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经典》看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
2018-05-14郭爱萍董尔鹏
郭爱萍 董尔鹏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时至今日,一直还在被探索与创新中。我们学习钢琴,就要对它每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演绎作品。中国钢琴作品种类繁多,要想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来将其归纳、分类。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民族特点;百年经典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集经典于一身的中国钢琴作品曲集《百年经典》
在中国的音乐历史长河中,钢琴的创作发展迅速,仅仅百年,创作出了大量的、经典的优秀钢琴作品。各个出版社也曾出版过不同版本的中国钢琴作品曲集。《百年经典》这本中国钢琴作品集,跨越了一百年的历史,从1913年我国的第一首钢琴作品出现一直到2013年,收集了47位作曲家的共104首钢琴独奏作品,较为全面的收纳了中国的钢琴独奏作品。以时间作为分割点,按年代的先后划分,将各个历史时期中比较有当时时代特点、受众率较大的一些作品分类归纳。在《百年经典》这本钢琴作品集里,不仅全面地收纳了百余首中国钢琴独奏作品,还整理59位近现代著名钢琴演奏家录音的版本。這些音响中,还有很多老一辈演奏家宝贵的历史资料以及作曲家本人的演奏示范,或者经过作曲家指导的新录音以及作曲家指定的演奏版本。尽可能符合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每一卷的结尾还附有本卷所有的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简介,让学习者更全面地了解作品与演奏。
中国的钢琴发展是迅速的,中国的琴童数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前行与创新,在这样的一个发展状态下,《百年经典》用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中国钢琴作品从零开始走到今天,对期间的每一个阶段的进步与变化,都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归纳,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
一、从《百年经典》中看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四个时期
《百年经典》系列中国钢琴作品曲集,共有七卷,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一)民国时期,第一卷,1913-1948年
这是中国钢琴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部分人了解到的最早的钢琴作品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但是其实最早的中国钢琴创作作品,应该是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那个时期,很多作曲家在海外留学,学习西方的作曲技巧,又将这种作曲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特色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我们中国自己的钢琴作品,不再是一味地演奏西方的钢琴作品。当时的一些海外学者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作曲家,将中国的音乐曲调与西方的功能和声织体相结合,创作出一部分钢琴作品,例如赵元任1913年最先创作的作品《花八板与湘江浪》、1915年的《和平进行曲》、1917年的《偶成》,萧友梅1923年创作的《新霓裳羽衣舞 作品第三十九号》,黄自1928年创作的《二部创意曲二首》等等,直到1934年,俄国音乐家齐尔品(Alexander Tcherepnin,1899-1977)在上海首次设立作曲比赛,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由此明确提出了“中国风味”的问题,产生了江定仙的《摇篮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确立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牧童短笛》,成功地将中国旋律与西方的复调音乐技法巧妙结合在一起,非常富有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创造了中国这种特有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格。这一卷中还收录了瞿维1946年创作的《花鼓》,这是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曲调流畅,第一主题是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情绪欢快、活泼,之后的第二主题为江南民间小调《茉莉花》的音调变化发展,锣鼓的节奏贯穿全曲,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中国民族音乐特色明显,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一首成功之作。
(二)解放初期,第二~三卷,1949-1965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繁盛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卷1949-1957年),这个时期,作曲家们在创作手法上依然有对民歌、民间音调的改编,但是却在之前的基础上延续并发展,织体与和声更加丰满,并且在题材和风格上创作较自由。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例如:丁善德1950年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是根据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改编创作而成。以独特的调式色彩,巧妙的变化音,带有浓郁新疆风味的音响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副新疆人民美好的生活画面。还有陈培勋1952年创作的广东小调《卖杂货》、1953年创作的粤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丁善德1953年创作的作品《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九号,朱践耳1955年创作的序曲二号《流水》,刘庄1956年创作的《变奏曲》,汪立三1957年创作的《小奏鸣曲》等等。
