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运用及表现探讨
2018-05-14黄育奇
【摘要】在声乐演唱中音色的变化运用,对歌曲艺术表现程度也不同。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对音色运用与表现地研究越发极致。本文主要对音色在不同歌曲中的运用,以及演唱中的表现展开分析,希望对我国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音色;声乐演唱;运用;表现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音色也被称作是音品,是人们听觉感到的声音特色,也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音色概述
音色取决于声音的频谱,由基音、各次谐音构成,与波形、声压、声音时间特性等因素有关。音色是声音的独特性质,噪音、乐音都具有发音色彩,对声音属性的分辨,可从客观物理、主观感受层面展开。声音的产生必须由发声体振动后通过介质传导到听觉感官上,听觉感官接收声音后,沿耳膜振动、神经传递到大脑感知层。影响音色变化因素多样,发声主体振动产生的音色差别最大。
二、声乐表演中音色的运用
音色在西洋声乐作品中的运用,涉及到歌剧、古典艺术歌曲、民歌、宗教歌曲,介于歌剧的剧情冲突,需要表演者根据角色、情节调节音色,确保与作品风格融合。古典艺术歌曲的音色相对歌剧比较内敛、沉稳,但音色必须具备感情、想象力,将自身的喜怒哀乐恰如其分地表达。西方民歌音色獨特,如意大利民歌在表演中,音色需明亮,表达出意大利人的热情豪放。在宗教歌曲中,音色必须给人庄重、纯净感觉,确保与教堂融合。在我国的声乐作品中音色的运用如下所示;
(一)民歌音色
我国地方民歌多种,都是在长期劳作中产生的,对此民歌的特色相对明显。如陕北民歌中音色具有粗犷、高亢的特点,与当地人民豪爽开放性格有关。南方民歌音色具有甜美、委婉、细腻特色,给人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意境。作为演唱者必须根据作品地域差异仔细揣摩演唱技巧,符合不同民族听众的音色审美观念。
(二)歌剧音色
歌剧带有强烈的艺术属性,歌剧中的音色运用也区别于其他作品。歌剧中的音色必须围绕故事情节、人物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与转换,利用音色带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歌剧后续剧情,对此音色必须富有风格。歌剧音色独特性强,介于背景音乐调整幅度较大,必须积极融入角色情感及时调整音色,继而丰满歌剧内容。
三、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表现
(一)情感要素
音色形成需要过程,在此过程中情感因素作用发挥不容忽视。如《魔王》演唱时必须注重深厚丰满的开朗,到浅而薄的脆亮等直接关系音色色度等级差异,如色彩的深红、鲜红、暗红、粉红等等级差异。将魔王、孩子、父亲、叙事者的内心活动充分表达。演唱者的心情直接关系音色感染力,轻松愉悦的心情,展现出的音乐富有灵动感。沉重低落的情绪所展现出的音色富有灰暗感,作品表现缺乏感情。除控制好情绪外,更要平稳紧张、慌乱心态,将歌曲中的高亢、低沉等音色充分展现,确保作品情感表达准确[1]。
(二)角色要素
尤其是歌剧演唱者,必须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的角色,如《唱支山歌给党听》中演唱者必须利用音色塑造各个角色的内心活动、所处环境。音色、音乐作品表现力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人物性格塑造最为关键。戏剧男高音多表演正派人物,男中音多表演性格豪放、勇敢果断的人物,诙谐男低音多表演反派人物,或是丑角人物,庄重深沉男低音多表演老年人。在整个歌剧作品中,女高音、男中音的音色及唱嗓音量必须到位,适时转变音色确保听众共鸣。京剧作品表演中角色多样,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扮演者除动作神态到位,各个咬字发音必须准确。其中小生唱腔音域有五度之差,多通过同腔异调音色塑造角色性格特性。
(三)音乐作品风格要素
各个风格题材的作品,对运用到的音色要求不同,音色直接关乎音乐作品风格展现程度。在声乐演唱中,介于美声流畅、优美风格共鸣效果更加强烈。歌剧中的音色必须戏剧性更强,真假音变换必须流畅且音量适当,确保作品风格完美展现。
四、总结
在声乐演唱中情感不同、作品不同也会塑造出不同的音色表现,继而带给观众不同共鸣感受。作为演唱者必须融合作品内容及情感、语言等要素配合基本音色进行演唱,确保音色作用最大程度发挥。
参考文献
[1]徐桦.中国民族声乐实践中演唱定位的认知[J].人民音乐,2017.
作者简介:黄育奇(1972—),男,福建东山,东山县文化馆,群众文化,本科,群文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