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巢湖民歌考察实录与传承思考

2018-05-14田雅丽汪淑婷

北方音乐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高校

田雅丽 汪淑婷

【摘要】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巢湖民歌以其独特的多姿多彩的风情神韵曾享誉全国。如何在现代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保护好传统文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巢湖民歌的田野调查和对传承人的采访以及非遗民歌进校园活动的总结与思考,提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是基础,传承推广更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母机”应当肩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责任。

【关键词】巢湖民歌;传统文化;传承;高校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安徽巢湖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殷周时期建有居巢方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拥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蕴藏。荆楚激越昂扬之风和吴越婉约之韵相互融合,孕育了巢湖民歌独特的、底蕴深厚的、多姿多彩的风情神韵。巢湖人天生爱唱歌,会编歌,“红公鸡尾巴拖,三岁孩儿会唱歌。若问歌儿有多少,芝麻三斗并三箩。”勤劳、智慧的巢湖人民无论是插秧打麦,还是撒网砍柴,无论何时也无论何地,他们看见什么就能唱什么,自由、生动、真实地表达着他们的劳动生活与思想情感。这种“望风采柳”的传统创作形式使得巢湖民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情感朴实,悠扬动听,在形式上有山歌、渔歌、秧歌、茶歌和门歌等。2006年,巢湖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初访巢湖民歌

2016年11月16日,我应安徽交通音乐广播邀请,与原安徽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安徽民歌资深研究专家崔琳先生和几位高校音乐教师相约共赴巢湖调研当地民歌。不巧上午学校有课,当我赶到采访地点巢湖市文广新局会议室时,采访、录音工作已进行一半。现场二位歌手正在演唱《姑嫂对花》,接着几位歌手又先后演唱了《看场》《手扳船舱眼望郎》等多首多种体裁的原生态民歌,她们时而高亢悠扬,时而婉转深情,让我陶醉且兴奋不已。最引起我关注的是一位身材适中、笑容可掬、六十岁左右的女歌手。听介绍,原来她就是巢湖民歌省级传承人李家莲。交谈中得知,李家莲1954年出生于安徽省巢湖市苏湾镇司集乡,自幼酷爱演唱家乡民歌,五岁时就由幼儿园老师抱着上台为全国歌咏活动表演《喊秧歌》。中学期间加入了文艺宣传队,在参加市区文艺汇演中被县文化馆的魏树由、高歌两位老师慧眼发现,从此踏上传唱民歌的道路。由于她嗓音条件好,经常代表市区参加演出和比赛,尤其是1973年出席华东六省一市的民间歌舞邀请赛,演唱的《春风又到巢湖边》《姑嫂对花》引起了各界人士广泛关注,随后被推荐到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声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巢湖学院附属中学任音乐教师,时常被邀请去学校、工厂、农村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活动,热心传播巢湖民歌,先后在苏湾镇中心小学、炯炀中学、巢湖市三中组建了巢湖民歌传承基地,对学生们进行巢湖民歌基本知识的辅导和教唱。

民歌采集录音工作在下午一点左右结束,共采集民歌二十余首。随后开始考察工作的访谈环节。崔琳、陈晓、喻林、张祖顺、安妮、孙力和巢湖文广新局的同志们围桌而坐,就巢湖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巢湖民歌研究会会长蔡善康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巢湖民歌近五十年来的发展以及他三十年来在挖掘、保护巢湖民歌方面所做的工作。大家还就未来进一步的合作交流交换了意见。下午三点考察结束,临别时我获蔡善亲笔赠书《巢湖民歌风韵情》,并与李家莲相约再访。

