴赏问题的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有自相矛盾之处。朗格理论的缺陷在于朗格并没有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哲学,缺乏社会历史内涵。朗格的音乐哲学主张把音乐的这种创造性局限于作曲家的、音乐本体的历史的诠释和再现,却忽略了声乐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观念,特别是忽略了表演者作为实践主体的创造性。作曲家音乐创作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主观的,音乐不仅仅是其本身,而是用音乐符号对自我内心精神的一种反映,是作曲家生活、文化、精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而声乐演绎者在表现作品、诠释作品的过程就是解读作曲家思想的过程,朗格对于“自我表现”的批评太过于绝对化,这个观点主观割裂了声乐演唱者与作品以及作曲家的联系,并且与朗格的音乐哲学的核心——“音乐是一种情感符号,是表达人类主观内在体验的情感的最直接、最适宜的符号系统”相背离。对于苏珊·朗格认为的声乐演绎者必须表现符合作者原意的正确理解的“情感”。

三、声乐艺术中的音乐鉴赏

诚然,声乐艺术需要代入感,演唱一首歌曲时“代入”作曲家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将音乐符号转化为人声音响,用声音表现人类情感,将人类情感转化为可诉诸人的听觉感官形式而供人进行审美欣赏。例如,演绎红楼梦中的《葬花吟》一曲时,演唱者必须把自己当作林黛玉,塑造的音乐形象也必须与黛玉保持一致,从神态上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从一颦一笑表现林黛玉自身多愁善感的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唱段充分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以及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花朵的凋谢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感叹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及对生命的迷茫。可以说,演唱的过程就是再现作曲家所描绘的歌曲主题以及所扮演角色的人物性格,所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

艺术最独特的地方是它的独创性,有独到的处理的二度创作更是难能可贵。不论是根正苗红的传统京剧艺术家,或是中国声乐民族唱法的“大家”,都令觀众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对视觉听觉享受的满足感。故而,人们并不会因为这两种演绎方式、风格的差别而轻重有别,相反,人们认为这两个版、两种演绎方式同样可贵,从不同的侧重面从京剧艺术的润腔和表演等方面吸取养分,融入民族声乐演唱的技术中。

四、结论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历史分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奔放或内敛、或粗犷或细腻,这些并不是作曲家故意做出来的,而是许多的社会原因决定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总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产儿,作曲家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并不是孤立于社会环境、历史条件而存在的。所以,按照朗格的理论,想要完全复辟作曲家当时的写作情感并不现实。每个演唱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社会成长经历、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都是不同的,对于声乐艺术的技术层面和理解层面的音乐素养也是不一致的,这就势必造成对同一首歌的不同理解与演绎。同时,有的歌曲创作的年代与作者当时所处环境已并不可考,我们不能再现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和作品真正表达的情感,所以,朗格的看法未免过于偏激。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任淑媛(1992—),女,汉族,甘肃临夏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

猜你喜欢

朗格声乐艺术音乐鉴赏
“雕刻时光”
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问题研究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声乐艺术唱法及其跨界问题探讨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传奇重返故乡》再现朗格20年复兴路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