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时间图式特征研究

2018-05-14钱玥旨

北方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典型性稳定性

【摘要】音乐时间图式是指用于指导创作头脑中所固有的一种认知框架或思维模式,而将其投射到具体的音乐作品中,一则反映其内在的精神、思想与观念,一则反映音乐表层形式。具体来说,从内在思想观念中反映出受某一时代某一时期文化政治等的影响,使得音乐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审美意識、主观思想、人生感悟等;而从表层形式看则包括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结构等基本元素以及创作中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等,二者反映到音乐时间图式中具有典型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关键词】音乐时间图式;典型性;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典型性

音乐自起源起至今,一直生生不息地萦绕在人们身边,音乐时间图式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模式,来反映音乐家群体的认知结构,而这一整套认知体系可以反映一个社会形态及时代精神,甚至成为一个时代艺术风格、流派划分界定的重要标志,因此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音乐时间图式的典型性特征是漫长的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音乐观念,而这种音乐观念的背后是对某种文化的理解、认识、诠释和积淀,并在不同的时代中赋予其特殊的地位,可以说典型性的背后是它们经过文化或多样文化时留下的足迹。音乐时间图式的典型性特征在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下,其本身蕴含着某种精神力量,同时又具有多样的阐释空间,以便人们去解读或想象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始终处在不断的流变,人们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必然处在变化之中,因此,典型性的存在必然受到人这一主体的影响。无论是音乐时间图式中的表层形式还是内在机制,都通过人的认识、发现和推广,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所接受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影响着自身的行为,这必然会渗透到对音乐的理解与接受中,一种“期待视野”指引着人们去领悟和把握音乐的规律和特点,展现与其自身相符的能力,因此,正因不同的人的生理、心理、阅历等不同,在具体的音乐接受过程中,不同的“期待视野”会选取风格迥异的音乐,其产生的审美反映和评价也会千差万别。然而,音乐存在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能激发接受者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调动和发挥其理解音乐的积极性,因此音乐时间图式的典型性特征必然符合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同时,铺上适当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其意义才真正生成。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由于个体的差异,特别是生活阅历、知识修养、个性气质以及艺术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于音乐认知经验的不同,理解也就不同,而音乐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因此人们需要通过记忆、感知、想象等来构建整体的音乐印象,从而诠释音乐时间图式,尽管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标准,但终归在某处找到一致的认同点,才得以使其被保留下来。

以曲式结构为例,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学发展的影响,注重逻辑思维、矛盾冲突,有着严密的结构设计和逻辑推理方式,因此西方音乐更注重搭建一个严格的整体布局,并从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强调乐段之间矛盾的对抗性。例如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它本身的结构原则就是对立统一。奏鸣曲式是建立在矛盾的提出、矛盾的激化和矛盾的解决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当中,所以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容易体现一种戏剧性,或者是某种哲理的一种含义。”西方音乐的这种力求展开乐曲的矛盾实则是为了音乐作品的“统一”性,奏鸣曲式的最后再现部就是将主部和副部的调性得到了统一。显然,西方音乐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的特征,将古典哲学和数学的思维充分展现在音乐的创作中,曲式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事物的交替变化和对比相适应,因此更显得“理智”。奏鸣曲式自17世纪末、18世纪初形成依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类型或变体,如“古奏鸣曲式”“古典奏鸣曲式”“近现代奏鸣曲式”“无展开部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其中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中所确立的“古典奏鸣曲式”最为典型,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了一个前后衔接的整体结构。由于音乐具有着非语义性的特征,只能是模糊、含蓄的“非语义”化的表达,人们通过听觉的感受,并建立在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给予对音乐的理解,也使得对音乐的想象具有无限的空间,也因音乐只具有时间这一维度,而不具有更能“具象”表达的其他艺术那般,使得人们通过对音乐的表达具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展现音乐的魅力来表达内容,这就成了一大难题,而奏鸣曲式的出现却极大的弥补了这一点,通过乐段、乐句之间的对比,并在不断的对比中寻求统一,追求音乐戏剧性的冲突,以此来构成音乐发展的巨大动力,凭借音乐合乎逻辑的发展,采用纯音乐的手段(不同音乐主题的对比、展开、再现,和声、调性的变化发展,结构的开放与收拢……)是能够充分显示声音艺术的表现力的。也正是因为奏鸣曲式有着极强的对立统一的原则性,充分展现音乐中矛盾的冲突与解决,因此流传至今而为后来的作曲家使用,为了实施自己的创作意图,并深深打上自身的创作特点烙印,奏鸣曲式显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一个音符接着一个音符的流动,将这一音乐时间图式得以典型化。