二、再访巢湖民歌

2017年3月19日,按照约定我带领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李明轩、管磊等几位老师和学生赴巢湖市对李家莲和“大嫂子民歌队”进行采访。上午九点到达约定地点巢湖市老年协会中心,看见大嫂子民歌队正在这里为参加四月份在巢湖银屏举办的牡丹节排练节目。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领头队长和主要队员。大嫂子民歌队是在巢湖市老龄委的支持、帮助下于2007年组建,现有19人,她们中有退休的干部、职工,还有农民和无业的大嫂们,年龄最大的刘宗英78岁,最小的也将近60岁,“大嫂子民歌队”也由此得名。她们长期活跃于各类文艺汇演和比赛中,主要演唱巢湖的传统民歌,多次参加安徽省“夕阳红老年民歌演唱比赛”,均获金奖。2016年11月份,应中国文艺家协会、北京电视台的邀请,参加《歌舞中国》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电视歌舞汇演,获全国非遗项目合唱类银奖。队长说,是李家莲带领我们大家走上民歌传承这条道路,大嫂子们克服种种困难每周日坚持来这里训练,全天不间断地学唱,中午自理吃盒饭,平常是跟着李老师学唱民歌,遇到有表演和比赛任务还要请人编排舞蹈进行训练。

录音采集工作随后开始,李家莲说巢湖民歌是以秧歌为主,歌词创作也是望风采柳,今天我们就先唱一支原汁原味的秧歌《望风采柳》吧。一曲唱罢,我们的录音师张中灿老师惊呆了,他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刚到合肥工作不久,“以前没听过巢湖民歌,没想到这么好听”。接下来又采录了《春风又到巢湖边》《一支秧歌一趟秧》《姑嫂对花》。曲目中有领唱、对唱,还有齐唱,可能是面对众多录音录像设备,除了李家莲老师外其他歌手都有些紧张,因此有些歌曲我们要反复录取,录音进度有些缓慢,于是决定暂停休息。

利用这个空档,李老师带我参观了她們的服装和道具室。五六平米的房间地面和桌子上堆放着五彩的道具,衣柜里整齐地挂满各式各样的演出服。队长介绍说老龄委对我们很支持,不仅提供场地,每年还会有一点经费,但远远不够排练和演出开支,平常队员们交点会费维持,遇上演出就队员自己出钱置办服装,这些演出道具都是我们亲手做的。李老师笑着说:“条件很艰苦,但我们要坚持把巢湖民歌唱出去,继续传承下去。”

接下来的采录工作比较顺利,李家莲唱了《人比蜜蜂强》《数板山歌》与《新打小船十八舱》《吓老鹰》与《看场》等;刘宗英唱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唱四季》和《刘姐姐》;集体表演了《数水号子》《丫头歌》《十里长冲好风光》《织网谣》和《巢湖好》等。大家非常放松,越唱越好,越唱越兴奋,甚至有些争先恐后了。王仁翠唱首《王翠花回娘家》,旁边葛大姐忙给我们介绍,这是根据传统民歌《十条手巾》改编的。于是她给我们唱《十条手巾》,刚唱两句就忘词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凑,把葛大姐急出一头汗,终未能完成全曲。吃午饭时王仁翠大姐唱了她即兴创作的《迎宾歌》,让我们领略到“望风采柳”的智慧。饭后我们一到录像场地,葛大姐就拿着写好的歌词迎上前,原来她中午没休息终于把歌词记完整了。

此次考察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多,共采集民歌三十余首,专访五人,采访录音一百多分钟,图片、曲谱数十张。

三、非遗民歌进校园

采风回来后我们对收集的民歌进行了系统整理、记谱和分析研究。我们从整理过的民歌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适合学生演唱的作品,运用在音乐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有利于民歌的传唱与推广,我们还在保留原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对其中传唱较广的经典作品进行了创编。

