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哲学理论基础

2018-05-14秦晶晶

北方音乐 2018年15期

【摘要】本文对田野工作者要持有文化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解释学观照下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描述立场,以及主位观与客位观的认识论三个哲学理论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田野工作;文化相对主义;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田野工作中的价值观——文化相对主义

田野工作中,对关注的音乐事象进行客观描述是对研究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研究者需要抛弃自己的好恶,成为一个没有“偏见”的人。但是,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各异,对自己或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就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从而导致对“他者”音乐文化现象的不公正或错误的认知。所以,对研究者来说,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田野工作。

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初期,正处于欧洲文化霸权于世界的时期,欧洲文化以“中心文化”的身份冲击着世界,形成了“欧洲文化中心论”。反映在音乐领域,主要是西方民族音乐学者对非西方的各国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它们站在本位音乐立场以某一民族或地区的音乐为标准,对非西方的各国民间音乐进行等级划分。在这些西方音乐学者看来,只有它们的欧洲音乐是高级的,其他民族的音乐都是低劣的,也就是所谓的“欧洲音乐中心论”。“欧洲音乐中心论”认为“低劣”的音乐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发展成“高级”的欧洲音乐文化形式,欧洲音乐文化和非欧洲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的是差距而不是差异,主动把欧洲音乐文化普遍化,承认文化的普遍性。

这一价值观强调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和平等性,是对普遍主义的解构,尊重世界上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承认它们的文化价值。

二、田野工作中的描述立场——解释学观照下的局内人和局外人

田野工作中强调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角色转换,这会缓解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产生的“文化冲击”心理。作为研究者的局外人,为了取得作为音乐文化持有者的局内人的信任,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会选择居住式、体验式的方式去和局内人长期相处,使自己成为被研究对象的局内人,这就是“融入”的体验和技巧。研究者走出田野后,又会回到自己原来的局外人身份,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进行客观描述、评价田野及做理论总结,这就是“跳出”的技巧。

解释学强调,我们既要了解音乐的外部结构,还要能对其从“里边”进行理解和解释,是一种结合音乐产生的背景对音乐现象进行意义的表达方法。伽达默尔解释学强调理解音乐现象的本体性、历时性和共时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理解的历时性。调查者即局外人,在未进入田野时,自身就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获得了一些经验,进入田野后,不由地就会用他之前形成的经验方式去理解自己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着的音乐文化现象,调查者和音乐对象都是在不断获得的新经验中成长。二,理解的共时性。理解的共时性会造成调查者对音乐文化事象的理解偏见,因为它仅是个体单方面的见解。解释学强调,解释是不同见解不断融合、循环,使得人类的知识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的发展。所以,调查者对音乐事象的理解,及音乐事象本身的意义内涵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把它们每次融合的产物结合起来去看待。三,理解的本体性。即音乐理解需要一种媒介,实际上就是语言。局外人要想真正了解局内人的音乐文化,就要懂它们内部的语言、逻辑思维,这也是理解活动的前提条件。这就涉及到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的“双重音乐能力”。一项成功的田野工作,一定离不开解释学的这三方面原则。

三、田野工作中的认识论——主位观与客位观

局內人与局外人的身份转换,带来了认识视角互换的问题——主位观与客位观的互补。主位观是指站在文化内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客位观是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从而得到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看待所要研究的音乐文化,对研究者来说,由于它们不属于该文化,所以它们对于该文化的看法是“客位”的视角;对文化持有者来说,该种文化是自己的,所以它们对于该文化的看法是“主位”的视角。研究者使用“融入”的技巧,使自己成为被研究文化的局内人,原来的“客位”视角转到了“主位”视角,这说明了田野工作很重视局内人的主位认识,研究者要学会从局内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尊重局内人的要求和感情。

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从后现代视角看,文化趋同现象的出现,主位与客位、局内与局外原来的划分标准已被打破,在田野工作中,我们需要对此进行重新界定。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秦晶晶,女(1994—),汉族,山西长治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