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探讨

2018-05-14李颖陈静

北方音乐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李颖 陈静

【摘要】苏北琴书是中国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苏北琴书作为宿迁的“市粹”,它将传统艺术完美地进行了汇总,它代表着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独有的文化风景,风土人情。我们要弘扬苏北琴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支撑,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所以,传承、保护和弘扬苏北琴书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苏北琴书;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苏北琴书又名宿迁琴书,民间惯称“打扬琴”或“打蛮琴”,因其广泛流布于江苏北部地区,故得名“苏北琴书”。该曲艺源自明末清初的苏北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形成于宿迁地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该项目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一、苏北琴书的由来

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因为苏北琴书的别名是宿迁琴书,在清道光年间的宿迁地区出现,当时称这一民间小调为“打扬琴”。当时,对琴书有很大的影响的是李义成。据记载,李义成幼年时,从安徽流浪到宿迁,后在宿迁的皂河定居,一直以唱民间小调为生。后来,“打扬琴”形成,李义成就在江苏、河南、山东接壤地区流动演唱,慢慢地就有了名气,并且在这些区域广收徒弟,将“打扬琴”传播得更远。所以说,在“打扬琴”形成初期,对其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的是民间艺人李义成。

苏北琴书分为两大门派,分别是柴门和陆门。其中,柴门是以李义成为首,创立于清光绪二年;而陆门是以陆成金和陆成银为首,在光绪末年,脱离柴门,自创陆门。说到了李成金和李成银兄弟,这二人是泗洪县人,本是李义成的弟子,且在李义成的众多弟子中颇有名气,二人开始时跟随老师李义成,后与老师不合,脱离了柴门,又因为宿迁地处淮河北,泗洪在南,苏北琴书也就有了南、北门之称。如今苏北、皖东北、鲁南的苏北琴书艺人均为柴、陆两门的传人。

二、 琴书的演唱风格

苏北琴书是地方性的文化,刚开始是由民间小调演变而来,所以苏北琴书是用极具特色的宿迁方言演唱的。苏北琴书有三种演唱方式,分别是单口、对口和群口。单口演唱,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表演,自拉坠胡,脚踏木梆击节伴奏;对口演唱,就是二人搭档演唱,一人拉坠胡,另一人击琴打板;群口演唱,即多人演唱,一人敲琴打板,两或几人拉坠胡,有的时候会加入京二胡。在日常生活中,对口和群口比较多见,也更丰富多彩。

琴书的句式结构也很有特点,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和三字句,十字句中三、四、三称正十字,三、三、四称反十字。其表演特点有起角色、伴以”花腔”,说白讲究抑、扬、顿、挫,喝、顿、缓、急、高、低、起、伏,在演唱进入角色时,演员常用辅助动作增强感染力。除此之外,花板和打花舌是苏北琴书演唱的鲜明特点。

三、 传承者

相对有名气的琴书传承者有陈锦容、张银霞、张银金等。陈锦容是苏北琴书第七代传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宿迁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多年来,她获奖无数,成绩斐然。陈锦容出生于曲艺世家,世代亲人都是苏北大鼓的传承人,因此,她从小继承母亲的事业,成为了苏北琴书的第七代传人。

张银霞开始学习琴书是受家里生活困难的影响,她十四五岁时,父亲身体不好,生活困难,于是,十几岁的张银霞开始跟她的父亲学习琴书。她的父亲是一位琴书名家,因此,父亲成为了她的启蒙老师。在表演琴书的这些年里,她也获得了不少奖项,被评为苏北琴书的传承人。

四、苏北琴书的生存现状

苏北琴书来源于生活,扎根与群众中,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最基层的民间曲艺。从形成之初到现在,它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琴书艺人越来越不被重视,琴书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生存与传承危机慢慢地展现出来,如今更是面临严重的生存与传承危机,不仅苏北琴书是这样,民间曲艺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一)后继无人

目前,琴书的从艺者逐渐减少且老龄化,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琴书带来的收益很少,苏北琴书慢慢地不被重视。琴书的传艺一般都是带徒传艺。带徒传艺是一种千百年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传承机制,这种传承机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技巧的传习方式和民间知识的传授方法,而是一种悠久的农耕文明时代民间文化特有的传承法则。作为琴书的传承人,带徒传艺是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核心,是艺术遗产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苏北琴书来说,能够了解并演唱琴书的艺人越来越少,大多数是年长者。就目前情况来说,学习琴书带来的收益微薄,家长或者本人更愿意去选择从事其他行业。

