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村庄传统建筑保护现状分析
2018-05-14尹艳琼
摘 要 彝族传统建筑是彝族先民长期适应大自然和不断努力创造的杰作,是彝族文化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及研究价值。目前,彝族传统建筑正在受到新时代的冲击,正面临着行将消失的严峻形式,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在对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村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村庄传统建筑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建议:加强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培育彝族文化产业。
关键词 彝族聚居区;传统建筑;保护;云南省楚雄市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4.004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农村住房翻新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云南省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村庄住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凸显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大量的彝族传统建筑被拆除,被统一模式的新式砖混结构建筑所替代,村庄的彝族特色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和一般的汉族村庄没什么区别。为此,在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如何保护彝族传统村庄建筑,传承彝族建筑文化,防止村庄特色流失和风貌趋同现象的发生,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 概述
楚雄彝族以哀牢山麓、白草岭、金沙江南岸山区为主要聚居区,楚雄彝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顺应中,创造和形成了风格独特、极具保护价值的地方建筑类型。其中民居建筑有青棚、土掌房、垛木房、闪片房、茅草房、瓦房、“一颗印”等,宫廷建筑有土司衙门等,宗教建筑有土主庙、石虎、图腾柱、风水塔等,陵墓建筑有向天坟等,具有特殊用途的建筑有碉楼、姑娘房、火塘等[1-3]。
2 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村庄分布情况
本文研究的彝族聚居区村庄是指彝族人口占村庄总人口90%以上的村庄。
楚雄市辖鹿城镇、永安镇、东瓜镇、吕合镇、紫溪镇、东华镇、子午镇、云龙镇、富民镇、苍岭镇、三街镇、树苴乡、八角镇、中山镇、大过口乡、宜茨乡、大地基乡、新村镇、西舍路乡共19个乡(镇),154个村(居)民委员会,2 859个村(居)民小组。其境内彝族聚居区村庄主要集中在大过口乡,三街镇的普嘎村委会、多依树村委会、背阴村委会、蚂蝗箐村委会、天生坝村委会,宜茨乡的力峨么村委会、邑多么村委会,树苴乡的九街村委会、二街村委会,新村镇的洒树咪村委会,中山镇的酒房村委会,云龙镇的挖铜村委会,东华镇的红墙村委会,吕合镇的新庄村委会,富民镇的新村村委会。除此之外,八角镇的上老烧箐、大龙潭、红犁树村,紫溪镇的紫溪彝村也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区村庄。这些彝族聚居区村庄主要分布在楚雄市西北的山区和半山区,分布不均,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见图1)。
3 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村庄传统建筑保护现状分析
根据所确定的彝族聚居区村庄范围,本文重点对楚雄市境内树苴乡九街的腊武地村、树苴乡二街的必伞兰村、大过口乡磨刀箐的李家村、大过口乡碧鸡的母掌上排村、紫溪镇的紫溪彝村等进行重点调查分析,这些村庄彝族人口均占村庄总人口的90%以上(见表1)。
3.1 树苴乡九街腊武地村传统建筑
腊武地村是树苴乡九街村委会的一个纯彝族聚居村庄,村庄共有居民75户,总人口321人,全部是彝族。该村现状保留的彝族传统建筑有瓦房、垛木房。其中瓦房有48所,主要是供人们居住使用,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墙体为土坯墙,因为建成年代较晚,所以质量现今都比较良好;垛木房有12所,建筑质量一般,这些垛木房主要分布在该村海拔较高的山头上,一般都不供人住,主要用来圈养牲畜和堆放柴草。总体来看,该村传统建筑保护较好,所以整个村子的彝族特征看起来很明显。
3.2 树苴乡二街必伞兰村传统建筑
必伞兰村是树苴乡二街村委会一个彝族居民较多的大型村庄。全村共162户人家,总人口648人,其中彝族人口为156户,624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6%。该村现状保留的彝族传统建筑有瓦房、垛木房、土掌房。其中瓦房数量最多,总共有109所,主要用来供人们居住,为土木结构,大多墙体为土坯墙,也有砖墙,砖墙上还贴上瓷砖加以修饰,总体看瓦房建筑质量良好;垛木房数量不多,只有在该村山头居住的人家才能看到,總共有18所,一般都是用来圈养牲畜和堆放柴草,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所以质量较差;土掌房数量就更少了,总共只有6所保留下来,且质量较差,主要用来圈养牲畜、堆放柴草或是废弃不再使用。必伞兰村虽然是一个彝族较多的村庄,但近几年村内建起了很多新式瓦房,所以整个村庄彝族特征并不是很明显。
3.3 大过口乡磨刀箐李家村传统建筑
李家村是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的一个纯彝族聚居村庄。村庄总共14户,55人,全部都是彝族,该村现状保留的彝族传统建筑有瓦房、闪片房、土掌房。其中瓦房是该村的主要居住建筑,有14所,都为土木结构,由于建筑年代较为久远,所以质量相对较差;闪片房有2所,主要用作茅厕使用,质量较差;土掌房有3所,主要用来圈养牲畜及堆放杂物,由于长期没有进行维修,所以较为破旧、质量较差。该村地处偏远地区,受汉文化影响不深,整个村庄彝族特征较明显。
3.4 大过口乡碧鸡母掌上排村传统建筑
母掌上排村是大过口乡碧鸡村委会一个彝族居民较多的村庄,村庄总共44户,182人,其中彝族为44户,180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9%。该村现状保留的彝族传统建筑有瓦房、土掌房、茅草房。其中瓦房有35所,是该村的主要居住建筑,全都为土木结构,质量良好;土掌房有3所,质量很差,较为破旧,现闲置不再使用;茅草房有2所,较为破旧,质量很差,现废弃不再使用。整体来看该村彝族特征较明显。
3.5 紫溪镇紫溪社区紫溪彝村传统建筑
