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8-05-14刘小英
刘小英
摘 要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战略性经济决策。通过对当今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的梳理,分析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融合层次低、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正确处理一二三产业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政策支持;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4.0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二三产业的经济贡献率都远高于农业,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似乎受到冲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占GDP比重每年下降2~3百分点,2014年这一比重下降至9.2%,进入10%以下的时代。由于工业、农业不同的生产方式,相比于工业巨大的生产力,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使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困境。虽然现代农业的产出水平大幅提高,但和工业生产的增长相比,就微不足道了。目前中国农业产值占比会向低于10%的比重发展,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中迁移出来,农地的抛荒、农村的衰落、农民寻求非农出路的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学者们关心的议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大部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关系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正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与此同时,面对困境,加速农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家庭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将获得更大的支持。推进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各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由单一种植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支撑。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规模化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更为重要的是形成由龙头带动,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村地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 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外学者开始对农村领域的产业融合问题进行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通信产业,其中有很小一部分产业融合涉及农业或者与农业相关。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学者罗森伯格(1963)对于美国机床工业早期演变的研究。跨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者们纷纷从“数字融合”的角度来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出现了以“数字融合”取代“技术融合”来对产业融合进行解释的趋势。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1996)提出“第六产业”理念,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整合和链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产业之间关系的论述、有关产业融合概念的界定、产业融合的积极意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有关于各产业之间关系的争论:毛泽东对于在当时主要涉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梁漱溟主张立足于农业,先农后工。当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虽然逐渐降低,农业发展水平与工业等产业的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工业与农业二元对立的局面,这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有碍于现代化的实现。从农业产业化角度、从现代农业发展、从农业多功能性角度等方面研究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目前,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界定还比较模糊,何立胜、李世新(2005)通过论述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出现了与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指出产业融合是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董荣奎等认为三产融合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也是一种新的创新性的理念,三产融合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将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
综上所述,很多学者从产业融合的动因、产业融合的机制和产业融合的效果等方面论述了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研究者研究角度的不同和农业产业自身的弱势,大多数学者主要从二三产业融合或者第二第三产业内部融合方面来论述,忽略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2 农村产业融合的形式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发展,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带有产业融合倾向的农业发展新形式,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4种形式。
2.1 农业产业内部融合型
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利用农业内部产业的利益关联,发展多种经营,形成农业内部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大自然内部存在紧密有序的生态链,农业经营者可以利用这种联系将蔬菜、果树等种植业与生猪饲养、林下养殖相结合,实现農业产业的扩展与增值,既有利于农业收入的增加,又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2.2 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型
农业生产存在产前、产中、产后多个阶段,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农业生产经营者个人或企业组织,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将获得农业各个生产服务性产业所带来的收益。比如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或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连接起来,这样就延伸了单一农业种植的产业链,借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扩大了农业所带来的利益增长空间。
2.3 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型
农业是一个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统一体,由于土地利用的多效用性,农业与生态、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就大大拓展了农业原来的功能,使农业由过去单单卖农产品转变为依靠旅游观光、生态采摘等为载体的服务业发展。比如把农业与文化、观光旅游业相融合,把单一种植养殖与乡村生态休闲农业相结合,就可以为农业带来巨大的附加价值。
2.4 科技渗透融合型
以农业为依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与信息共享,搭建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比如在“互联网+”下,农产品实现了在线上预定、结算,线下交易、销售的O2O模式。据统计,2014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 000亿元。
3 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国内发展的实践来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效果。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发展空间的扩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加了农业的产业附加值,也确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和深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力不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等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3.1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
主要表现在:1)产业融合关系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還有待发掘的潜力。2)农业多功能开发层次有限,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多以旅游观光为主,缺乏文化、民俗的历史带入。3)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项目中存在同质化的趋势,地方资源竞争严重,缺乏差异化的竞争。
3.2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自身发展不足,缺乏创新发展的能力,导致产业融合项目模式发展单一。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结构单一,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3.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需要互联互通的网络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与水污染处理能力差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农村产业融合面临入户宽带网络的难题、农产品电商物流仓储障碍,加大了农业资源绿色发展的障碍,阻碍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成本与风险。
3.4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增加了农村发展产业融合的难度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难以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面临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双重挤压,国产农产品缺乏品牌化的发展与运营,农产品市场同质化严重,农产品时有滞销困境的发生,农民的农业生产利益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农业生产在资源约束趋紧,生产环境遭到破坏,比较收益持续下降的环境下,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这也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一个方面。
4 对策建议
4.1 正确处理一二三产业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却经济贡献增长力不强,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二三产业反过来又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和提高,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的拉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支持,同时,正确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必须把农业放在首位,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对服务业的管理和规范。坚持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才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4.2 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政策支持
农业农村要提高发展质量,需要继续开发拓展功能农业,把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农业寓教于乐的功能性。农业功能拓展项目的完成实现,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索发展与带动作用。因此,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构建集农技指导、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至关重要。政府应设立扶持资金,既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通过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增强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让更多的农户也能分享国家政策带来的红利。
4.3 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带动与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社会商业资本有序进入农业领域,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道路硬化的建设,完善农村物流运输网络,让更多天然无污染的农产品有机会进入城市市场流通,发展地区的产业经济。在“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农村网络建设,提供构建农村电商平台发展的有利基础,让更多的农民搭乘互联网的快车,促进农产品线上预定、销售,线下物流配送的完成,从而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4.4 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要保证数量充足,保证农产品总量供给。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地区区域特色种植,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3)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因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发展供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绿色优质的高质量农产品,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4)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总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民生,还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然而,由于产业融合性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我国的农村产业融合还面临很多障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在这些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培育更加完善的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对“三农”发展更加利好的政策措施,深化改革,突破障碍,才能有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增加农业收益,提高生产效率。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