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非遗从娃娃抓起

2018-05-14陆锋

北方音乐 2018年15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人类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有着传承性的史诗级文化象征。苏南地区流行的十番锣鼓就是其中之一,十番锣鼓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音乐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它也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保留了所属它的时期的独特魅力。我们要加强非遗的保护,利用学校这个培育祖国未来青年才俊的好场所,让十番锣鼓文化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性,并为保护非遗献计献策,增强大家的文化保护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2003年,我国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作,它传承了数代人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和文化韵味。让“非遗”进校园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十番锣鼓进校园是当今提出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在宣传保护十番锣鼓的同时,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它的魅力及文化的悠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衷文化、护非遗的热情,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加强对文化的保护意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无物质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要素的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相比物质文化遗产更为灵活,这也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精髓,代代相传,感受着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现如今,人们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有了主观意识,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很薄弱。所以,这是我们当今的首要任务,体会它们的重要价值。国家还出台了专门的法律《中华民族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许多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工业化气息随处可见,流行歌曲、流行剧等的出现导致公众很少去发现、感受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作、实践中沉淀下来的代表自身特色的文化精神,是其传承的文化精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延续,让新一代的青少年了解认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举措,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我国未来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番锣鼓文化

十番锣鼓是流行于苏浙一带的汉族民间鼓乐,它的演奏主要是同于宗教超度或汉民族之间的各种风俗活动有关。十番锣鼓始创于京师,在江浙流行,是属于民间吹打约,历史悠久,韵味十足,还有“十番萧鼓”“十番鼓”等称谓。它分类也有所不同,主要偏向于使用打击乐器演奏的称为“清锣鼓”,而兼用丝竹乐器演奏的称为“丝竹锣鼓”。十番锣鼓的演奏遍布,演奏者也多为民间的职业性鼓乐班或者院寺的道士,更有不少民间艺人在乡村行走演奏,尤其是每逢佳节,各地欢庆,会组织大量的音乐活动,这时候十番锣鼓是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对其文化魅力的感知力也在不断提升。

(一)十番锣鼓文化内涵

十番锣鼓源起与万历末年,主要是在苏州一带流行,苏州文化底蕴深厚,十番锣鼓应运而生,历史传承悠久。明朝的余怀著作中就提到了万历年末在秦淮河地区游客们共同演奏十番锣鼓的景象;清朝钱泳所著也提到了已经在宫廷当中盛行开来的十番锣鼓;还有清李斗的书中详尽介绍了在扬州人们演奏十番锣鼓的情况。十番锣鼓的演奏上至宫廷大夫,下至民间百姓,它的历史传承久远。从民间乐人演奏的情况来看,十番锣鼓的出现亦可追溯到清朝中叶,在我国南方普遍流行开来。十番锣鼓的流行一度深受宫廷人士的喜爱,后来又传到天津和北京一带。所以说,十番锣鼓既是标志性的地方乐器,又是人们广为流传的乐种,它给后人研究音乐流变提供了很大帮助。

(二)十番锣鼓文化传承

十番锣鼓是苏州地带的音乐特征,苏州应运而生的堂名班社就是传承十番锣鼓的重要乐班,他们的出现给十番锣鼓带了机遇,同时延续了它的文化底蕴。堂名曾经遍布苏州地区,还有“苏州出娄门,常熟出南门”之说,堂名的演变大概是对十番锣鼓文化最好的传承。其中,我们简单来看,历史中有记载的十番锣鼓堂名班。首先是万和堂,他是建立于苏州古镇木渎,创始人是出身大户人家,其祖父辈等皆是有名的昆曲爱好者,家庭的文化气息熏陶着这位创始人,也培养了他独具的文化赏识力。在成立万和堂初期,就有了很好的声誉,借鉴各地的演出技巧,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进步,很快成为了有名的職业性乐班。到了20世纪末,学艺的人空前多,外出演唱的活动不断,让人应接不暇,由此,万和堂也进行了创新改革,在自身基础上创立了南、北两堂,发展繁盛。后来,在1993年,苏州市还曾举办活动,召集了当地的老艺人进行十番锣鼓的表演,虽然时间过去久远,技艺有所生疏,但是老人家们的功底还在,默契还在,十番锣鼓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还在。

三、“非遗”——十番锣鼓入校园

校园是万千少年学习知识的场所,学校是培育国家人才、国家栋梁的地方。学生们尊重每一位老师、每一名同学,每一门学科、每一点知识,是学生们梦想的摇篮。对于保护传承大多优秀但流传不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传来说,一般都是传统的较为单一的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这样会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不小的影响。十番锣鼓作为重要的、独具特色的吹打乐来说,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对其产生兴趣,愿意去了解、认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这个时候,学校教育正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保护十番锣鼓的文化传承,同时还能提高孩子们的文化自觉性,还能提高学生对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使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