2017年5月24日下午,我们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了《巢歌飞扬——国家非遗巢湖民歌专题演讲》。本次活动邀请了安徽广播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申育林教授做了题为《亲吻巢歌》的专题讲座,从巢湖民歌的历史渊源、特征描述、传承态度等三个方面做了阐述。这对广大学生深入了解巢湖民歌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有了很大帮助,对研究安徽民歌史和安徽民间音乐的学者们来说也是一次有着较高价值的学术交流。国家非遗巢湖民歌省级传承人李家莲和她带领的大嫂子民歌合唱队,为大家表演了十多首原汁原味的巢湖传统民歌。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为大家展现了我们的研究与教学成果,她们表演的曲目是根据李家莲等人演唱的传统巢湖民歌,由田雅丽、张中灿整理,王慧、张中灿、管磊创编、李明轩指导演唱的。整个活动展示的作品中,既有保持原生态风貌的传统民歌,也有在基本保持巢湖民歌地方艺术特征的原则下进行的创编作品。

此次活动的目的是着眼于安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发掘民间流传的优美曲调,力求将原汁原味的安徽民歌与高校艺术与人文教育巧妙结合,创新性地发展安徽地方音乐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巢湖民歌的传承和创新方面进行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

四、传承思考

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热切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现代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承载着中华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对非遗民歌的保护首先是要挖掘整理,更重要的是传承推广。

建国以来我省文化工作者在民歌保护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搜集整理出原始民歌1000多首,其中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20多首被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1955年3月,农民歌手胡吉英和刘宏英在北京怀仁堂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演唱巢湖民歌《姑嫂对花》,巢湖民歌由此风靡全国。近十多年来,学界对巢湖民歌研究的也是硕果累累。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和设备条件的局限,未能彻底摸清家底,更无法立体展示全貌。加之受时代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已有民歌也在不断流失,真正能唱、会唱的歌手也越来越少。挖掘整理工作刻不容缓。作为本土的音乐工作者,我们应当在保护当地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做出努力。只有深入民间,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做田野调查,才能发现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深刻地认识其文化价值。我们在对巢湖民歌的考察中,就是采用了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的方式,运用现代录音、摄像技术对巢湖民歌进行了全面考察,直观、生动、准确地记录了巢湖民歌的演唱、曲谱、歌手等,通过整理并加以保存,为巢湖民歌在当代的生态现状做音像图文存照,为今后传承表演与研究提供最真实有效的资料。

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是基础,传承推广更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母机”应当肩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责任。挖掘安徽地方民间文化资源,把非遗民歌引进高校课堂,既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需要,也是“立德树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大学生们通过学习优秀传统音乐,更加了解、热爱祖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操。学生毕业后还能把学到的传统文化带到社会中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因此,将安徽地方民歌精品转化成系列化的乡土音乐教学活动进入高校素质教育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巢湖民歌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旨在探索高校与非遗传承关联互动的实践课题,寻求非遗保护、传承和推广的新途径与方法。借助地方高校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民歌资源,促使非遗民歌和地方高校的“联姻”,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地方特色教学改革,丰富办学内涵,打造高校特色教学品牌,还能广泛传播地方民歌,发现和培养民歌传承人,达到教学改革与民歌传承双赢的效果。

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后续:在文章写作即将完成之际,收到李家莲老师的电话和短信:她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2017年《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活动。节目录制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教授高度评价巢湖民歌,说巢湖民歌这么高亢嘹亮完全可以和西部民歌一较高下。

参考文献

[1]蔡善康.巢湖民歌风韵情[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2]曹晓燕.从文化艺术特质看巢湖民歌的现代传承[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

[3]申育林.巢湖民歌调式特点及调式中倾徵倾羽现象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4]李晓婷,李小舒.再论巢湖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巢湖学院学报,2015(02).

[5]徐频频.巢湖流域乡土音乐的高校传承模式探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

作者简介:田雅丽 (1967—),女,安徽霍邱人,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汪淑婷 (1993—),女,安徽合肥人,研究生在读,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基金项目:2017年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与非遗传承关联互动研究—以巢湖民歌为例》;2017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HSKZ2017D03);安徽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计划项目。

猜你喜欢

传承传统文化高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