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越剧流派“吕派”的艺术特色
2018-05-14吕莎李晓燕
吕莎 李晓燕
【摘要】本文通过将吕派中重要的传承人之一黄依群和吕瑞英演唱的同一个唱段相比较,来分析对比两位对作品的艺术处理方式,并对“吕派”的艺术特色有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越剧;吕派;穆桂英;吕瑞英;黄依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越剧流派“吕派”简介
“吕派”是由吕瑞英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其唱腔师承于“袁派”,后凭借自身嗓音条件和擅演的剧目将其创新发展,独树一帜,被公认为“吕派”。吕瑞英一直鼓励学习吕派的青年演员更多地去领悟她的创作精神、艺术追求,而非单纯的模仿、复刻演唱技巧,甚至鼓励她们学习、领会其他流派的演唱特色。“吕派”传人有张永梅、孙智君、黄依群、吴素英、陈辉玲等。
二、唱段《辕门外三声炮》简介
《穆桂英挂帅》原为豫剧作品,原戏剧名为《杨文广夺印》,直到用宋词改编之后更名为《穆桂英挂帅》。其中《辕门外三声炮》这个唱段,简要概括来讲,是一个描绘穆桂英感叹杨家由历代忠贞报效国家却又到无法获得朝廷信任的尴尬局面,再到决定亲自挂帅率兵出征战场的坚定意志和其肩负为国为民的责任感的唱段。
三、吕派两位名旦的演唱特色
吕瑞英在年仅23岁时主演并唱红了由豫剧改编而来的同名越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辕门外三声炮》,为吕派创始人。黄依群,吕派花旦主要传承人之一。
唱段首句的“辕门外三声炮响似雷震”,开门见山地为这段独特别致的四工腔奠定了基调,千军万马的震撼画面骤然浮现在眼前。两位老师的演绎方式相似,“外”和“震”的音高达到极致,运用五声调式的三度递进,旋律顺畅一跃而上,声音嘹亮昂扬,突破四工腔原有的平缓妩媚,振奋地演绎出一名“穆桂英五十三歲又出征”的巾帼英雄气概(见谱例1)。
谱例1
第二句“天波府走出我报国臣”,“报国臣”三字尤为强调穆桂英内心的自豪感,吕瑞英老师特意加重“报”一字,并在后停顿换气,乍一听带有越剧老旦的厚重之味。黄依群老师以不换气的方式,显得穆桂英一角对自己府邸所得的荣誉感到理所应当和自豪感。
“帅字旗斗大穆字显威风”,吕瑞英老师在前面的铺垫下唱出了高潮的二句唱腔,这个4音就是吕派的特点,4音和7音作为五声调式的偏音一般不常用,可是吕瑞英老师的唱腔中经常出现,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色彩性,使得调式转换更为丰富方便。不同的是,吕瑞英老师在“斗大穆字”中,重音在“穆”字上,表现她非常骄傲于自己的穆氏家族。而黄依群老师,重音在“斗”字上,表现大气气派,骄傲地引出“显威风”的威势之感。
“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两位老师演绎方式相似,其中强调的是“又”字,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这个“又”说明她再次带兵征战,极大地体现了穆桂英此时此刻的骄傲与自信,又是重现了对主题的再现,渲染了高潮(谱例2)。
谱例2
“都只为安王贼战表进......他要与我儿论个假真。”这一段两位老师都选择以轻声念唱的方式,旋律平稳,就如沉入在回忆中般叙述着记忆,但又在乐句间坚定的停顿,代表着人物愤懑不甘又隐忍的情绪。
最后一段“穆桂英五十三岁不服老......不叫你战你休胡行”为整个唱段的高潮部分,以最兴奋的情绪来作唱段的结尾。尤其是最后一句“叫你战,你就战,不叫你战,你休胡行”,吕瑞英老师演绎的与黄依群老师演绎的区别非常大。黄依群老师以气断声不断的方法,语气随着气息逐渐加强,将唱段情绪推到一个至高点,然后在“行”字做了一个干脆利落的结束;吕瑞英老师以一个相对平稳的情绪做了一个结尾,且多用换气,但在唱“不叫你战你休胡行”时多了一丝嘲讽味道(见谱例3)。
谱例3
黄依群老师音色甜美明亮,声音位置高,运用了类似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其演绎的穆桂英一角,与吕瑞英老师相比,她更像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千金,还未褪去稚气,止不住冲动的欲奔赴战场。她以明亮的音色从第一个字出口就抓住听众的心,且又因音色的特别而塑造了一位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执拗的穆桂英形象。
吕瑞英老师音色明亮浑厚,运用了类似西方美声唱法的发声方式,胸腔位置多于头声位置的运用,从对气息的控制来调动人物情绪和情节气氛的转变,以类似西方歌剧式来演绎戏曲唱段,使得唱腔旋律如同音乐作品一样的流畅又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的冲突感。吕瑞英老师利用其浑厚温婉的音色以及演唱时更多的运用气息的支撑,塑造了一位内心非常成熟又不失“想做就做”的干劲的人物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两位戏曲界的老师,虽为同一个流派的师徒关系,音色不同,作品理解和处理方式也有区别,但秉承了吕派的共同特点,即不模仿、不复刻,发展自己的艺术特色。之所以能把同一个角色演绎出不同风格,就是不用单一的唱腔和对角色的理解力,让观众眼前一亮且保持对剧本和演员的新鲜感。吕瑞英作为吕派的创始人,黄依群并没有一味模仿其师傅的唱腔、艺术风格,而是靠自身的嗓音条件和对作品的理解演绎出独特的人物形象。
我认为,所有的音乐技巧和发声方式都是为作品服务的,都是为了促使作品焕发出真正动人的光彩。所以,我们后人应学习两位老师对音乐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吴兆芬.越剧的抒情性花腔女高音——吕瑞英[J].人民戏剧,1981(08):18-21.
[2]刘良,张复兴.《穆桂英挂帅》为何久演不衰?[J].上海戏剧,1997(05):33-34.
[3]朱小珍.越剧改革现状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
[4]李惠康.古今契合 无戏不趋新 谈吕瑞英的越剧流派艺术[J].上海戏剧,2009(04):15.
[5]李惠霖.五位“桂英”吕派“挂帅”[J].上海戏剧, 2009(05):53.
[6]枣树.可爱深红映浅红 越剧吕瑞英旦角流派艺术专场[J].上海戏剧,2009(05):24-25.
[7]吕静.越剧流派唱腔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0 (11):124.
[8]陈翠红.越剧吕派传承之我见[J].艺苑,2015(05):85-86.
作者简介:吕莎(1993—), 女,嵊州人,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