紫溪彝村是紫溪镇的易地搬迁村落,是1994年因支持国家重点工程西静河水库建设,从吕合镇钱粮桥村委会西静河整体搬迁至紫溪镇的紫溪社区,于2013年全面建设而成的一个集居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展示彝族文化的自然村,有“云南美丽乡村”“中国第一彝村”之称。该村现有农户80户,319人,其中彝族303人,占总人口的95%。该村因为是整体搬迁村落,所以所有的建筑都是新建的建筑,质量也很好。其中民居建筑是都是砖混结构的新式瓦房,但是建筑的布局、外立面、外表颜色、图案装饰等方面融入了彝族传统建筑文化。在该村活动广场上建有一对碉楼,一方面为方便人们登高远望,另一方面作为该广场的装饰建筑。总体来说,紫溪彝村的建筑充分传承了楚雄彝族传统建筑文化。
4 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1)彝族传统建筑数量越来越少。楚雄彝族传统建筑类型原本有很多,但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农村住房得到翻新或重建,大量的彝族传统建筑被拆除,被统一模式的新式建筑所替代,致使彝族传统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少。
2)彝族传统建筑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对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所调查的这些村庄里或多或少都保存下来了一些彝族传统建筑,但相对来说都比较破旧,质量较差,没有得到妥善的维修保护,有的甚至被废弃不再使用,最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彝族建筑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所调研的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村庄中,瓦房建筑数量最多,而这些瓦房建筑又是汉化程度最高的建筑,这样村庄的彝族特色就不是很明显。
4.2 原因分析
1)传统的彝族建筑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传统的彝族建筑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居住需要,例如,传统的土掌房、茅草房等都是彝族先民用来居住的,但由于其采光及耐久性较差,居住环境也较差,且不便于配置现代化的日常设施,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建筑就慢慢地被现代的新式瓦房建筑、砖混结构建筑所替代。
2)建筑材料短缺。有些彝族传统建筑的建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材料,许多彝族传统建筑的建造都必须使用大量的木材和泥土。例如,土掌房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圆木作为横梁,大量的泥土来建造墙体;垛木房的建造就更是需要大量较好的木头来叠置墙体,而现在木材、土地资源都越来越珍贵。
3)传统观念转变。楚雄市境内的大多数彝族聚居村庄都是彝族汉族杂居的村庄,彝族居民长久以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以致彝族传统的观念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转变。例如,彝族的姑娘房,在以前是用来做彝族青年男女社交、娱乐的集体活动场所,彝族青年男女可在姑娘房互诉衷肠、谈情说爱、交流生产技艺等。但到了现在,受到汉族文化以及新思潮的影响,彝族青年男女们交流感情已经不用再借助姑娘房了。
5 楚雄市彝族聚居区村庄传统建筑保护建议
5.1 加强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彝族传统建筑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体现地方特色及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彝族聚居区应加强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宣传,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彝族人民,深入了解彝族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观念体系、特征价值等,知晓保护、传承彝族传统建筑的重要性,主动加入到保护彝族传统建筑的工作中来。
5.2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
在彝族聚居区村庄新农村建设中,要协调好建设发展与彝族传统建筑保护的关系,在为村民改善生活环境、住房条件的同时,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缮、维护及保留。旧房翻新时,大力提倡多修、精修、少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其在不丢失传统建筑原有的特色的同时又满足人们对现代居住条件的需要。新建建筑要注意與现存传统建筑在风格、体量、用材、色彩、装饰等方面保持协调统一,着力将彝族聚居区村庄打造成具有当地彝族特色的村落。
5.3 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培育彝族文化产业
一个地区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需要居民们自身的认同及传承,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帮扶、引导和培育。例如,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南华县“咪依噜风情谷”新农村示范带,以及前述的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政府帮扶、引导和培育彝族文化产业较为成功的案例。
6 结语
彝族传统建筑是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4]。在彝族聚居区村庄中保护彝族传统建筑是延续彝族传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彝族聚居区村庄建设发展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在提高村民居住条件、生活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使彝族传统建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至于被其他建筑完全同化。
参考文献:
[1] 李明峰.彝族建筑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92-93.
[2] 杨庆光.楚雄彝族传统民居及其聚落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3] 鲍晓燕,李煜,尹艳琼.谈楚雄市城区彝族建筑应用现状[J].山西建筑,2015,41(25):17-19.
[4] 温泉,董丽丽.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