(一)十番锣鼓入校园的依据

十番锣鼓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音乐精神财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发现,曾经还可以熟练演奏的艺人们已经老去,而我们新一代少年对于十番锣鼓文化的认识少之又少,文化的传承变得岌岌可危。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沉迷于手游、端游,对于音乐来说也仅限于简简单单的听,流行音乐、嘻哈音乐的产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发展形成巨大挑战。如今,社会发展进程很快,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丧失信心,失去了很多原本的文化色彩。所以,让孩子们在从小的教育中能认识、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十番锣鼓文化传承过程中要坚持传承人为核心的思想,保护传承人,特别是要发现和培养新时期新一代的传承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底蕴,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我国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观,保护意识要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十番锣鼓的历史、信仰、道德、技艺传递,要充分认识十番锣鼓进校园传播的影响力、号召力、文化效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大力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展开,争取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其中,十番锣鼓进校园就是我们目前首先要做的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校园的举措

“十番锣鼓”所属苏州地区,是一种汉族吹打乐,又称“吹打”或“苏南吹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传入校园完全可以加入学生们的音乐课或者其他素质课程当中,准备好所需要的器具,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并且体验其魅力所在。我们要积极利用这种方式,大力弘扬,充分准备,贯彻落实,积极创新。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桥梁,我们向孩子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选择的方式很多,注意的问题也很多。

1.加大十番锣鼓进校园的宣传力度

首先我们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在十番锣鼓进校园过程中,要选择一些对其相对感兴趣的同学,用通俗易懂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入了解,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性地感受文化技艺。可以打印一些海报、展板之类的相对明显的纸质宣传资料,或者联系校内媒体,在学生网站上增加十番锣鼓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能更加充分感受十番锣鼓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开阔眼界。

2.与学校共同推进十番锣鼓进校园

与学校沟通,和教师相互配合,像语文、音乐、历史等老师,在课上讲解知识的同时,宣传十番锣鼓文化的独特魅力。给同学们准备与十番锣鼓相关书面材料、视频材料、音频材料等,让同学们在了解中逐渐深入,更加充分认识十番锣鼓的魅力所在。如果学生们只是单纯地用眼睛看,而没有用心去聆听老师传授的文化知识,也毫无用处。只有让同学们从心底接受文化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而没有教材的课堂就像司机没有汽车一样,我们不能深入了解十番锣鼓的内在文化,对学生们也起不到作用,十番鑼鼓进校园的初衷也没有很好地实施下去,所以,教师教、材缺一不可。

3.十番锣鼓进校园需要具有专业的音乐器材

像十番锣鼓这种偏向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所用的乐器进行充分准备,像十番锣鼓的主奏乐器是笛。让孩子们有选择地去深入了解感兴趣的一部分,不要一味地强求学生去学,这样达不到我们借助学生传承十番锣鼓的目的。这样一来,就给很多喜欢古乐器的同学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十番锣鼓的文化魅力,感受古乐器的魅力,从心里了解并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4.举办十番锣鼓文化交流活动

我们还可以与学校各大艺术组织等相互沟通,共同配合,由老师召集学生,共同举办“十番锣鼓文化”艺术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进行一系列的准备,从而在无形之中了解十番锣鼓文化的一些历史渊源,对十番锣鼓产生新的认识,促进学生们对它的喜爱,同时让孩子们心中留下一丝念头,想要进一步了解该文化,进一步传承该文化魅力,推动十番锣鼓进入校园,让同学们在娱乐等文化活动中感受十番锣鼓的文化魅力。

5.举办十番锣鼓知识问答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校园周边商家的赞助,结合校内同学举办十番锣鼓相关文化知识竞赛,影响效果好的话,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展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等,可以采取有奖竞猜模式的十番锣鼓文化知识问答,让孩子们抱着拿奖的心理了解十番锣鼓文化,给孩子们心中留下疑惑的种子,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多留意相关知识,让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十番锣鼓文化的魅力。

在十番锣鼓入校园的同时,要准备好所涉及的器具、资料,同时大力宣传,让同学们感受古乐器的魅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十番锣鼓大概可以追溯到万历年末的苏州一带,从汉族民间乐人演奏的历史来看,可以追溯到清中叶。苏南楚州的十番锣鼓不同于普通的汉族民间音乐,它受当地生活环境影响,强调演唱演奏的音效,演奏方式独特,隐藏着古江南一带的生活习俗,听起来十分高雅,能感受到当时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我们的目的要让同学们培养和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在十番锣鼓文化入校园时要保持本真,要有选择性地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外,我们在选择非遗推进校园时,更多的是一些推广性较强的,像十番锣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一些具有学生基础,像有关乐器,还有剪纸之类都深受学生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传播一定有它适合的环境,不能一味地照搬,这会使其失去自己的特色,发生衰退。

四、结束语

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人民生活的精髓,传承文化是延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它的活态文化特质,随心所欲的同时又有内在的禁锢,在感受文化美丽的同时能够切身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新时代至关重要,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关键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我们加深我国文化魅力的关键举措。同时,利用校园传播这一可靠途径,孩子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文化的魅力,增强艺术赏识度。没有土壤的花花草草难以茁壮成长,没有适合的环境“非遗”保护工作寸步难行。所以,传承文化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非遗”进校园这一关键举措成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洪永忠.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J].江西教育,2009(Z5).

[2]向季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杨立.对苏南十番锣鼓艺术的几点探究[J].大众文艺,2010(01).

作者简介:陆锋(1983—),男,江苏无锡人,河北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育(音乐)。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