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醒狮及其在地方院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2018-05-14孙婕
【摘 要】广东狮子舞又称为醒狮,在中华狮子舞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所谓“南狮”就是指流传在广东,广西和东南亚.欧美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广东醒狮。动作大而威猛,鼓乐震撼,形态多变,栩栩如生,舞狮中不断显示出重"意"的独特之处。作为地方院校舞蹈类专业在教学中怎样传承和发展民俗民间艺术一直是重中之重,醒狮是广东民俗民间艺术的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狮子舞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至少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其一,狮子舞怎样以舞蹈的形式出现?其二,狮子舞的音乐节奏应该怎么更好地适应舞蹈创编?舞狮在舞台剧目中的典型代表作就是广东舞蹈学校表演的剧目《醒狮》。
【关键词】醒狮;动作特点;舞蹈教学;舞狮剧目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历史久远,民族民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中,狮子舞可以称得上是独具特色并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狮子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历史,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上到皇家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对这一艺术形式喜闻乐见。经过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流动迁移使得狮子舞这一艺术形式流传甚广,有人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狮子舞。狮子舞不仅仅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发扬,而且也深受世界各地人民喜爱,现在狮子舞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狮子舞的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杂技的狮子舞多带有技巧、滚球、梅花桩等等,武术也有狮子舞,京剧戏曲中也有狮子舞,还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和北狮最大的区别体现在狮子的装扮上,北狮的狮子头和狮子皮覆盖长长的毛发主要以金黄色和红色为主,头部用金色的油漆或者铜覆盖,大嘴利牙,腿部也都覆盖长长的毛发。南狮的“皮毛”相对薄一点没有北狮那厚厚长长的毛发,而是用布画上或者缝上象征毛发的装饰,腿部装饰也同样。南狮的头部不像北狮那么像狮子,有人说南狮的头部和其整个造型更像是传说中的年兽。总而言之从外观上可以很好地区分南狮和北狮。
一、广东狮子舞分类[1]
广东的狮子舞文化在我国狮子舞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狮子舞的两大分类“南狮和北狮”中的南狮就是指广东区域的狮子舞也称为“醒狮”。在《中华舞蹈志(广东卷)》中广东狮子舞的主要分类如下。
(一)“醒狮,又称“狮舞”
醒狮属吉庆舞蹈,广东独具特色的狮舞,流传很广,在广东,广西和东南亚.欧美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均可见到他活动的踪影”。醒狮由两人配合,一人抓住狮头、舞动狮头和前半身动作,一人双手抓住第一人的腰部,晃动臀部表演狮子的后半身动作,舞动时还要不时地托举起第一人也就是狮子的前半身来托举到空中又或者是让第一人踩在自己的肩头和大腿部,用来表现狮子的站立姿势,二人要经常练习才能达到配合娴熟、威猛、欢乐、刚劲。
(二)“醒狮踩高桩”
“醒狮踩高桩又称“舞狮”“狮舞”源于清代,东莞民间以盛行春节舞狮活动。”顾名思义醒狮踩高桩就是在醒狮的基础上配合高高的木桩或金属桩高低错落摆放开来,狮子四脚踩在这些桩子上有的是一脚一个桩 有时两脚一个桩 还有四脚同在一个桩,狮子在各个桩上跳来跳去不停的变换着姿态摇头摆尾活灵活现,高桩又增加了舞狮的难度,舞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舞狮技巧,閃转腾挪,攀登跳跃这一表演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三)鹤山狮
鹤山狮又称“醒狮”或“狮舞”,流传于鹤山县各乡镇农村。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喜庆佳节,人们必敲锣打鼓,演舞狮子迎春贺喜,以寓吉祥。
(四)仔狮戏球
