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分析

2018-05-14谷雨桐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前奏曲演奏分析和声

谷雨桐

【摘要】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部曲集内容之庞大,总共有48首作品,分为上、下两卷,各24首作品,总共有24个大小调。作品BWV.846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首作品,可谓是开篇之作,也是最被人熟知的曲子,这部作品曾被莱曼评价——“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本文主要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如何更好地演奏巴赫的作品。

【关键词】赋格;前奏曲;和声;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7 【文献标识码】A

一、巴赫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族,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巴赫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他的复调音乐更是堪称“绝技”,《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集复调音乐之大成,是巴赫器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在48首作品当中,处处体现着巴赫高超的复调作曲技法,也影响了后世无数伟大的钢琴家。这部作品首次证实了平均律这一崭新的理论概念,支持了管风琴家维克梅斯特“把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级”的设想,每首作品都有着严谨的结构布局,旋律流畅自如,可谓创造了复调写作之巅峰。通过研究BWV.846这首看似简单却复杂的曲子,分析其中的和声及曲式,来探究巴赫是怎样集复调技巧之大成及他的演奏风格。

二、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曲式分析及和声分析

(一)前奏曲的曲式分析及和声分析

根据这首前奏曲,我们从乐谱中可以获知,这部分音乐整体上可划分为两大部分。如果我们将前四小节主—属—主的进行,看作是对主和弦的初次强调,也就是说,从第1小节到第 4 小节就是一个和声功能圈进行,首先第1小节主和弦平静地开始,主音保持到第2小节SⅡ2时的不稳定,再到第3小节D56和第4小节主和弦的解决,这种和声的功能性推动了音乐的进行和展开。我们可以发现,12-19小节是1—11小节向上四度严格的模进进行,可见这段声部的功能性较强。

谱例1:(1-4小节)

(二)賦格的曲式分析及和声分析

在这首赋格曲当中,全曲总共27小节,四个声部分别在T、D、D、T上成四次主题陈述,主题基于第二声部主调 C大调上进行陈述,随后第2小节在属调上奏出了主题,然后从第4小节开始进入第三声部,在第5小节第四声部主题进入,这四个声部的主题还是比较容易的,巴赫做了24次的主题,可见作曲家逻辑安排之周密、对位技术之精湛、写作手法之娴熟。

三、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分析

这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前奏曲需要演奏者用连奏方式演奏出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演奏时,要注意左手与右手之间的分解和弦的衔接要流畅,每小节尽可能保持住音值,保证触键时间。为了达到音色的完美和节奏的平均性,我们可以先用慢速练习并分手练习,反复练习触键的速度和力度,不断加强手指的控制力,达到流畅的听觉效果后再加快速度。

而赋格则与前奏曲形成了对比,速度上稍快些,是一首旋律性极强的歌曲,在歌曲中既有连奏的流畅、优雅又渗透出坚定、深刻的英雄气息。同时,此首赋格又是主题最为密集的一首作品,在如此密集的接应中,保持每一次主题出现的同一性则需要演奏者有强大的控制能力,演奏者要控制好力度、节奏、声部等等各个方面,这些细微的艺术处理也考验了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通过对《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分析,可以看出巴赫的作品声部上出现了多层面、多线条,纵横交错的声部划分,触键上要保持音色的圆润,弹起来音色要饱满,要有颗粒感。在这部作品中,巴赫运用了大量华丽多彩的装饰音,使得旋律丰富多彩,更多样性,更分明,更有层次感。他的创作影响了很多的音乐家,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是当之无愧的“西方音乐之父”。

参考文献

[1]张一茵.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46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7).

[]2王洁清.论巴赫古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演奏[J].戏剧之家,2014(04).

猜你喜欢

前奏曲演奏分析和声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前奏曲
音乐小百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