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职高语文课堂布设的几点思考
2018-05-14张伟
张伟
[摘 要] 职高语文课堂的布设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成效有着重要影响,从场景布设和状态布设两条主线出发,阐述了如何具体优化职高的语文课堂布设,以期对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助益。
[关 键 词] 语文课堂;职高;布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186-02
在职高教育的整个体系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有着关键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结合课堂本身教学特征,对相关的教学情境布设加以优化,从而使学生对课堂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有助于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优化语文课堂的场景布设
对语文课堂的场景布设,应该遵循两个维度的扩展,一个是“广度”的扩展,另一个则是“厚度”的扩展。广度层面的扩展有助于学生眼界开阔,厚度层面的扩展则有利于学生思考更为精深。
(一)语文课堂的“广度”扩展
要做到职高的语文课堂在广度上的无限延伸,就要学会对语文课堂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首先,对承载资源的有效利用,内容展现的方式不要太单一,综合运用课本以及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制作出生动直观的课件,在课堂演示过程中,学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并很容易被课件内容所吸引,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并充分投入思考和活动中。除此之外,对一些转化成影视作品的文本,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再学习课文,从而促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捕捉课文中的要点。
其次,对文本内容资源的合理运用,针对具体的语文课文,对作者生平轶事进行延展,挖掘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有趣事情等,不要局限于书本上提供的信息资源,应该把眼光放置到更广阔的大文学中,发掘引發学生兴趣的人或事,学生兴趣有了,对后面文本的接收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是有帮助的。
最后,语文课堂,究其本质不单纯是为了让学生识文断字,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去体味生活,从无数文学作品中学会感悟生活的方式方法,使其内心的囊括更为充盈。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语文课堂的布设应该在“广度”上充分延伸其触角,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接触,最大限度地运用宝贵的生活资源。课本中与生活相关的人或事,虽然在细节上不至于与今日生活完全吻合,但大体是相通的,教师要善于去发觉这些相通点,并在课堂中将这些关联明显地建立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发出更多感悟。
(二)语文课堂的“厚度”扩展
这里的厚度指的是对某一锚定母题的深度挖掘程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进行深挖,在整个过程中,尝试梳理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深入剖析,使他们不满足于停滞在表面,不断深挖文化背后的广大图景。
比如,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作者,可以引导学生对其创作轨迹进行深入挖掘,对其创作历程中的转折、改变或者是深化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更理性的认知。还可以对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母题,比如“爱情”“战争”等进行深挖,对阐释同一母题的不同文本进行交叉分析,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产生对语文的整体认识。
总而言之,这种“厚度”是有分量且有意义的厚度,并不是文本堆砌、作家扎堆的厚度,其中必须有逻辑线条,这样的逻辑线条尽量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沿着此线朝纵深方向去摸索探寻,并在探寻的过程中将繁杂的知识活化,归为己用。
经过这样一个厚化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更显充盈,除此之外,还能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纵深思考方式,在以后的学习中将这样的能力充分运用,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优化语文课堂的状态布设
有了“广度”和“厚度”的场景扩展,语文课堂的图景会更为广阔。但要想实现更具成效的教学目标,要想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语文课堂中,还需要在语文课堂的状态布设上下工夫。语文课堂的状态中,静场与动场是两个无法回避的重要区域,如何优化静场与动场,将直接决定语文课堂的成效。
(一)语文课堂的静场布设
语文课堂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逐渐内化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心的“静”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沉下心来学,不仅是识文断字,还是含义层面的了解和记忆,更是经验层面的理解与通透。
所以对语文课堂而言,适度布设静场,能产生“不教而教”潜移默化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语文课堂太过于“静”,这种“静”主要表现为对教课书本上文章字词字斟句酌地研读,对超出于课本之外的关联事物不相提及,更勿论交相讨论,这样的“静”是束缚的“静”,是思维停歇的“静”,只会使整个课堂沉闷枯燥,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助益不大的。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静止的“静”,不是只听不说、不思考的“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与探索的“静”,给予这样的“静”以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答案有着很大的帮助。
要布设这样的静场,就有赖于老师的引导与安排。通过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予以引导,通过预留思考时间来安排学生静静思考。
