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看现代民族乐曲创作
2018-05-14王凯
王凯
【摘要】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它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艺术传统。由于文化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个民族审美意识和传统艺术的独特发展。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现代;民族乐曲;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较早地进入祖先崇拜阶段,它较少靠外部自然压迫和鬼神巫师来维系民族的统一,而更多地靠血缘关系来协调人际关系,靠内部自我调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偏于感性,性格内向,重人事,崇理论,富于经验直观而不注重理论思维,宗教观念薄弱,具有较强的精神自调能力。由于中国的商品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形成农业的、宗教的的社会,也形成了富于经验直观和伦理道德意识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意识。
由于西方民族在没有形成强国的血缘关系时,商品关系又得到了急速的发展,从而彻底了打破了血缘关系和人际关系,形成了商业的、宗教的关系,他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重感性欲求和理论思维的心理结构,重理论思维而轻视经验直观;重情感欲求轻理论的概念;崇宗教而轻人事。而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理智成分较多,三皇五帝是人类的化身,统治着人间,由于东西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传统。
中国的春秋时代,是理性主义得到充分发挥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定型的时代,原始的“鬼治主义”由从儒家为代表的“德治主义”所替代,以“中庸之道”为标准的仁学调解着人际关系,使理性对感性、社会对个体的制约保持在非对抗的水平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重表现、重理论和讲求和谐的“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它以礼节性,富于理性精神,同时又不抹杀情欲,主张“发乎于情,止乎礼义”;它以明朗的乐观主义偏向于理想性,同时又不离现实性,不极端的批判、否定,也不极端的幻想、肯定;它重于表现性,融合着再现性。因此,纯表现艺术如音乐、舞蹈和纯再现艺术如戏剧、小说都不甚发达,而是兼有表现与再现艺术的抒情诗,山水国画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总之,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富于伦理性的审美意识,从而形成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审美传统,它使中国文化免遭宗教的奴役,重创造了独立于世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但从消极方面来说,它阻止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向现代文化发展的进程。
西方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以感性与理性激烈冲突为特点,它的感性欲求膨胀,不断冲破理性为规范。由于长达千年之久的宗教黑暗统治、文艺复兴的激烈冲击得到了暂时的平衡,而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又转入不断的冲突、变革之中,因此,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替兴起,西方文化一直在寻找一种最终的归宿。因此,戏剧、小说、叙事诗甚为发达,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华民族重经验、直观和伦理性,因此,审美意识持重,不脱离现实,而是在现实中寻找审美境界。而西方民族重感性欲求和理论思维,审美意识狂放,它幻想摆脱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幻想创造理想境界。因此,在他们生活中创造了狂欢节,在广众之中尽兴跳舞,尽情歌唱,尽情摇摆。而我们中华民族确实重实际,讲求观念,就是扭秧歌也得讲列队、讲化妆、有礼有节。这是不会创造生活,自我表现的一面,但中国人并不完全沉迷于伦理观念之中, 他们有对美的追求方式,不脱离现实,而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审美意识,如在人与人的精神交往中,所讲“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对自然的留恋观赏中,讲求“情中景,景中情”。总之,中华民族更善于在生活中创造自己的审美意识,来经常调节自己的精神平衡。然而,西方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感性欲求膨胀,所造成的精神苦闷,很难做到自调,因此才需要与生活极端对立的艺术来发泄、来渲染,以达到精神的平衡与自慰。
但是,对我们来说,首先应注意的是中华民族必须克服保守性,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到民族审美结构的影响和支撑,中华民族审美传统是异常强固的,由春秋战国时代至盛唐,是古典主义上升时期;中唐至晚唐中期是古典主义的后期;由明中期至近代,则是感伤主义时期。古典主义前期是集体理性支配的审美意识,艺术风格是昂扬向上,主题是国家命运,像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诗篇,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精神;古典主义后期是个体理性支配的审美意识,艺术风格是哀怨痛苦,主题是个体感性痛苦,但个体感性仍然不能脱离理性道德的制约。元杂剧中的许多悲剧都充满了个体感性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感伤主义时代,开始了企图摆脱理性精神的支配,但审美追求失去了方向,失望,悲观,意识充满了艺术世界,像“红楼梦”对人生价值的怀疑和探索还是受到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制约,它只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冲击。“五四”运动之后,外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潮对中国的古典主义,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审美意识进行了强有力而具有毁灭性的冲击,但中国的古典主义并没有被消灭和被冲垮,因此,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迟迟没有彻底解决。
