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唢呐演奏技能的现状与发展
2018-05-14王伟
王伟
【摘要】吹奏技术服务于人的情感表达,情感的丰富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后天的努力既要有实践,更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演奏和研究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及更多的姊妹艺术,通过演奏开阔我们的艺术视野,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这些均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由此可见,在唢呐吹奏中所体现出的应该是艺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人类三大文化的完美结合。本文从吹奏技术、教学方法的角度寻求唢呐技能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科学方法。
【关键词】唢呐;演奏;技能;现在;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唢呐吹奏是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学科,透过其艺术形式外表可以发现,促使唢呐吹奏向前发展的内在因素,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而唢呐吹奏技术问题恰恰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在把握唢呐吹奏技术的过程中,离不开人体对乐器的控制,更离不开人体用力,而用力又是为了让乐器更合理地振动,发出优美的声音。这一系列的连带关系在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到医学中的人体生理、人体解剖,物理学中的声学、力学等各类学科。
一、谈技巧角度看唢呐演奏技能的现状与发展
1949年之前唢呐是没有创作曲目和独奏曲目的,一个乐器曲目的多寡和技艺的高下往往是衡量这个器乐形式的标准。为了使唢呐的曲目丰富,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艺人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从我国的戏曲和流行于各地的民歌、说唱音乐以及其他器乐艺术形式中吸收优秀曲目和素材,借鉴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使自己迅速发展了起来。在这些音乐种类中,我国的器乐曲大多受声乐体裁的影响,唢呐音乐则表现的更为明显。
丰富的唢呐演奏技法并不是历来就有的,通过我国的唢呐演奏者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才演变成的。在这个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唢呐的演奏技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唢呐新的演奏技法的出现,是对唢呐演奏技术的丰富和发展,而不能忽视了老的技法的学习。二者和而用之,会极大地丰富唢呐的表现力,从而使唢呐的艺术价值得到提高。
二、从科研角度看唢呐演奏技能的现状与迅速发展
从教学角度看,演奏艺术更倾向于感性思维。所以“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并取得辉煌成就。但从艺术的本质来讲,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感性,更须要理性地去把握它。如果演奏者在演奏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技术性难题的解决就会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演奏者演奏只具有单纯的模仿能力,而缺少新型的求知能力和再造能力。它的危害不单纯体现在解决技术障碍的问题上,更容易使人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或下一代,也可能是整个民族。评价一个演奏者的演奏成绩,分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个问题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其实,演奏任何乐器,都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只是因为乐器的不同、演奏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把握这一原则,尤其是从事唢呐演奏的表演者,更应注意引导演奏者在把握感性思维的基础上,把握理性思维。所以我们在加强专业训练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使我们对演奏技术的把握从“偶然”转向“必然”。
从科研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演奏、演唱理论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实践中为奏、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仍不尽人意。到目前为止,声乐、管乐理论中仍存在着某种混乱现象,如长达几百年的"呼吸法"之争就是问题之一。通过分析发现,造成混乱的原因仍然是由于这种单一的感性思维方式所致,奏、唱者们都是站在个人的实践角度来观察事物,缺少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宏观的把握,从而得出片面的结论,或在演奏中脱离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照搬照抄。为了尽可能减少唢呐吹奏中的障碍,我们大家应共同去做“正本清源“的工作,尽可能地认清吹奏呼吸的本质及内在规律,清除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在演奏中到底是应重视经验,还是应重视理论?这个问题早在19世纪的欧洲两大声乐流派兰佩蒂学派(重经验)和加西亚学派(重科学)的发展中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由于各自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所以当时是很难判断谁是谁非。但现在我们看来,二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经验而忽略科学理论,就会在演奏上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很難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更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形成完备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也无法形成文献资料而流传下来。
反之,我们只重理论忽略经验,这样理论也会变成一句空话,因为科学的发展脱离不开实践的基础。所以说,感性与理性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两大阶段,感性在前,理性在后,二者不可颠倒。它们都有其各自的功能,科学理论是方向性的宏观把握,而感性经验是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细微体验。只有宏观把握的正确性,才能达到微观把握的准确性。从这一角度讲,理性在前,感性在后。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