(二) 受众群体少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西洋管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琴书这类民间艺术慢慢被忽视。琴书的听众主要是中老年人,几乎没有青年观众,更不要说是听了,一部分人都没有听过“琴书”这个名字。琴书在当地的受众群体非常少,而且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去看琴书表演,这对传承多年的苏北琴书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琴书缺乏时代信息

苏北琴书起源于民间小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琴书艺术記录了苏北地区的历史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状况、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发展至今,大多数琴书曲目都是传承下来的,也正是这样,使琴书面临着困境。一种艺术要想在社会的变迁中经久不衰,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时代的进步使得文化多元化,而苏北琴书作为传统民间艺术更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苏北琴书艺术形式单调,且内容陈旧,在琴书的编排上还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这也是影响琴书发展的因素。

五、苏北琴书传承与保护

(一)发掘琴书之美

琴书之所以不受大众喜爱,不被大众所接受,是因为与大众的审美出现了偏差。当今社会,大众大都喜欢快节奏的流行乐,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大众的艺术造诣达不到琴书的审美水平,我们需要大力挖掘和研究琴书之美,让世人了解琴书并展现琴书的魅力。所以,如何去发掘琴书之美,就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大力加强琴书的宣传力度,例如,与某位人气明星合作或者与电视平台合作,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不时地接触到琴书,耳濡目染之下,渐渐地人们就能对琴书予以关注,从而发现它的美。苏北琴书因具有浓郁的乡土味,言语朴实,能贴近大众的生活,不仅适合在舞台上演出,也能在街头表演,这是一个很好的吸引大众关注的机会。

(二)琴书的重要性

苏北琴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无数奖项,尤其是近年来影响较大。2010年,苏北琴书第一次入选国家群星奖,代表江苏唱进群星。琴书的唱片销量早已经超过千万张,而琴书的表演者也在各地巡演,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手一样。

如果说,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琴书可以说是“市粹”了。因为苏北琴书是以宿迁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琴书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就算我们不能让它像如今的流行音乐一样受大众的欢迎,但最起码不能让它渐渐地消失于民间。

(三)传承的方法

1.推广学校教育

苏北琴书的传承人可以合力创办一所专门学习琴书的院校,招揽学生,并用心培养人才,使琴书能够后继有人。我认为,学校教育在琴书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教育为琴书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体系支撑;其次,学校教育有音乐学在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整合的优势,能够从多个视角对琴书展开合理的研究与教学;最后,可以利用优厚的人力资源为琴书的发展培养人才。

2.创新内容

苏北琴书想要赢得观众的喜爱,就一定要与时俱进,换一句话说,只有赢得观众的喜爱,苏北琴书才能走得更长远 。传承人可以在琴书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使它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得到大众的喜爱。形式上可以适当创新,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3.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政府要積极履行好职能,对苏北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高度重视,妥善落实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项基金,号召全市的琴书工作者以高度的热情以及自觉性全力投入到琴书的保护工作中。政府要加强琴书的保障措施,实施有效的制度保障及资金保障。

政府还要对苏北琴书中存在的一些文化违规现象严厉打击,及时纠正,从法理上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使琴书中的不健康因素彻底消失。同时,政府要拓展苏北琴书的公共性文化空间,让人民群众通过表演、实践等形式找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民众的社会道德和民族凝聚力。

六、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苏北琴书的传承与发展高度重视,积极有效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苏北琴书。当代以陈锦荣、张银霞为首的苏北琴书继承人不辱使命、砥砺奋发,对艺术苦苦追求,将琴书发扬光大,在琴书的演绎上、形式上甚至作品上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地推动苏北琴书的发展,形成了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剧与现代戏共鸣的发展形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实践经验。虽然,如今的苏北琴书不被大部分民众所喜爱,不符合新时代快节奏的审美要求,面临着信息发展转型,文化的多元化,艺术欣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但苏北琴书的传承与发展依旧是当务之急,是时代所需要的,是民族所需要的,是文化所需要的,是人民所需要的,是人民群体心之所盼的。苏北琴书本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在此呼吁中华民族的所有同胞来重视民族传统文化,重视苏北琴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后,希望苏北琴书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中,再次被发扬光大,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宿迁市文广新局·苏北琴书[J].中国绿色画报,2013.

[2]于雅琳.徐州琴书艺人现状及乐态调查[J].艺术学研究,2013.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