近年来,在音乐界,尤其是在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中,一些青年作曲者采用了一些现代化和声、现代节奏以及无调性的手法,进行了一些创作尝试,在音乐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和讨论。有人认为这是突破,是改革,是前进;有人认为这是背离了民族音乐的道路,违背了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失去了中国民族音乐所固有的感染力,引不起听众的共鸣。总之,这种讨论是有意的、健康的、富有建设性的。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东西方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民族心理,也就是审美意识或审美习惯的角度来认识以古典文化为例,西方的民族文化也就是心理结构,重科学而轻视经验直观,偏感性欲求,少有伦理观念的束缚,崇宗教而轻人事。因此,他们的文化荒诞、离奇的神话传说为多,理智成分较少。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追求典雅、庄重,它肯定理性,总相信正义必定胜利,带有明显的乐观情调。像悲剧《孔雀东南飞》,夫妻殉情,还要坟头树枝覆盖,鸳鸯双飞;《窦娥冤》的结局又安排鬼魂出场,使冤狱昭雪,等等……从二十世纪开始,由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以及商业商品经济的急速发展,人的个性意识也得到高度发展,人的心理节奏加快,追求的审美境界不是宁静、和谐,而是动荡、冲突,以此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因此,现代音乐激烈喧腾,节奏急剧而又狂放,旋律抽象而理性。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特殊心理性结构,在音乐创作中的必要而强烈的表现。在我们中国,由于商品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几千年所形成的农业、宗教和社会,仅仅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强有力的冲击,但民族文化的传统迟迟没有得到彻底改造,现代化的进程极为缓慢。然而,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中,现代文化思潮的崛起,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民族乐曲的创作中,一部分青年作曲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探索是无可非议的,这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由相对静止转入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世界的复杂冲突是必然的。这种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典雅、庄重藝术风格反其道而行之,它的追求个性发展为审美理想。当然,在这种尝试探索的过程中,个别作品失败是难免的,例如有个别作品,只是空洞的玩弄和弦、节奏和转调,似乎这就是现代音乐作品的唯一目的,这是一种将现代音乐与现代技巧混为一谈的错误观念。当然,中国的现代民族音乐刚刚开始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民族器乐曲也刚刚开始起步,但应当明确指出,在当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创作的主导潮流。而现代主义的因素,创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具有现代的特色,可以肯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民族音乐,必然以它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形式发展起来,并具有与西方现代音乐不同的社会主义因素。当然,在发展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所固有的优秀传统,它和其他艺术一样,如诗歌、戏剧具有以礼寄情、以情入理的特点,提倡“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寓情欲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它把个人的感性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光辉体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结晶。它不同于其他现代文化的极端否定性、抽象性,而富于理想性、现实性。当然,在发展现代民族音乐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我们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不符合现代生活发展的消极因素。比如在民族音乐创作中,长期过分强调庄重、典雅,势必形成一种缓慢的心理节奏;过分的强调理性道德意识,便限制、束缚人们个性的发展,人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尊重;过分强调理想性,必然导致不彻底的批判性。如果这些消极因素不逐步得到克服,在我国经济现代化和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中,我们民族文化势必将被传统所窒息,我们的民族音乐将失去活力,观众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将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而每况愈下。
诚然,民族音乐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或者强加于人,从总体上看,它是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和整个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大问题。因此,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改变,具有民族特色、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民族音乐,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到那时作曲家们将以崭新的艺术手段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铸造更新、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到那时作曲家们志在高山、流水的心声,将会有更多的知音拍手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