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电影音乐创作观念的变迁

2018-05-14郑慧玲

北方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典音乐

郑慧玲

【摘要】承载印度电影音乐的印度电影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独立前的印度电影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早期)、独立后的印度电影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中期)和现代印度电影时期——20世纪80年代-当今(后期),本文以印度电影中期和后期产生的两部杰作入手,着眼于电影音乐中印度古典音乐元素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提取与分析,通过总结印度电影音乐的发展脉络、电影音乐中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方式,探索印度电影音乐创作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印度电影;印度电影音乐;古典音乐;创作观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宝莱坞”(Bollywood)是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它位于印度孟买郊外的山谷,其主产的印度语电影占印度电影总产量的60%~70%。近年来,宝莱坞印度语电影成为了向世人展示印度电影风采的一张名片,成为堪与好莱坞比肩的电影产业基地。“宝莱坞”电影产业每年上千部的电影产量,12亿美元的营业额,以及200万的工作岗位,无不显示出它在全球娱乐产业的重要地位,其多才多艺的演员队伍以及艺术团精彩的表演、如梦如幻的歌舞让宝莱坞作为举世闻名的影视制作基地美誉天下,值得注意的是,宝莱坞电影的配乐和舞蹈承载着印度古典艺术的血脉,起伏跌宕、曲折环绕的歌舞音乐体现着印度文化的精神,既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见证着印度古典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的融合。

宝莱坞电影音乐以印度古典音乐为基础,印度古典音乐的发展依托古代祭仪:印度文明中以祭祀神灵为主题的古代祭仪是印度文明的源泉,因此,印度音乐家认为印度音乐是由神所创造,它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這种语言由心而生,最能够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印度人常说:“音乐是通向仙境的理想之路”;音乐在印度文化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三千年前出现的《吠陀经》中已经能翻阅到关于音乐的记载,距今两千多年的印度著名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轲婆罗多》中亦有对音乐的描述。印度古典音乐中音色柔美的西塔尔琴、维纳琴,技法多样的格塔姆、塔布拉鼓、木里丹加鼓,以即兴演奏为灵魂的音乐表演、背景音乐中悠长的持续音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印度音乐风景画,使扎根于印度古典音乐的印度电影音乐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享誉世界的印度电影音乐以印度电影为依托,印度电影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影片有《流浪者》《大篷车》等经典作品,电影中的主题曲“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和“啼笑皆非”,到近年来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片头曲“你像风一般自由”,电影《我的神》中的主题曲“克里希那神”都给全世界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以上这些电影所采用的主题歌曲风格的变化中,可窥见宝莱坞电影音乐创作观念的转变,亦可探索近年来融入时代浪潮的宝莱坞电影产业与西方流行音乐的密切关系,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

40、50年代的宝莱坞歌曲

除了和声感较为弱之外,音乐的风格和伴奏的器乐音乐趋于单一化,以传统乐器塔布拉鼓的演奏为主。

70、80年代的宝莱坞歌曲

打破了宝莱坞歌曲中的传统因素,加入了西方交响性的伴唱;80年代的音乐伴奏由单一音色和单一乐器向多元音色和多种乐器过渡;节奏感加强,从原先对旋律线补充的横向伴奏向和声式的纵向伴奏发展;演唱方式上,由原先一人演唱为主,到现在出现多种演唱形式,一人主唱、多人帮唱或齐唱,加入rap(说唱)的表演;在演唱风格上,旋律的装饰性减弱,呈现单一化、直线型的旋律表现风格,逐渐接近于西方化的音乐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于音乐中多种元素融入后呈现的多元化风格,印度人称其为“麻撒拉”。

由此可见,如果说40年代的宝莱坞歌曲保留了印度古典音乐的印迹,那么80年代的宝莱坞音乐则有所突破,它打破了古典音乐中横向思维创作方式的局限,音乐创作中有纵向思维的发展;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一种综合性、多元性的倾向,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出西方音乐的创作观念对印度电影音乐的渗透。

一、印度电影《流浪者》《我的神》音乐风格分析

在印度电影的三个主要时期中(独立前的印度电影——20世纪30-50年代、独立后的印度电影20世纪50-70年代和现代印度电影20世纪80年代-当今),代表作品分别有《新世界》《流浪者》《我的神》。

(一)电影《流浪者》主题歌《拉兹之歌》的音乐风格分析

电影《流浪者》是50年代初创作的一部影响很大的电影,它反映了印度等级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于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这部电影不仅在印度影响很大,并且在我国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尤其是《流浪者》的主题歌“拉兹之歌”,为20世纪脍炙人口之作,同时,《拉兹之歌》亦有着鲜明的印度古典音乐风格。鉴于《拉兹之歌》代表着50年代印度电影音乐的风格,笔者将其分析如下:

此曲使用了北印度十大塔特体系中的比拉文(BILANAL)音阶。该旋律的曲式结构类似于西方的循环曲式,之所以在此用“类似于”来表述,是由于印度音乐的结构并不等同于西方,有着独特的旋律发展手法和思维方式:在印度古典音乐体系中,阿拉普—斯塔依—安塔拉这种乐曲展开方式,是一种固定的程式模式,主要用于古典音乐的体裁克亚尔当中,这种体裁也是当今较为流行的古典音乐体裁。阿拉普是全曲的引子,一般节奏自由;斯塔伊是古典音乐体裁克亚尔的第一部分,乐曲一般在中低音区展开,音域跳动不大,多采用围绕一个中心的旋律型循环反复;安塔拉是克亚尔的第二部分,也是发展的部分,音乐与前面的铺垫发生对比,音区在高音区展开。从《拉兹之歌》的结构安排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典音乐的身影。

在《拉兹之歌》中,6小节引子后,在旋律开始的7-15小节的副歌部分类似于古典音乐中被经常重复和强调的拉格主题。它在乐曲中多次重复,这段副歌的长度为16拍,恰恰符合印度古典音乐最常使用的被称作叮塔拉(teentala)的节奏圈,它在全曲出现了3次,旋律围绕2、3、4三个音展开。这种围绕三个音不断反复与展开的旋律手法,我们可以在印度吠陀经的诵读时经常听到。23-41小节的乐曲类似于印度古典音乐中的第一部分——“斯塔伊”(B),旋律在副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围绕3、4、5三音进行,并且旋律处于中音区的位置,为电影的高潮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斯塔伊”部分结束的41小节之后,旋律再次引出主题音调(A);51-60小节的间奏过后,61-84小节为变化发展的第二部分,类似于古典音乐中的“安塔拉”部分(C),旋律在较高的音区展开,形成了乐曲的高潮,最后再次引出了A段的主题,并且将这段动机不断重复后结束全曲。这首乐曲运用的这种循环体的结构为印度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旋律进行中小二度与增二度的运用,更是成为印度音乐风格的标志,整首乐曲的音乐结构、节奏安排符合印度古典音乐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让世人一睹印度歌曲的风采。《流浪者》主题歌成为同名影片《流浪者》内涵的最佳诠释者,它成为上个世纪向世人介绍印度电影音乐的一张名片。

猜你喜欢

古典音乐
浅析古典音乐欣赏的技巧
纽约地下墓穴上演古典音乐会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论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影响学生提高古典音乐欣赏水平的因素
《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听点古典音乐
白岩松与刘雪枫对谈:古典音乐与我们的生活
《交响情人梦》跨界恶搞产生的古典音乐新视野
古典没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