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
2016-06-18马岚
马岚
【摘 要】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融声情和字腔于一体,扎根于民族语言的形体表演艺术,其演唱对于传统曲艺精华是一种延续和继承,同时演唱中对于美声唱法也有一定的借鉴。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和吐字技巧的正确运用能够充分表达出歌曲的意境、情绪以及情感,最终促使听众对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所了解,打动听者的内心,继而产生共鸣。文章结合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特点,对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和吐字的原则以及技术要点展开分析。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咬字、吐字;要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08-01
一、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分析
(一)优美的意境。歌唱者将声乐演唱最终体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美的表现。这样观众在聆听之后不但可以回味声腔的美,而且还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切身体会艺术之美。在我国传统艺术审美中,通常都会通过真切感人以及意境的高下来判定艺术表现形式的成功与否。在传统声乐理论中,意境寓于韵味中,韵味又自意境出。
(二)优美的唱腔。民族声乐演唱主要是以语言为主要核心的,唱腔之美则是演唱者根据歌唱技巧和审美习惯对唱腔进行美化和润饰。声乐的唱腔体现出歌唱家的个性特色和个人情感。声乐演唱中要体现出相应的韵味就需要歌唱家仔细揣摩声腔,然后在演唱中将民族语言的特有音韵生动体现出来。
(三)多元化的演唱个性。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多民族的文化背景,每一个民族都形成了其特有的演唱风格。我国的南方山清水秀,该地区的声乐演唱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就是柔美清秀的特点;而我国的北方四季分明,声乐演唱的主要特点则是粗犷、高远的。其次,在民族语言的影响上,我国不同的民族在演唱中都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最终其民族声乐的种类则是原生态的形式。不同民族中,歌手的个性不同,表现出的演唱特点也各不相同。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原则
(一)清晰。在演唱民族声乐时,要想使听众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楚地听到歌词的意思,明白歌词要表达的意思,咬字和吐字的清晰与高度准确是非常关键的。要衡量艺术表现和演唱水平的高低,就要看咬字和吐字是否清晰。在吐字和咬字上,民族声乐的动作规范是非常严格的。
(二)连贯。音乐表演应该是连贯的,除过间奏和休止外,而且演唱与歌词也应该保持连贯,在民族声乐的咬字吐字中,对于韵母发声和声母发声的过渡应该自如,歌词间应确保一定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能为了过度地追求清晰的吐字而造成歌词内容的散乱和零碎。动作应该协调而熟练,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应当完整且清晰,字与字的衔接和转换应当连续,保证每一个字都应当明朗。
(三)共鸣。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器官和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是共鸣的基础。在咬字时,对于咽腔部位的共鸣发声和咬字器官的动作应控制好,确保字音丰富,随着音乐的变化歌词也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性质。总之,民族声乐演唱中,吐字和咬字应当以共鸣为基础,充分体现出歌唱的共鸣性。
三、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技术要点
(一)咬字头。要重咬字头,字头应收拢或者紧闭,所谓的重主要是对口腔力量而言的,字头重就是强调咬字用力后的声音效果。字头重就应当加强口腔肌肉的摩擦力量,确保出字很有力,在出字前应当对口腔内部闭拢的位置找准,出字应具有相应的爆发力,确保每一个字音都是清楚响亮的。需要注意的是,咬字中并不是笨拙、粗糙,而是用巧劲,继而确保重力的产生。咬字重的基础就是字要正,继而施巧劲,从而让参与字头发音的口腔肌肉准确灵活地调动。
(二)吐字腹。在声音位置中,歌唱语言是基础,其与通常的念字发音有一定的区别,各个韵母连贯成为歌唱声音的线条,观察声音圆润与否,就要看韵母发音是否流畅、连贯及准确。歌唱中音色丰富变化的基础就是字腹,字腹要松开扩充,吐音要圆,“圆”是针对声音共鸣而言的。“字是骨头腔是肉”,“腔”可理解为字腹的造型,“字腹”是一个音节中开度最大、色彩最丰富、共鸣最丰满的部分。
(三)字腹发音。字腹发音是放松的,确保气流在口腔中可以自由地流动,音响能得到延长,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要做到腔圆,字腹的发音应注意咽腔部位适度打开,做到咬字吐字时,既能将字头字腹拆开,又能圆滑地连贯起来,字腹吐圆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自然流畅,顺水推舟地倾向字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演唱民族声乐时,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握应当坚持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原则,把握咬字和吐字的具体运用方法,培养良好的文艺素养,将歌曲的妙趣和蕴涵展现给听者,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高玉洁.浅谈我国歌曲演唱中的咬字、吐字[J].音乐时空,2014,(27):131-133.
[2]王雨霖.浅谈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J].艺术教育,2015,(06):47-49.
[3]张秋娅.浅谈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字[J].大众文艺,2015,(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