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浊之间

2018-05-14尹红娣

江苏陶瓷 2018年1期
关键词:佛门三者茶具

尹红娣

儒、释、道是中国独有的古典哲学,这三者几乎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每一次历史的变革、时代的演进都脱不开这三者的影响力。几千年以来,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深入地影响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文化和生活,儒家诞生于诸子百家之时,至秦汉独尊儒术方才风行天下;释即是我们常说的佛门,这起初是一门外来学说,于东汉时期流入我国,但随着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佛门亦衍化出数个分支,也具有了十分鲜明的中华文明特点;至于道,则来源混杂,战国时期亦被称为黄老之说,至西汉成为了广泛流传的社会思潮,其与之后谶纬之说相结合,最终就形成后世的道门文化。但在儒、释、道成为中华主流文化思想之前,在这片土地上还留存着更加古老、更加基础的哲学认识,那便是对宇宙洪荒的思辨、天地万物的起源,现在的人更多地将其归结为“太极”二字。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这两个字似乎是源于道家,但实际上,关于太极这个概念的认识要远远早于道教的出现。眼前的这件作品“太极茶具”(见图1)便是手工艺人以自身对太极的理解,结合紫砂茶具的现实形态阐发创作而成的。

虽然说太极这个概念早于儒、释、道三者之前出现,但事实上我们今天对任何古老事物的理解,都超脱不开儒、释、道的影子,因为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的文化基础便来自于这三者合一,对于太极的解释自然也包含其中,所以在此之上的任何艺术创作都别想绕开这三种概念,这事实上是辩证而统一的。所以在眼前这件作品“太极茶具”上也明显能够感受到这一点,这并非是创作的时候能不能跳出的关系,而是不论跳不跳出,这些事实上都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硬要舍弃其中的一部分,反而会使作品的气韵不够圆满,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作者自身对“太极”这一概念最初的形成發展,有着一个自己的理解。

我们现在解释太极,认为太有至的含义,然而实质上,太在最初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形容一种物质状态的名词,在太极最初的概念中,太是宇宙形成之时才会出现的一种物质或者说状态,“极”按照我们现在通常的理解,多半认为是表示一种极限,但在最初之时,极跟太在一起时,却是一个动词,用来表述“太”的变化,只不过在漫长的时光演变中,太极逐渐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形态,能够通俗具体地理解的一种图案,并且儒、释、道三种古典哲学都对这一图案做出了自身的解释,诸如一虚一实、一阴一阳、一天一地、一白一黑等等,这也是这件作品色彩搭配以及形体变化的由来。

作品“太极茶具”的整体造型灵感来源于我们通常熟悉的太极图案,色分阴阳,乍一看似乎并不对称,但细细观察却发现这套茶具并不追求单纯形体上的对称,更多地是追求意识中的对称,这事实上比一般的形体对称更进一步,更能契合太极本身的含义,并且这种对称还是一种趋于动态的对称,斜行的曲线环绕茶壶与茶杯,两种不同泥色的泥料看似泾渭分明却又相互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相伴相生,仿佛一体的两面,造型虽然并没有重现太极图原始的形态,但却深得其中韵味,类似佛门的观想法门,不追求外在的一致,转而注重内心的契合。所以在这套作品中,通常紫砂作品之中不常出现的锋边,在这里却展示得非常明显,尤其是茶壶平肩过后,身筒一捺而下,转折相当的冷硬干脆,但随即却在绕身“玉带”的处理上变得特别的柔和,让玉带仿佛与壶身相套、相嵌一般,这同样是理解了阴阳之变、虚实变化后的一种运用,从而出现了以往紫砂壶所没有的变化。

整体而言,这套作品不似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单调乏味,并非是简单的重现太极图案,而是通过学习太极的起源,有了自身独特的理解后融会贯通,以传统紫砂中原有的玉带装饰,嵌入太极阴阳相生相克,并且相互变化的道理,塑造出了这样一套形体上并不对称,但意蕴上却和谐如一的作品。

中华的传统文化浩瀚如海,但任何文化元素都有着各自的源头,学习传统文化,不单是学习传统的造型,更要从文献资料中学会代入古人的思维方式,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传统意蕴的表达,从而寻找到一条能够为当代审美所接受的创作道路,从清浊之间寻求平衡之道,让作品既能展示古韵,又是全新的、独特的新时代创作。

猜你喜欢

佛门三者茶具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社会版(十)
踏上“四有”“三者”好老师之路
冯可宾买茶具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运用科学理论市场意识法制精神努力将人事干部培养成为“三者”
茶道
一张图看中国佛门生意经
贾星儿的快乐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