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声音塑造的凄美爱情

2018-05-14刘雅坤

北方音乐 2018年15期
关键词:戏曲音乐牡丹亭融合

刘雅坤

【摘要】作曲家栾凯创作的歌曲《牡丹亭》是一首取材于同名古典戏剧的声乐作品。作品中融合了戏曲音乐、流行音乐的说唱等元素,作品新颖独特。歌唱家王喆对作品的演绎也独具特色。多种唱法相融合的声乐作品为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值得研究。

【关键词】牡丹亭;戏曲音乐;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歌曲《牡丹亭》与戏剧《牡丹亭还魂记》

歌曲《牡丹亭》创作取材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作品《牡丹亭還魂记》。戏剧《牡丹亭》讲述了少女杜丽娘因家塾先生所授《关雎》一节触动情丝。数日后由家中花园踏春归来,梦中与一书生作诗谈天,情投意合。此后丽娘竟相思成疾,药石无医。丽娘死后其游魂与书生柳梦梅相遇相恋。痴情感动天地,丽娘重生与书生柳梦梅结为夫妻。《牡丹亭》为昆曲的经典剧目,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婉转动人的昆曲“水磨腔”相结合将一出爱情神话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

二、歌曲《牡丹亭》本体分析

(一)歌词分析

词作家王磊以诗化的语言将一段离奇的爱情神话重现在世人眼前,歌词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了这段传奇爱情故事,并对其抒发了感慨与议论。歌词中将杜丽娘比作盛开的寂寞牡丹,游园后将梦中“长亭外的邂逅当成毕生缠绵”,相思成疾,终药石无医。再度与心上人相见已是阴阳两隔,“荒芜时空陷入几多痴缠,凡世间红尘分作两半,那张记忆中的容颜如此美轮美奂。”痴情可感,丽娘起死回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宿命中的故事不该曲终人散”。凄美的爱情,感天动地,引发无限感慨“牡丹亭伤感弥漫,且让有情人爱恨纠缠;牡丹亭今生缘,唱一曲骊歌唱人世悲欢”。感慨之余更发人深思,歌曲最后多次重复的“都说是痴情难,一去不复还”似一句评论,更像是一种质疑。痴情难得,但正是一份痴情成就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一段佳话。

(二)歌曲分析

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一个四句的多乐句乐段,起承转合的结构与两段歌词巧妙结合,精练地将牡丹亭的故事呈现在世人眼前;第二部分为一个两句体的对比乐段,将旋律推向高潮;第三部分为一段说唱,将前两部分以说唱的形式进行再现,强调主题,与第二部分的旋律形成对比,也为其再现做准备。最后结束句反复出现,总结收束全曲,亦留下无限回响。

整首作品旋律特点突出,融入了戏曲和说唱的音乐元素。前奏中昆曲元素明显,奠定了整首作品的基调,也与其所要展现的取材于古典戏剧的爱情传奇相得益彰。除戏曲元素外,说唱也是该作品的一个亮点。说唱元素的加入为古典色彩浓重的作品增添了一份现代气息,使古典戏剧的经典作品重新焕发了活力。

三、王喆演唱版本分析

歌唱家王喆是歌曲《牡丹亭》的首唱,其对作品的诠释为歌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歌唱家王喆在作品的演唱中运用了多种唱法相结合的方式。作品的第一部分采用了流行唱法的表现方式,流行唱法因其发声状态更为自然,更接近说话的状态,成为了以叙述口吻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牡丹亭故事的最佳选择;第二部分歌曲进入了高潮部分,歌唱家采用了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第二部分旋律高昂,歌词抒发了强烈的感慨,采用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相结合的方式,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了作品所抒发的感叹,也与作品前奏中融入的昆曲元素相呼应。由于戏曲唱腔的加入进一步拉近了与古典戏剧作品的联系,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典美。

四、声乐作品中多种唱法相结合的思考

作品《牡丹亭》中流行唱法、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类似的声乐作品近年来也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成为了现代声乐作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出现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新鲜感受,同时也对广大声乐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表现好这一类型的声乐作品,需要演唱者能够做到熟练地掌握多种唱法,并能自由转换。这也需要声乐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中放开眼界,不拘泥于对一种唱法的学习,也要注意对其他唱法的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在学习声乐的同时对其他艺术,如戏曲、戏剧艺术的研究学习。融合多种唱法的声乐作品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艺术体验,为声乐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人们对声乐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正学.《牡丹亭》“蓝本”新辨[J].戏曲艺术,2017, 38(01):55-61.

猜你喜欢

戏曲音乐牡丹亭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晋剧行当音色特征及音色调节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戏曲音乐欣赏探析
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