仔狮戏球又名“仔狮灯”,流传于粤东梅州市大埔县的青溪,长治,湖寮等地,多活动与春节及元宵期间。仔狮灯就是在提线木偶的基础上改造了狮灯,整个狮子造型小巧玲珑,一人便可以表演一只狮子,通过狮子的提线和操控装置哟啊是自表现出活灵活现的吐球抱球等动作。
(五)金狮舞
金狮舞又称“仙狮舞”又名“五鬼弄金狮”流传于大埔的茶阳,西河,长治,青溪,岩上,湖寮,百侯等乡镇。多在春节,元宵节和迎神赛会中活动。
(六)舞虎狮
“舞虎狮又称‘虎狮,‘虎狮舞。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惠来等城乡和山区。所谓‘虎狮即狮头为老虎形象造型。”
(七)梅县狮子
“梅县狮子又称‘大嘴狮。客家人视狮子为雄伟,威严和吉祥的象征。一般与春节,元宵节以及工程奠基与剪彩活动时表演。流传于梅县市各乡镇,农村”
(八)青蛙狮
“青蛙狮俗称‘蚂拐狮蚂拐狮又名‘神狮子,我国南方狮子舞之一。主要流传于粤北的乐昌县三溪,秀水(这一带宋代至民国时,曾属乳源县管辖),以及老坪石等乡镇。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每逢年节,喜庆均要举舞青蛙狮以寓吉祥。”青蛙狮舞就是以青蛙为主要原型在狮子舞的基础上二者合二为一,青蛙狮舞可以分为一人或两人舞,服装多以花绿色的狮子彩衣披在身上。其表演形式多以短小灵活,幽默欢乐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见长,深受观众喜爱。
(九)席狮舞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流传于梅州市的蕉岭,兴宁,梅县一带,是梅州客家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也是佛教场中,佛家僧尼为民间举行的吊亡仪式中的一种祭祀性舞蹈”。
二、舞狮基本动作特点
狮舞是一种拟兽舞蹈,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娱价值,用各种技巧来表达山、岭、岩、谷、溪、涧、水桥等意境,诠释了喜、怒、哀、乐、静、凝、吼、寻、盼等情感,运用翻、滚、卧、闪、腾、扑、越、戏、跳等动作,展现了狮子的形态特点,塑造了狮子的艺术形象。而且是利用各种动作变化将力度、幅度、速度等融入舞蹈技巧之中。在情绪上把狮子的凶猛强悍、霸气外露的形态给表演出来,还要把狮子被人驯服的样子以及一切微妙细腻的小动作展现出来。从狮舞的动作来讲,舞者需要非常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舞狮是一种在绣球引导下一人或者两人身披狮衣展示千变万化的动作技巧,烘托出欢庆洋溢的节日气氛。
南狮的动作大而威猛,配上大锣大鼓等乐器,鼓乐震撼。随着锣鼓的节奏,狮子从“沉睡惊醒”“挠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变万化,形象活灵活现。狮子形态多变,一会儿威风凛凛,怒视邪恶;一会儿谦恭有礼,淳朴善良,逗人喜爱。醒狮动作造型变幻万千,从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动作神似,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概括“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就是南狮重"意"的独特之处。
狮舞通过夸张的造型与音乐的动律结合起来,把醒狮表演的栩栩如生、动作多变。无论是动态的转变,还是静态的造型,都要考虑到要烘托出画面美的表现环境,不只是追求审美愉悦,而且应包含一种愿望和祈求的情感体验。狮舞动作的要根据音乐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和音乐意境、情绪跟风格来编排动作、完成动作,使音乐成为龙狮舞的灵魂。要充分体现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点跟风格变化达到完美统一。
三、狮子舞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编导课堂中我们要研究、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和发扬广东地区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广东的民族民俗文化将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我们共同的不懈努力。保护这些传承下来的民族民俗文化也是我们要肩负起来的责任,所以不论在课堂教学实践还理论研究都应承担起保护和发扬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使命。
广东狮子舞多种多样,艺术表演形式也各具特点,作为高校的舞蹈编导课程中的地方特色的舞蹈创编,应研究怎样能够把广东狮子舞和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狮子舞这一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改良创新在继承和发扬狮子舞的同时也能够把狮子舞推到又一个艺术的高点上。在教学中怎样传承和发展民俗民间艺术一直是重点中的重点,广东狮子舞怎么样能够和舞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广东狮子舞其风格特征和音乐节奏都可以算是舞蹈,但是又缺乏在舞台上的一种韵律,狮子舞多以刚劲、有力、嬉闹的风格展示给大家,狮子舞的音乐节奏也是以民间乐器如铜锣鼓声为伴奏,缺少了多融合的音乐节奏,通锣鼓声震天响,又少了柔美的音乐韵律。
