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陕北民歌的功能性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式微及对策

2018-05-14李佩玉

北方音乐 2018年15期
关键词:功能性对策

【摘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更新,不同时代的人们审美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民间艺术形式,其存在的目的在于满足民众需求。如果一种民间艺术离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自然会逐渐被排斥甚至失去其原有的生命力。以我国的传统民歌为例,正日益衰微,陕北民歌也是如此。必须从理论层面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创新,从而恢复陕北民歌的生命力。

【关键词】陕北民歌;功能性;式微;对策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社会发展使得许多民族习俗出现了变化,部分有形的东西被逐渐放弃,但其精髓却仍然存在。近些年来,陕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陕北地区的人文风俗及地理风貌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对于上述情况,陕北民歌都有相应的体现。这一矛盾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产生的矛盾,同时也是历史发展存在的客观规律。就传承方式及创作形式而言,陕北民歌都很少进行创新,同时整个传承的环境没有出现变化,凡是产生于陕北地区的民歌及声腔,都是对当代人民生活情况的真实描述。通过民歌,陕北大地上无数的民众抒发了内心强烈的情感,诉说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一、环境变化使陕北民歌的功能逐渐弱化

(一)陕北民歌民俗性淡化

陕北民歌来源于大众的生活,和民俗活动自然紧密相连。挖掘陕北民歌中的民俗元素可以发现这些民俗活动都是与陕北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反映着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活动其实也是充分反映了群众的情感,陕北民歌善于直接充分的宣泄情感。酒曲、祭祀歌、社火歌都是最直接反映民俗活动的歌曲,如《祈雨调》《打夯歌》《新媳妇下厨房》《驱小儿夜哭歌》等充分表现了民俗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民俗活动慢慢消失,祭祀、社火、祈雨、跳火、请神等民俗活动已经很难再现。一些地区虽然还存在着部分仪式,比如婚礼及丧礼等,但相比于传统,现代社会中的诸多仪式无疑更加简单,也很少有人再在仪式中演唱民歌。正因为如此,陕北民歌与现代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很多民歌甚至已经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埋没在历史风尘中的旧迹。

(二)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让陕北民歌失去土壤

任何艺术形式在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影响,陕北民歌也是如此。它源于陕北地区的农耕生活环境,陕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尽管人民非常辛勤地耕种,但收获的粮食仍然无法满足一家老小的生计,很多时候迫不得已还要外出谋生。尽管西口和陕北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社会动荡不安,亲人们一旦离开家乡往往再也无法互通音讯,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小曲。小曲的内容多为抒发民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反映真实的生活,倾诉了对亲人的思念,希望亲人可以早日归来,《走西口》《赶牲灵》就是反映这种特殊感情的经典之作。交通日益发达的同时,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因此大幅度缩小,旷野之歌渐渐被人们遗忘。

情感表达直接炽热是陕北民歌的一大特色,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想唱歌想要表达自己情感,人们的生老病死,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唱出来,人民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高亢的陕北民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在陕北, 人们在民歌里朗笑、痛哭、祈求、感恩。就劳动的形式而言,很多民歌中所传唱的形式已不适应现代生活,或者已经退化。

(三)陕北民歌娱乐功能受到冲击

陕北民歌的诸多功能已经在逐渐消解。社会现代水平提升的同时,原来的农业生产逐渐被工业生产所替代,社会环境变化的同时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增大,对陕北民歌造成了相应的冲击。人们对民歌逐渐失去了兴趣,而更倾向于观看各种类型的娱乐节目哼唱流行歌曲。陕北民歌源于农耕经济社会,和农业文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内容大都是对农业生活进行反映和描述。物质生活的提升,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民歌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相比于从前,社会风俗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升,个体个性日益张扬,导致陕北民歌原有的功能不断弱化,但陕北民歌所演唱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致使陕北民歌越来越远离社会、远离时代,民歌的内容与时代之间开始出现种种冲突。由此可见,陕北民歌的生命力正在不断降低,由于功能弱化导致陕北民歌缺乏发展动力,让这种艺术形式逐渐走向没落。陕北民歌的衰微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与讨论的问题。

二、现代社会环境下陕北民歌如何发展

(一)加强民歌的搜集与整理

陕北民歌有如蓬勃生长的野草一般洒满陕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要逐一进行搜集与整理,当地最好能够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民歌搜集工作的整体策划、协调、摄像、光碟制作等。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演唱者,需要搜集其演唱的作品并且创建专门的档案,同时还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保存。要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尤其是要重视作品自身的价值。

(二)结合民俗风情传承创新

20世纪末期,以陕北民歌为题材创作的西部摇滚曲曾一度红遍大江南北,通过创新极大地推动了陕北民歌的发展,如果没有继承创新就无从谈起。在对陕北民歌进行创新时,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审美方面的需求。首先要深入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充分理解其具有的魅力,从民歌中汲取精髓;其次还要结合现实生活了解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精心挑选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在继承传统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剔除其中的糟粕,增强民歌在艺术方面的感染力,使民歌得到更多受众的喜爱,从而体现文化发展的趋势,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三)对陕北民歌充分开发利用

在对陕北民歌进行开发与传承时,首先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演唱活动,比如可按期举办民歌大赛组织专门的演唱队,还可以创建专门的文化村,建设与民歌相关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民歌;其次,充分运用传统民歌,通过展览及媒体进行保存。组织作曲家创作新的作品,将陕北民歌与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陕北民歌。为更好地推动陕北民歌的发展,除了应对其形式及内容作适当创新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将陕北民歌与近些年兴起的红色旅游相结合。通过陕北民歌增强红色旅游的宣传效果,而陕北旅游的兴旺则可以进一步促进陕北民歌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受益。

艺术具有独立性,但同时也具有融合性,独立是为了求存,融合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陕北民歌只有不断尝试与现代艺术进行融合,才能再次绽发夺目的光采。陕北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弘扬,使其重新焕发蓬勃生机,从而为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尚飞林.陕北民歌的生存环境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音乐天地,2017(04).

[2]任思谕.浅析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J].音乐创作,2012(09).

[3]王沛.陕北民歌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1).

[4]韩慧.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作者简介:李佩玉(1984—),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功能性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心理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不良情绪的影响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心理干预对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分析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