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苏剧发展过程中扬琴演奏变化综述

2018-05-14张欣

北方音乐 2018年22期
关键词:扬琴演奏

张欣

【摘要】通过对苏剧中的扬琴进行深入调研,探究扬琴民族化的发展及演奏上的具体运用变化。具体通过苏剧伴奏乐队历史发展的资料整理,将其发展大致划分两个阶段——苏滩时期和苏剧时期,注重搜集扬琴相关历史资料,深度了解扬琴在各阶段的历史发展状况。

【关键词】扬琴;演奏;苏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扬琴传入中国之初常被叫作“洋琴”,在几百年的发展后,才成为如今大众熟悉的民族乐器。期间,受中国地方音乐文化特别是被广泛运用的民间戏曲说唱音乐的影响,扬琴演奏开始民族化,乐器形制、演奏技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改变。

苏剧,起源于苏州的“滩簧”类戏曲,最初是坐式说唱类曲艺——“苏州滩簧”(简称“苏滩”),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滩簧声腔系统”中历史悠久、影响范围较广、极具代表的一支,先后吸收了对白南词(又称“南词”)、花鼓滩簧、昆曲等音乐文化元素发展而来,具有江南特色。

研究通过对苏剧中的扬琴进行深入调研,探究扬琴民族化的发展及演奏上的具体运用变化。

一、苏滩时期(清代-1941年)

据史料记载,苏滩在清代起源时以坐唱形式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不多,将昆剧中的长短句改为通俗易懂的七字句,曾被文人雅士们称为“南词”(又名对白南词);后来,加入了诙谐逗趣的花鼓滩簧、山歌小调,统一了名称。在进入上海后,为了区别于“申滩”(沪剧前身)、“常锡滩”(锡剧前身),被称为“苏滩”。

(一)苏滩时期的“洋琴”

整个苏滩阶段,伴奏用弦子、二胡、擅板等乐器较多,对于扬琴的记录仅有:

清同治时期(1862-1874)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有南词者,说唱古今书籍,编七字句,中坐者弹三弦,横坐者佐以洋琴,每本四、五回,谓之说书先生云。”

清代徐珂的《清綼类鈔》中记载“南词,说唱古今书籍,编七字成句,左中者开口弹弦子,横坐者佐以洋琴,名曰洋二百,盖坐中阄洋一元,而打洋琴者阄钱二百也。”

记载充分证明了扬琴与滩簧艺术的结合的歷史时间较长。文中的南词,即对白南词,正是对早期苏滩的称谓。“中坐者弹三弦,横坐者佐以洋琴”描述了当时所用伴奏乐器为三弦和洋琴,这里的“洋琴”即是早期的扬琴。对演奏乐器的摆放位置描述:持三弦的表演者坐中间,扬琴“横坐”在旁边。“佐”字反映出坐在旁边的扬琴演奏者担当着配合、辅助的角色。另从演出报酬来看,当时洋琴表演者的“阄钱二百”,不及弦子表演者的“阄洋一元”。

鉴于缺乏苏滩中“洋琴”演奏方面的直接描述,于是从扬琴相关研究入手,对清代的“洋琴”做了进一步的考证。

《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对“洋琴”的注释:“洋琴、本西洋制,铜丝弦,低弦用双丝绞成,音不甚美,中、高二部并三丝为一音,奏用薄颈竹棰,音量不大,常与胡琴琵琶等相合”。反映出当时清朝的扬琴是由西方传入,有多个音域划分,琴弦为铜制,能做出不同音高,但音量较小,多用于与其他乐器的合奏中。

另外清代张勋的《洋琴歌》中所记“洋琴洋琴来西洋,四十八柱十二行……搓铜做弦分子母,削竹为筳锤宫商……”明确描述了当时扬琴的琴码排列情况,有五声音阶,两排码条,每排12个琴码。以上文献都提到了击弦工具,在当时被称为“竹棰”,已采用竹子作为材质,有敲击部分和竹身部分。按时间推算,在早期苏滩伴奏中使用的就是这种清代“洋琴”:

(二)“洋琴”在苏滩时期的演奏

据相关记载,在乾隆年间,扬琴演奏技法已经可以做到“初持孤椎只轻打”“悬舒双腕着意敲”“疏槌密槌相间工”,并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质“秋树寒蝉饮霜哑”“淅沥雨飘青竹瓦”“琮琮琤琤盈耳注”“碎珮丛铃满烟雨”。由此可见,清代扬琴已经能成熟运用单竹、齐竹、轮竹等技法表现多种音色。只是这个阶段的扬琴由于琴体小、共鸣小,因此在音量上比较弱,力度的表现范围相对较小。此外,两排琴码的音位,使得“洋琴”的音域大致局限在两个八度。