狮子舞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至少需要两项创新。其一,狮子舞怎样以舞蹈的形式出现;其二,狮子舞的音乐节奏应该怎么更好地适应舞蹈创编。对此,笔者认为狮子舞和舞蹈有机融合的空间非常大,这也是舞蹈编导课程里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之一。狮子舞的素材和形象元素加入合理的创新的舞蹈编创手法可以带给观众新的狮子舞舞蹈形式。狮子舞的音乐节奏也需要加入更多的音乐创作,使之更加贴近舞台舞蹈作品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和舞蹈编创中,应该更多的以启发式和研究型的态度去教授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广东狮子舞的艺术特征。在编创以广东狮子舞为素材的舞蹈作品时,更应该注意要传承广东狮子舞的艺术特征和狮子舞的风格特点,万变不理其宗。处理好狮子舞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这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我们要尽所能去传承 保护和发扬广东狮子舞这一优秀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更要让其在舞蹈艺术强大的烘托下展现出更高艺术欣赏力和艺术研究价值,让广东狮子舞能够和舞蹈艺术完美融合并走进更高雅的艺术殿堂。
四、舞狮在舞蹈剧目中的运用
舞狮在舞台剧目中的典型代表作就是广东舞蹈学校表演的剧目《醒狮》。下面是针对这一作品的分析。
《醒狮》的舞蹈编导是邱宏、陈军、柯志勇,首演团体为广东舞蹈学校。首演演员是柯志勇。
狮子是民间传说中辟邪驱魔的灵兽,舞狮也就随着历史发展的成为中华民族广为流传和深受喜爱的舞蹈形式。在剧目《醒狮》中表演出了狮子的形象特征,它的编导灵感来自广东本土文化所形成的民间狮舞形象,编导从大众所知的民间艺术中寻找创造素材,塑造了一个粗狂猛烈的狮子形象。
从整个舞蹈作品分析,舞蹈前段部分整个舞台黑茫茫一片显得空旷无际,一直在偏暗的灯光中完成。狮子的动作上下翻滚、左踢右摆,表现挣扎的样子淋漓尽致,从中感觉到心里发出痛苦般的力量,是一种竭尽全力都要冲破牢笼的束缚来获得自由的力量。不停地表现压制在心里的痛苦,还要不停地表现兽性的迸发,在不停地压制、不停地迸发中舞台一瞬间灯光突亮,给狮子更加无边的空间展示,使得舞蹈后段部分更加夸张放大,舞蹈的激烈、癫狂一段比一段厉害,让舞蹈节奏感和视觉感走向了高潮。编导通过狮子的刚、韧、快、猛、怒的动作特点,编创出了一个威猛霸气、刚健强悍的醒狮形象。在舞蹈的舞种上,不再局限于古典舞本身的醒狮、而是加入了现代舞所一直强调的速度、流畅度、协调度,从民俗文化舞蹈的舞狮形象中找到灵感,并深入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和动作风格,结合了不同的舞蹈形式,编创出具有现代风格的艺术作品,还留给舞蹈更多的表演创作想法。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02):114-132.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0).
[3]李仁顺.舞蹈编导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7).
[4]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5).
[5]暮雨.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0).
[6]《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02).
[7]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04).
[8]薜天.舞蹈编导知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04).
[9]隆陰培等.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04).
[10]李承祥.舞蹈编导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1997(06).
[11]王克芬.中国近代现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09).
[1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08).
作者简介:孙婕(1983—),女,汉族,河北,学士学位,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讲师,主要从事舞蹈编导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