其中,提问这一步就很重要了。要实现这样的静,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来进行引导,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改变他们的思维惰性,充分调动思维投入整个语文课堂中。可以说,提问对语文课堂而言是很关键的,是整个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方式之一。这里需提出,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规避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1.要避免空问、泛问
空问和泛问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无从下手进一步演变为根本不下手,即使有下手的学生,也会因为提问的肤浅,而使思考只停留于表层。倘若如此发问,就算给足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也无法保证学生能产生出具有深度性的思考与探索。
2.避免随意发问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对随意发问予以警惕。随意发问看似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随意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接,实则会出现偏离教学主题或教学目标的现象。在问题未经深思熟虑之前就随意抛出,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教师要懂得提问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出十个精彩的回答,而一个坏的问题则只能浪费思考者的思维。
教师要明确一点,问题的提出,在于引导学生思维,在于达到对应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提问之前应下足工夫。比如,不同的课文归属在一个专题或者模块中,那必定是课文相互间有某些或隐或显的关联,在思考这一关联的过程中,教师就应懂得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了。
有效的提问布设将对课堂的活跃性和最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感悟,或者是评论,鼓励他们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去探索隐藏于文本之后更深远的含义,这样的提问才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二)语文课堂的动场布设
一静一动,相得益彰,这才是语文课堂要实现的理想状态。过分安静或过分喧闹,都不是良态。
在动场的布设中,教师需明确一点,即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才是语文课堂成败的关键。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充分了解学生的志趣,才能够在动场布设之中占据更大的优势,使语文课堂更符合学生的心态和兴趣。
为了使学生充分“动”起来,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让大家展开讨论,但这种讨论不建议范围过大,也不建议时间过长。教师可以让学生组织成探索性的讨论小组,在限定时间内针对具体问题相互交换看法、表达观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个小组的讨论状态,对讨论缺乏进展的小组加以点拨,对讨论过激动的小组予以提醒,总之,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都应做到收放自如,让学生在最恰当的状态中收获知识。
除此之外,对动场的布设,还有一种更具个人能动性的延伸探索,即任务型探索。给学生布设与课文相关联的开放型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进行追寻与思考。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自主探索把控不足,所以应该在任务的布设上,采取更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形式。这样的探索应经常以新的面貌出现,这样才能刺激学生主动去完成。
所谓的时新,一是体现在工具运用上,比如现下很流行使用的微信、微博、QQ空间等内容输出平台,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在不同的语境场中语文的实际变换是怎样完成的。二是体现在内容采用上,比如一些新近的热点事件、爆料新闻,鼓励学生对这些内容产出进行了解,并进一步思考与剖析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深意,或者思考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课文中学习到的什么相关联等。
通過这样的任务驱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他们对时下息息相关的事物不断追索与思考,形成成熟的思维模式与判断标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是大有助益的。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通过努力完成的作品,还应当在课堂上布设充分的时间让其展示,学生通过呈现的过程,不仅是对语文的活学活用,而且能充分激发其自信心与成就感,对后续活动的参与以及对学生的鼓励刺激也是很有用的。当学生对自身作品展示完成之后,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展示给出积极的评价,并对其中能够进一步完善之处加以指出,以对学生的后续钻研产生激励与有效引导。如果遇到学生的展示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也不要断然否定其努力的成果,而应该循循善诱,对学生耐心地进行启发点拨,还可以将大部分学生都普遍忽略的问题加以提醒,并给出建议。这样一来,语文课堂就兼具成就感与收获感了,学生在其中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从老师的反馈中不断汲取经验以做到更好,无论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对学生的自我成长,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职高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有充分扩展其广度与厚度,使语文课堂的图景更为开阔,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协调好静场与动场,不断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参与热情,使语文课堂收到更好的教学成效,并对学生语文涵养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素丽.如何提高职高语文的课堂效率[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
[2]王均尧.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5(6).
[3]程慧香.略论职高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J].职业技术,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