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笙组合的发展状况与艺术特色

2018-05-14伍瞳

北方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乐曲乐队旋律

伍瞳

【摘要】笙,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吹奏乐器,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公元前十五世纪甲骨文对“竽”、“和”的记载到现在笙的再次繁荣,经历了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笙;发展状况;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笙组合”定义

笙组合由单一乐器——笙的不同种形制的笙族乐器组合在一起的,并区别于其他多种类型乐器组合的民乐形式。现今,笙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型的笙在组合里均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从而营造出整个乐队的效果。

笙族乐器所谓“笙族乐器”,广义上讲包括我国汉族地区的笙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葫芦笙和芦笙等。狭义上讲是指由我国早在商代就出现的竽、笙发展演变改革出的一系列改良笙(包括传统笙)的统称。

二、“笙组合”概况

笙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从文献记载中可以推测出来当时就已经有了笙的雏形。笙在战国时期非常的流行,它不仅用于伴奏、独奏,而且还存在合奏的形式。《韩非子·内储说》中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这三百人一齐吹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且别说距离我们三千多年的战国时期,就目前来看,任何一个城市能组织成一个三百多人的笙组合也都是十分庞大和壮观的,并且还要保证音准和调的统一,更是十分不容易的。这也可以说是笙组合早期的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礼乐中,便是以笙为主奏乐器,

并且在民间也是非常的盛行。到了秦朝时期,宫廷的音乐中也已经有了大型的竽合奏乐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闫海登、胡天泉等老一辈艺术家对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笙演奏技巧的完善与创新,使笙艺术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笙在转调和音域等方面的局限性已經不能适应乐队的发展了。此时,中国新创建的民族管弦乐队参考了西方管弦乐队的乐队形式,借鉴了西方的音乐作曲技术,对传统的中国旋律来说在调式、和声、曲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因此这对笙的形制和音域等方面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笙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由此,当时多位笙演奏家与制琴师傅开始研制适应民族管弦乐队需求的各种笙的不同类型,为了满足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要求,一些笙的演奏家和制造者研制出了更加适应乐队发展的一系列改良笙。笙的种类也不断丰富,这其中包括由杨大明、王慧中等制琴师傅改良出来的三十六簧全加键半音方笙,即高音笙;根据苗族芦笙乐队的簧管加共鸣筒扩音原理与传统笙相结合而设计成的排笙和抱笙等。可以说这些改良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适应了民族管弦乐队的需要。

笙族乐器高、中、低声部分部明确,从而使之系列化,并且运用于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学和各大乐团的演出当中,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一些传统乐曲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创新,另外笙良好的发展状况引起了作曲的好奇与重视,从而涌现出许多新作品。如此一来,训练学生的乐队合奏能力,更好地培养了更全面的笙专业人才,给笙教学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并且笙族乐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使得笙组合在当下也依旧活跃在舞台上。2004年,在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和合协会、笙声不息——金秋音乐会”上,近百余人共同演奏的《笙声不息》是目前为止笙组合形式较为庞大的一次。此后在2009年的CCTV民族乐器大赛上,中央音乐学院组成的和韵笙乐团演奏的《冬猎》,在声部划分上更加细致和精炼。此后笙组合这种形式多次出现在各种重大的音乐会上。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中国管乐周中的群笙交响《彩虹》,11月4日民族室内乐精品音乐会的《山寨风》等,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认可。现如见越来越多的笙组合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不论旋律、调式、曲式、和声、音乐题材和演奏技法等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显示出了笙的独特魅力。

笙组合这种演奏艺术形式是有别于三千多年前的“笙组合”形式的。“齐宣王三百人吹竽”是齐奏形式,而当今的笙组合无论是在乐曲种类、乐器性能、演奏者演奏技术方面都较以前都有了不同程度上飞越。由于乐曲种类的丰富和乐器性能的提高为笙组合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组合中每一种乐器类型在乐曲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高音笙音色甜美、清脆,多用于旋律声部;中音笙则起着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低音笙是乐曲的“根基”,由于其低沉浑厚的音色,在乐曲中衬托旋律声部可以产生了气势磅礴的声音效果,在笙组合中起到了充实音量的作用。

笙组合在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只有立足于传统,不断吸收新的能量,才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得到最终的辉煌,这也是我们为之奋斗不断发展创新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乐曲乐队旋律
花的乐队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7月,盛夏的旋律
悲伤的乐曲
乐队指挥
大地的旋律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