二、稳定性

音乐时间图式的典型性特征使得音乐倾向模式化,人们对于这些图式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无法轻易做出改变,从而形成了一种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是与长期的社会、政治等的发展从而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与长期以来人们的听觉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音乐时间图式的这种稳定性,在音乐音响符号中体现得最为鲜明。门德尔松曾说过:“人们常常埋怨说,音乐太含糊,耳边听着音乐脑子里却不清楚该想些什么;反之,语言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但对于我,情况却恰恰相反,不仅近是就一段完整谈话而言,即便是只言片语也是这样。语言在我看来是含糊的、模糊的、容易误解的,而真正的音乐却能将千百种美好的事物灌注心田……”从这段话的前半句可以看出,对大众来说,音乐并不能像语言一般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具体的事物,而“音乐作品中使用的各个单独的音,除了代表它自身外,不是任何客体的标志。”也就是说,音乐材料是非语义性的,为了使音乐能够如语言一般具有指示性质的约定性语义,来代表具体的概念,并使音乐材料以某种形式得以记录,人们便创造出许多音响符号,“作曲家创作音乐时,必然要使音乐声音符号化,用音乐符号来指称某种意义;听众接受音乐信息时,必然要把音乐的声音迹象归因于某种意义,必然要去寻找隐藏在音乐符号后面的、作曲者赋予它的含义。”因此,人们习惯将音乐要素作为符号并指向其自身以外的事物来获得意义,“一个音符或一系列音符……作为纯粹的物质存在,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们指向、表明或暗示某些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的时候,才具有意义。”为了使音乐能够承载某种意义,人们便将听觉上的音响符号化,从而固定下来,这就使得音乐图式具体化、概念化而得以稳定。

从记录音乐各构成要素并成为音乐思维外衣的记谱法来看,记谱法的产生使人们摆脱了对音乐阐释的不确定性(音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物”在空间中占据使人们把握,因此人们对于它的诠释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摆脱了个人因素,使得音乐中的各个要素得以客观地再现,而这些音乐要素作为符号记录在乐谱中,使得瞬间产生、又转瞬即逝的流动的音乐得以被保留和记录下来,尽管长期以来,记谱法随着音乐家的创新得到了诸多发展,但其一旦被固定地记录在乐谱上,就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符号而被保留下来,以供后人们使用。从记谱法反映音乐思维的角度来看,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表现、为了创新,人们充分地运用各种手段来表达所思所想,但却仍然无法脱离一些“古老的法则”,例如人们的听觉习惯是建立在七声(或五声)音阶体系上;原始节拍的观念源于二拍子、三拍子;小节线的存在等,尽管人们为了创新而对此有所舍弃,但这些都不妨碍它们稳固地存在人们心中并加以运用,可以说人类早就掌握了自然本质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奥妙,其后的一切努力都像是一种细致化的加工过程,而这也正是在创新与传统之间体现音乐的魅力,这个“古老的法则”与人们长期以来所面对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例如五声音阶,尽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所选择的五个音级并非一致,但都不约而同地从一个八度中选择五个音级,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阶,“五声音阶是人们的一种文化选择,而不代表音乐进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五”作为古老的人们所崇拜的数字,被使用到音乐中,这使得人类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共性,尽管五声音阶的起源是多元的,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典型的音阶体系得以稳定、保留下来并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音乐时间图式的稳定性特征成为了音乐得以延续的保证,人们通过不断接触声音从而获得对声音的经验认知,再逐步获得对音乐要素、音响结构的经验,并将其看作是审美对象亦获得审美感知,主体意识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就必须通过最简明的方式得以反馈,稳定的音乐时间图式则成为了人们创造音乐、理解音乐并使音乐得以延续的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范晓峰.音乐理解现象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2]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3]高士杰.论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美学问题讨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钱玥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方向2014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典型性稳定性
独柱墩桥梁上部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整体控制稳定性分析
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整体控制稳定性分析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任意切换下的连续非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分析
略谈文学细节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解读《高龙巴》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