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源流探微
2018-05-14孙介孚
孙介孚
【摘要】曲牌体板路是以板式变化体唱腔结构为主的音乐内容,其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板路音乐中重要内容,也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特点的体现。本文就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为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源流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源流探微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的分析
环县道情皮影戏板路唱腔音乐,因其文词结构、曲调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板腔体,即板式变化体,以及曲牌体。在秦腔以及周边其他地方剧种的共同影响之下,环县道情皮影戏板路唱腔结构与梆子腔系戏曲之间还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都是以板式变化体为基础,采取七字或十字齐言的对偶句唱词形式,这种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的乐句结构是十分讲究对称性的,樂节和乐逗顿歇也是十分分明的,这种乐段划分比较清晰,且板式变化规律也十分明显。因环县道情中有一些个别传统剧目,或者是一些唱段中应用和板腔体板路特征就不大相同,这种板路结构体式上以及曲牌联缀体戏曲都能呈现出很好的演绎艺术效果。在戏曲艺术类表演中,应当说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戏剧艺术类型,有着文场戏、武场戏的表演内容差别。
板路唱腔本身就是环县道情的音乐核心,是表现音乐艺术特征的精华内容。从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的音乐调式与音乐板式来说,其又可以分为花音、伤音、慢板以及飞板。因音乐的板式变化体是环县道情的主要板路,实际节拍整散与板眼变化都体现着其基本曲调上的重要基础性特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因不同表现功能的板类与板别有着一定差别,所以在塑造艺术形象与人物感情的表达上等,都要与多样性的音乐材料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灵活音乐形式,这也给周边音乐与其他民歌的借鉴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的源流分析
道情就是道家音乐,在武艺民先生所著的《中国道情艺术概论》中第一次出现“道情”这一名词,并在这一著作中指出道情源自于唐,有法曲道情、俗曲道情之分。经过俗曲道情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结合了民间艺术,产生了一种说唱艺术,主要是说唱相间与散韵结合的形态。经过唐代的慢慢演变,宋元时代俗曲道情声腔的韵文部多是七字与十字词格,这一音乐结构呈现出上下对偶。随着道情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声腔分为有着环县道情的不同板路形式。到了明代,借鉴了秦腔戏曲艺术,到清代环县道情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因秦腔是当时陕甘地区的主流剧种,由此环县道情也借鉴了秦腔的艺术内容。在地方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环县道情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周边艺术形式的养分,充分保留了自身的原始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道教音乐文化内容
道情原本是以道情鼓子词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说唱艺术,道情鼓子词是其主要音乐形式,有许多曲牌联缀形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与演化,大部分曲牌已经消失,被保留至今的有《耍孩儿》等。《耍孩儿》是其现存曲牌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词式结构是八句三段体的,环县道情很好地借鉴并吸收了这一曲牌特征,加之和板腔体板式、“地缘性”特征音调的有效结合,逐渐发展演变成为花音慢板耍孩簧、伤音慢板耍孩簧等不同板路形式,且环县道情对这一板路的应用更为频繁,这也是道情音乐的主要特征形式。
(二)民歌的流变
首先是对外来民歌的一种流变。要知道,环县道情中的一些曲牌体板路就是吸收了外来民歌内容发展而来的。比如,《九莲花》就是学习了江苏民歌《茉莉花》,尽管两者有着不同背景,但从唱腔旋律上来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在实际转变方法中还引用了“新声变律”或“犯调”这一换调技法,由此《茉莉花》曲调和环县道情音乐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称作是“新生变律”或“犯调”换调技法是环县道情曲牌体板路之一。
其次是对当地民歌的融合。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许多剧目中,除了大部分的神话剧与传统历史剧,还有一些以民间故事为主的短剧内容。以《秃子尿床》为例,这一唱段民间故事被当作是其主要的表演内容,有效借鉴民歌演唱方式和少部分音调,将相关道情花调式和伤调式进行有效结合,由此呈现出特殊的以演唱为主的板路形式。
三、总结
经过文章内容分析,在统一区域内不同剧种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音乐艺术变化的一般规律。环县道情音乐形态比较复杂,还有待相关人士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总结。
参考文献
[1]蔡劲笋,林纯珠.古老艺术皮影戏在现代城市的生存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