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技法探析
2018-05-14王鸿想
王鸿想
【摘要】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想要透彻地研究,就必须深挖其历史,弄明白其出现的背景,看清楚其发展的过程,才能着眼于现在,去展望未来。文章第一部分讲述了琵琶艺术的产生以及在琵琶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三个高峰时期和其主要标志。如果没有技术支撑,乐曲的阐述是空中楼阁。第二部分从琵琶右手的基本指法“弹”“挑”“轮指”出发具象分析习琴过程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以及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琵琶;曲项琵琶;高峰;弹挑;轮指;自然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琵琶艺术的发展
我国目前传承的琵琶为曲项琵琶,是一件來自西域,落土华夏,并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扎根、开花、结果的外域乐器。经过无数的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乐器制作家以及所有琵琶爱好者的改造和传播,千年的“华化”沉淀,这件古老而神秘的乐器终于被历史与大众认可,成为中国传统乐器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一员。
曲项琵琶传入我国时其形制特征为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演奏姿势为横持或斜下持,用拨子弹奏。隋唐时期是曲项琵琶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一时期最关键的两项改革:品位的增加以及拨子演奏改为手指弹奏。直接推动了曲项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从这一时期开始,琵琶演奏姿势由横持改为竖持,使左手得以解放,并迅速吸收中国传统乐器琴、筝的演奏特点,产生推、拉、吟、揉、打、带等演奏技法。弃拨子用手指弹奏后,琵琶右手基本演奏技法出现了“轮指”。单一的“弹”“挑”技法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品位的增加,扩大了琵琶演奏的音域,极大地提高了琵琶演奏的艺术表现力。隋唐时期,在琵琶艺术发展史上被称为第一个高峰时期。
据历史记载,在唐代作为宫廷燕乐支柱之一的琵琶,到了明清时期又以民间音乐的形式再度崛起。在明清时期,琵琶形制在不断探索中进一步完善,演奏手法也在大胆吸收中形成体系。这一时期牢固树立了琵琶用竖抱式的姿势,指甲面触弦的演奏方法;派别、演奏体系和代表性乐谱的出现与成熟;优秀的琵琶乐手在继承和创新中为后辈留下无数优秀的乐曲。明清时期,在琵琶的艺术发展史上被称为手弹琵琶的高峰时期。
二十世纪是中国琵琶艺术从传统迈向现代的一个世纪,首先,在乐器的形制上,刘天华先生以十二平均率为标准,在琵琶六七品间加一品,成为四相十三品;经历了三十年代的六相十八品,终于在六十年代定型成为流传最广的六相二十四品。在琵琶流派上,二十世纪前半叶逐渐形成了“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汪昱庭派”(简称“汪派”)等流派。后半叶受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影响,民间式的教育传承逐渐被学院式的专业教育所取代,就此琵琶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的重要门类在人民大众的脑海中扎根。趋于专业化是第三个高峰时期的主要特点。
二、右手基本技法解读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常常在耳边响起的话语足以说明学习这条路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顺应不同时代的要求,曲项琵琶发现进程中形制上由简到繁,演奏姿势由横到竖,琵琶乐曲由易到难。但追根溯源,琵琶右手的基本技法分为两个方面:弹挑和轮指。
(一)弹挑
