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黑陶发展简史

2018-05-14袁野紫云

江苏陶瓷 2018年1期
关键词:泥质制陶黑陶

袁野紫云

1 什么是黑陶

黑陶,是一种无釉陶器,是在史前文明时代,先民采用黄河或长江流域的胶质粘土以还原焰烧制工艺烧制而成的黑色陶器,烧制温度约900~1 000℃左右,有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三种。其成型技术从初期的以泥片贴筑成型发展至泥条盘筑,再到轮制时期巅峰的快轮手拉坯成型。黑陶器也从最初的粗糙发展到极其精美,以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为典型代表,其高超精湛的制作和烧制工艺,在现代也是难以达到的高难度工艺。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 000~5 000年)制陶工艺的一个高峰,是与中国古代彩陶制陶工艺相媲美的光辉创造。

2 中国陶器史简述

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出现陶器的时间距今已有约14 000年左右。张绪球说:“制陶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手工业,也是新石器时代区别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中国陶器史发展至今日,有历经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距今约一万年的裴李岗文化和八千多年的磁山文化的红陶、七千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四千多年的屈家岭文化的黑陶和龙山文化(4 300~3 800)的蛋壳黑陶、及至商代的白陶和西周的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兴盛,陶器渐没落,因其吸水率较高,不及施釉瓷器实用,陶器逐渐退出了日用器的舞台,除了施彩釉的较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的陶器品种,如宋、辽时期三彩器,明代的法华器,石湾陶塑外,无釉的陶器仅紫砂陶一枝独秀,一直流传至今。

3 黑陶的渊源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黑陶在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屈家岭下层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黄河中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均有发现。

(1)江汉平原和黄河中游的黑陶

其中,在京山屈家岭、毛家岭遗址上,发掘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中,黑陶文化遗存早于彩陶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下层,发现了一支早于屈家岭典型文化以薄胎黑陶为主,迥异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也称为黑陶文化)中厚胎黑陶的文化遗存(是夹碳陶在烧造技术上不如龙山文化先进)。地处江汉平原以东的边畈文化早在6 900年前已有黑陶器物。孟华平说:“边畈文化主要发现在汉东地区,……早期以夹炭红衣红陶为主,少量黑陶,细绳纹较多,还有按窝纹等。晚期夹炭陶减少,流行弦纹、刻划纹和戳印纹。典型器物为鼎、釜、罐、钵、器座、碗、盆等,其中鼎的数量最多。它相当于大溪文化早期,绝对年代约在距今6 900~5 900年左右。”其后的油子岭文化继承发展了边畈文化的主要特征,黑陶数量增加。

屈家岭文化是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并且对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文化的黑陶器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张云鹏将屈家岭遗址上的文化遗存分为早晚两期,晚期分了前后两段。陶器的陶质特点是,早期以泥质黑陶数量居多,极少夹砂陶,泥质浅灰陶次之,泥质红陶与橙黄陶很少。屈家岭文化早期的罐形、釜形鼎,亦均为小型,已不见红陶小鼎,出现不少带盖黑陶鼎。黑陶器中也有受大溪文化影响的朱绘黑陶,朱绘的彩饰是大溪文化特色的绳索纹。有学者亦将其称之为油子岭文化发展至屈家岭文化的过渡期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晚期(距今5 000~4 600年前后),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此时期为“典型屈家岭文化”时期。晚期前段泥质浅灰陶逐渐替代了黑陶,(泥质红陶与橙黄陶较前稍有增多),并有少量夹砂陶器。屈家岭文化晚期后段,仍以泥质浅灰陶为主,而泥质与夹砂的橙红陶较前增多,并出现了砖红色的粗砂陶器。屈家岭文化晚期的灰陶大多数是浅灰色,颜色比较纯正一致,说明当时的窑工已能准确控制窑温和窑内气氛的变化。屈家岭遗址出土的蛋壳彩陶杯(碗)其口缘部分只有0.2mm厚,代表了原始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当时已出现专门的陶工,这些陶工们一辈子都在烧造陶器。屈家岭文化制陶工藝的最大成就就是快轮的普遍使用。

(2)屈家岭文化制陶工艺对大溪文化的影响

位于长江中游的城背溪文化晚期、大溪文化早期也出现了磨光的黑陶小型器物,但黑陶不是其主要特征。屈家岭文化代表的鼎文化自形成之初即开始强势扩张,屈家岭文化早期向西扩张的同时,大溪文化早期的一支,也在向其东面和东南面发展,其发展面已达江汉平原的西缘和南缘,扩大了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早期的交汇空间。王劲在《屈家岭文化溯源辨》中说,“从生活用具看,大溪文化自始至终是一支釜、罐文化。……以鼎为特色的油子岭文化在向西发展过程中,已开始冲击着大溪人的传统文化,在大溪文化早期的釜、罐生活用器中,即已出现了少数鼎类器;随后屈家岭文化早期继续西进,与大溪文化中期后段相撞,促进了大溪人的制陶技术,使大溪人的传统文化又一次受到冲击,原为夹炭或夹砂红陶为主的大溪文化,在其晚期,陶生活用器的陶系突变,泥质黑陶用器猛增。”吴汝祚先生在《大溪文化综论》中说,“……江汉平原以西地区,既是大溪文化的分布地域,同时又受到屈家岭文化的影响,故在大溪文化之末,出现一种既含有大溪文化晚期因素,又含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文化遗存。……”大溪文化晚期其特征器形釜、多式罐、曲腹杯、折敛口浅腹圈足盘、细颈壶、深腹豆、筒形瓶、有颈直壁瓶和支座等一组陶器群中黑陶数量显著增加,出现了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小型鼎。

(3)屈家岭文化制陶工艺对龙山文化的影响

屈家岭文化代表的江汉文化向北发展、扩散,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碰撞的同时,对黄河中游地区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屈家岭文化与西来的龙山文化的前身大汶口文化在河南交汇,也带来了大汶口制陶业的工艺进步,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院编写的《中国考古学》讲到:“龙山文化就是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同大汶口文化一样,龙山文化的陶器绝大部分素面无纹,显得朴素雅致;炊器中多鬶和鼎,饮器中多薄胎的黑陶高柄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黑陶蛋壳高柄杯,代表了当时黑陶器和制陶业的最高水准。而在龙山文化之前的考古中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是仅有的。由此可推断,由于屈家岭文化晚期,轮制技术和烧制工艺已非常成熟和高超,故而能烧造出陶胎薄如蛋壳的彩陶。及至龙山文化时期,由于舜帝尚黑,从而将这一技术再次推上巅峰,烧制了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的“龙山文化”黑陶可以说就是舜帝的创造。据古籍记载,有虞氏、夏后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韩非子说舜和禹都在木制饮食器、祭器外面涂漆,应当也是指其尚黑之意。

猜你喜欢

泥质制陶黑陶
黑陶:给人们带来宁静的古风藏物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陶刻技法简析
试论黑陶工艺品包装对于黑陶品牌的影响
传承与创新 打造黑陶文化产业
西双版纳慢轮制陶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