第二阶段(第三卷1958-1965年),这个时期钢琴创作的题材较为广泛,内容偏群众化但又丰富饱满,这个时期大部分作品都是民间曲调,配上不同的织体、不同的和声、不同的变奏手法而成,满足当时中国人民广大听众的审美需求。例如:黄虎威1958年创作的反映风俗民情的作品《巴蜀之画》、王建中1958年创作的《云南民歌》,储望华1963年创作的反映解放区新风貌的《解放区的天》,孙以强1962年创作的反映知识分子下乡参加农村劳动的《谷粒飞舞》,储望华1964年创作的《翻身的日子》,以及林尔耀1964年创作的作品《向阳花》,这个时期大力提倡钢琴演奏者们自主业余创作,涌现出一大批格调清新,形式、体裁多样的钢琴作品。
(三)第四卷,1966-1976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段时期我国的钢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多音乐文化被限制和约束着,故呈现出的钢琴作品也相对较少,但还是有一些经典的作品脱颖而出,例如:杜鸣心在1975年根据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所做的改编曲,崔世光在1967年创作的《松花江上》,王建中在1972年根据民歌改编的作品《浏阳河》,1973年根据古琴曲改编的《梅花三弄》,同年根据唢呐作品改编的《百鸟朝凤》,黎英海1975年创作的《夕阳箫鼓》,陈培勋1975年创作的《平湖秋月》等等,充分体现了那个时期的音乐发展。“文革”后期,已经有不少作曲家,打破了过去局限于原民歌的地方民族色彩,开始自己创作新的钢琴音乐主题,艺术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又开创了新的道路。
(四)改革开放时期,第五~七卷,1977-2013年
这个时期,音樂界又重新恢复了活跃的争鸣气氛,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人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所以也赋予了音乐创作以新的活力。许多世界上著名的、优秀的钢琴家都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中国的音乐文化得到重视与发展,音乐文化空前活跃起来。作曲家们也拜托了过去的创作手法,大胆创新,尝试运用各种现代创作技法与中国风格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是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这时期创作特征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共性写作方法”,而是力求融入广博的中华民族文化与思想在作品中,作品各具特色,有依然追求民族神韵的,例如:陈怡1984年创作的《多耶》,黎英海1978年创作的《阳关三叠》,周龙1982年创作的《五魁》等,有追求独创作曲技法的,例如:赵晓生1987年创作的《太极》等等,还有追求调式音阶与无调性因素相结合的,例如:老一辈钢琴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在1988年创作的《小序曲与赋格四首 作品第二十九号》,这部作品既保持了一定的传统,又加入新音响组织与色彩变化的独创性钢琴曲。还有2000年储望华创作的《即兴曲》,高平2000年创作的《舞狂——向阿斯特尔·皮亚佐拉致敬》,储望华2002年创作的《满江红——前奏曲(为左手而写)》,以及2014年张朝创作的《中国之梦》等等。
三、中国钢琴作品的未来发展及重要意义
中国钢琴作品经过了这百年的发展走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音乐人士的重视,中国的钢琴作品百花齐放,不断有新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出现。在各个国际、国内的钢琴重大赛事中,已经将中国钢琴作品作为必弹曲目或者重要组别。如第一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把作曲家叶小钢的《纳木错》和汪立三的《民间玩具》两首作品作为指定演奏曲目,让我国优秀的具有当代“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纳入国际音乐舞台,可见其重视程度。而且,中国有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又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与风格,现如今,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意识理念与过去相比,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新一代钢琴音乐家也在不断地构建和再创造音乐文化价值观,探索钢琴音乐创作实践的新形势和新内容,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宽广,不断创新、探索,会让中国钢琴将来慢慢发展为独立的一种流派,不断丰富,使得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演奏和聆听中国钢琴作品,感受他的美与韵,体会其中渗透的中华文化。反之,我们通过“乐器之王”钢琴的媒介传播,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古典文化内涵,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将中国的民族文化推向全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他不仅自身是一种音乐文化,同时,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所以,中国钢琴作品未来发展的意义又显得尤为重要。故而我们在平时的钢琴教育中,也要不断加入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通过让学生学习中国钢琴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国文化内涵,提高整体文化意识,让一代一代的学生不断将中国钢琴作品发扬光大。
四、结语
回顾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发展的历程,由最初的将西洋写作手法与中国旋律相结合,尝试一些“作品中国化”的实践,再到对作品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美学要求,接着又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创作繁荣时期,经历了“文革”的万马齐喑,最后到新时期的各种大胆创新写作,将中国钢琴作品一步一步推向了国际舞台,这期间不断融合每一位钢琴家的创作精华与灵感,会一直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发扬光大,使中国钢琴音乐屹立在世界舞台之巅。
参考文献
[1]李明强,杨韵琳.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