清朝时期的“洋琴”随着说唱戏曲的兴盛,已在民间普遍流传,掌握其演奏的多为民间艺人,有一定的演奏水平,并有较高的乐队配合能力。但因当时“洋琴”本身形制的局限性,且教学上多口传心授,并未统一曲谱和技法,能够掌握演奏的人不多。

二、苏剧时期(1941年-至今)

据史料记载,1941年7月的上海,朱国梁和华和笙创建了“国风新型苏剧团”(浙江昆苏剧团前身),这是第一个以苏剧正式命名的剧团,标志着它以戏曲剧种的身份步入舞台,之后各地相继涌现一批苏剧表演团体。此时的苏剧行当分明,兼具“唱、念、做、打”,并加入舞美效果,音乐唱腔更完善并由乐队伴奏,开始进入百花齐放的成熟阶段。

(一)苏剧时期的扬琴

此阶段,有关扬琴的记录是在抗日战争后,各地的苏剧团损失极大,有的就此消亡,有的“弃苏(苏剧)改昆(昆剧)”。1953年,民锋苏剧团(苏州市昆剧院前身)在政府的协助下,全面恢复苏剧,健全了编制,其中就包括乐队,扬琴便在此际作为辅助加入到了伴奏乐器的队伍。其中,演奏人员除了主胡和板鼓是苏剧艺人之外,其余是由会乐器的道士和业余潮州音乐乐手组成。

乐队的重整让苏剧伴奏乐器丰富起来,扬琴开始正式加入苏剧乐队常规编制。至今,在苏剧乐队编制中,扬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乐器。

(二)苏剧时期的扬琴演奏

经过约400年发展的中国扬琴,已从两排码的“洋琴”,增加为三排、四排、甚至五排码的扬琴。目前,比较普遍的为四排琴码的扬琴,苏剧中使用的是四排码的现代402型号的扬琴,其音域获得了极大的拓宽,进一步丰富了扬琴的音乐语言:

琴体体积增大,共鸣箱体增大,使得扬琴的音量增大、余音悠长。音量的增强,可在演奏中丰富力度的变化层次,也可在力度的递进中增强音乐的张力,丰富扬琴的音乐表现力,使得扬琴与其他民族乐器相比,更具有粘合力。扬琴琴竹也由过去的竹锤转为更轻巧、富有弹性的琴竹。甚至,经多年实践,近年来,扬琴止音器在院校中已有采用,能有效地控制余音长短,使演奏出来的音乐更生动。现阶段的扬琴已经拥有丰富成熟的演奏技法,包括弹、轮、颤、滑、点、拔、揉和勾等,以及各种音效类和制音类的新技法。这些现代扬琴技法借鉴性地被苏剧伴奏所利用,并且在苏剧伴奏中体现苏剧音乐的特色。

此外,从苏滩到苏剧,苏剧表演的场地也由民间的茶馆、书场、堂会和歌厅等娱乐场所进入戏台、剧院等专业化演出场所;表演形式亦由坐唱转为了舞台表演。

作为伴奏乐器的扬琴,与地方戏曲的渊源历史,中间扬琴与地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互相促进的重要作用,由过去带着洋味的“洋琴”发展为今天常用的402型号扬琴,乐器形态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同样,也体现在扬琴演奏者的转变:过去是非职业的民间艺人,如今是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院校生,无论在演奏的技术还是理论上,后者都受到更具规范化、系统化的教育,对戏曲伴奏音乐的掌握更优于前人。因为对苏剧中的扬琴理论研究是指导演奏实践的必要前提,在认清扬琴在苏剧伴奏乐队中的作用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苏剧由苏州滩簧延伸而来,在三百年的发展中,融合了昆曲、地方山歌、江南丝竹等苏州地方音乐文化,是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戏曲剧种。而扬琴参与滩簧伴奏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伴随着乐器形制不断革新,于20世纪50年代被正式纳入苏剧伴奏乐队之中。扬琴在今天的苏剧传统小型丝竹乐队中,有文场“四大件”之名。

猜你喜欢

扬琴演奏
浅谈当代扬琴艺术的发展概况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扬琴演奏基础教学法研究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