无论是隋唐时期之前的拨子演奏还是之后弃拨子用手指弹奏,弹、挑被视为琵琶的命根子,决定着琵琶总体的音响。它作为琵琶最基本的演奏技法,以基本单位“点”为发音形式,一音一点,可以说是音点的艺术。毫不夸张地说,弹和挑所代表的音点艺术基本包含了右手动作中所有的技法及其变化组合,所以说,它的技术最简单但也最复杂丰富。
不得不说的是,弹挑之所以取代拨子是因为弹的音色与挑的音色在统一中又有所不同。刘德海先生将弹的音色视为阳刚之美,而挑则为阴柔之魅,阴阳相辅相成,在美学和实践的角度也是论证成功的。
“大道至简”这个观点用在琵琶的学习和基础教学中也是毫无违和感的。我们一直在刻意强调类似于握鸡蛋的手型、手腕突出的角度、手臂与面板的距离、同一个音应该用左偏锋、中锋还是右偏锋的问题等。但在基础教学中,摆在首位的必然应该是自然的方法和美的声音。
首先,习琴者应明确弹、挑的方向,掌握好持琴的姿势、自然的手型,找准手指在弦上的最佳触弦点,是弹挑学习中首先要做到的先决条件。
在做到弹挑学习的先决条件之后,手指的独立性便是基础练习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保持肩膀、手臂、手腕、手背以及不触弦的其他手指相对放松、保持不动的状态下,以自然的手型在最佳触弦点单弹或单挑,声音发出时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判断美的音色,记住这个声音之后多练习,多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切忌贪音量、贪速度和过度紧张,贪音量会使其他手指或手臂帮忙,无法起到单独训练的意义;贪速度则会导致动作不到位,练习效果不明显,更严重的则会导致手指受伤;适当的紧张是习琴必要的条件,但过度的紧张会导致肌肉紧缩,血液无法正常运转,长此以往用不自然的方法练习,后果不堪设想。
用自然的手型、自然的力量弹出自然的声音。在纠正学生弹挑的过程中,我发现弹重挑轻的问题很严重,甚至大拇指不知道该如何运动。“弹”是食指自然伸出,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再到指尖弹弦;“挑”同样也是,但在挑里弦时常会碰到下一根弦的情况,一旦碰到学生就会怀疑方法的正确性,或者每到大指触弦时就会神经性紧张一次。
(二)轮指
在琵琶艺术发展史上被称为第一个高峰时期出现弃拨子用手指弹奏后,琵琶右手基本演奏技法里开始出现了“轮指”。轮指被称为琵琶的“歌喉”,是琵琶最基本、最有特色的指法。轮指对一个人的演奏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琵琶与弓弦乐器不同,“点”是构成琵琶音乐的基本单位,所以,其线条也是由无数点组成。而轮指顾名思义就是由右手食指、中指、名指、小指、大指五个指头产生五种音色连续不间断地触弦,构成一条平坦舒缓的曲线,再由这条曲线组成一个分不出首尾的圆。一个好的轮指要求这五个不同长短、不同粗细的指头在力度、速度、音响等方面要做到统一。
同样,手指的独立性在轮指的基础训练中仍然是重中之重,与弹挑有着相同的技术要求,但轮指比弹挑付出更多的耐心与耐力,其原因是无名指与小指在生活中长期处于辅助功能,如何做到与食指、大指音色上的统一便是问题的根结所在。每天坚持一个一个指头夸张拨弦的训练,但轮指仍不理想,在做过实践之后我发现这样固然锻炼独立性,但缺失了训练的真正意义。轮指最终的目的是歌唱性的线条,在极慢速长轮中练习每一个指头的夸张动作可以使我们在整体的动态动作中练习局部的夸张动作,食、中、名、小四个指头分别与大指进行“弹挑”练习。但刘德海先生说过,切忌用枯燥乏味的空弦音作为练习的基音,既无美感也无效果。
在轮指的手指独立性练习趋近于音响统一时,应增加中速轮练习,由半轮、六指论、七指轮、两轮直至十轮增强轮指的耐力和线性训练。但由于连接无名指和小指的肌腱较为薄弱,练习中要注意把握尺度,防止手背肌肉群出现损伤。
基础训练是走入琵琶艺术的敲门砖,但在训练过程中也有着细微到我们容易忽视的关键问题,琵琶艺术博大精深,我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资历尚浅,就我练琴和教学中常遇到的基础问题做了详细的思考,也在本文总结了在实践中较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到需要的同仁。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琵琶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