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博弈研究
2018-05-14刘明
刘明
摘 要: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由多个主体参与合作。本文运用博弈论对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研究,就参与主体合作投入、模式选择等方面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参与主体利益分配模式,为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投入;合作模式;博弈模型;利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2-0019-04
一、引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致使企业很难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企业在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原创性技术支撑不足,高端技术掌控能力不够,再加之企业内外部的体制机制存在障碍性缺陷,导致多数企业未能体现出对市场压力的高敏感度。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下,高校作为创新主力军的地位更加凸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面对激烈的竞争,依靠企业单打独斗是无法有效整合资源的,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成为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专业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生产力转化的主流平台。但是,现实中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多是企业、高校、政府等三个利益相关方合作建立运作的,合作过程中的收益、风险都是各方互相博弈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建立一种规避风险、共享利益的分配机制,就成为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优质长效运行的关键。
二、研究综述
博弈论关注的是理性人之间的互动行为。目前,不少学者运用博弈论来分析研究高校产学研合作和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管理等问题。雷永、徐飞(2006)运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认为高校基地项目建设的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1];张千帆(2007)基于创新能力的成熟度,提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模式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得出创新能力的成熟度影响着创新模式的选择和路径演化,参与主体之间的创新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模式[2];罗利、鲁若愚(2011)利用博弈理论及Shapel值分析了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中利益分配问题[3];谢科范、刘海林(2016)运用两阶段完美信息动态模型,分析了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模式下,参与实体的策略选择,结论表明企业对学研方的研发投入会直接影响基地项目的总体成本费用,提出实行固定比例的分配方式,降低研发方的成本风险,提高合作的长效性[4]。
以上学者对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分析,拓宽了博弈论的应用范围,而且也为解决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大量研究表明,博弈参与主体的实际行为往往偏离博弈均衡。更有研究者认为,标准博弈论是建立在脱离实际经济理性的原则之上的。我们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办学的实际和企业的市场需求,依托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囚徒困境等理论,从合作投入和合作模式入手,借助矩阵模型,分析合作实体利益分配方式,为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三、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合作投入博弈分析
(一)基本设定
博弈论是矛盾和合作的规范研究,是系統研究若干决策主体行为间发生互相作用情况下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的理论[5]。考察一个博弈,首先要了解博弈的规则,主要包括博弈参与者、行动和结果。参与者的行动是参与者决策的变量,在博弈论发展和应用推广过程中,纳什提出了策略性博弈均衡的概念,即“纳什均衡”。他证明了博弈总有一个均衡点,在该理论中可以了解到项目参与者选择的行动,在各种条件下选择最优化的行动路径。在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博弈规则明确所有参与者都有自主选择自身行为的权利,学校和企业在合作模式、合作策略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博弈。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博弈矩阵模型(见表1)可以得出分析结论。
假设学校(Si)和企业(Ei)为合作项目参与主体,学校(Si)是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供给方,企业(Ei)则是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接收方,学校(Si)和企业(Ei)在合作方面就构成了相关的博弈模型。设定企业(Ei)在目前市场环境下有进行产品升级和人才引进的需求,学校(Si)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场所,可以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产品升级改造提供保障。从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理论视角分析学校(Si)和企业(Ei)在各种状态下的收益(I),过程如下:
现假设企业完成此次产品升级、学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成本相同,为U(U>0)单位,学校和企业可以分别获得相同的I1(U>I1)单位的利益分成。第一种情况,采取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将各自承担?U(U>0)单位的成本,双方获得的利益则同为I1-?U单位;第二种情况双方只有一方投入,则独自参与者需要负担U单位全部成本,获利则为I1-U单位,(I1-?U>I1-U),不参与的另一方则获利为I1-?U单位;第三种情况,双方均不合作,则均无法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且收益为0。
上述博弈模型即为“囚徒困境”博弈矩阵,纳什均衡解释为双方对等投入合作(I1-?U,I1-?U)以及双方不合作(0,0)。通过矩阵模型可以看出,两个参与主体的最优策略一是选择不投入,二是双方都投入,但是策略一的结果两个参与主体得到的收益都是0,而如果只有一方参与投入,则会造成两个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不均衡(I1-?U>I1-U),因此,策略二校企合作是双方受益的最佳选择,在利益分配均衡合理的前提条件下,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就有了理论基础。
(二)模型分析
校企合作利益归属矩阵模型的构建,是基于学校(Si)和企业(Ei)合作和不合作两个条件的分析。博弈分析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博弈规则约束下满足参与预提条件的均衡过程,参与主体各方均有各自的策略,并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选择策略的基准,当每一个参与主体选择的策略都是自主意识下的最优选择策略,就能达到分析过程中的纳什均衡。但是我们通过矩阵可以看到,在特定的假设状态下,模型存在两个纳什均衡,一个是双方均不投入(0,0),另一个是双方都投入(I1-?U,I1-?U),获得大致相同的利益分配。显然前者不是最佳选择,而后者对于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而言,其参与的主体众多,除了合作模式、技术成果转化等问题外,参与主体各方的自有信息并不为对方所有,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则会造成参与双方利益分配的的比例失衡。假设学校(Si)、企业(Ei)以及政府(Gi)所采用的策略为V,那么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构成V=(VSi,VEi,VGi),形成了合作博弈过程中所有参与主体的策略合集,随着参与主体合作深度的不断强化,合作的策略集合会不断递增,博弈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例如:学校(Si)在合作研发、人才培养这一阶段,在人才和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具体效益以及分配等方面,处于劣势;企业(Ei)对于学校的研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存在信息壁垒,为了防止亏损,企业会尽可能地降低参与度,压低参与成本,而这些情况皆是造成“囚徒困境”的主要原因。
四、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模式选择博弈分析
(一)基本设定
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有着众多的参与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对要素的投入、要素配置方式及进程管理、合作成果转化和人才质量等方面的诉求各不相同,这样就会出现不同样式的建设合作模式。目前,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所采用的合作模式大体有技术交易模式、契约合同模式和混合一体化模式三种主要类型,针对参与主体合作的主要问题,即合作模式的选择对基地建设的影响,我们选择目前高校选择率较高的混合一体化模式进行博弈模型分析。
所谓混合一体化模式,就是高校和企业围绕基地建设目标,打破原有体制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模式,将资源整合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实现最优化的配置模式。假设企业(Ei)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因为产品升级和人才缺乏,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需要有相关的技术方来提供人才和技术攻关能力;另一方面,设定学校(Si)因为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态改革以及其他内涵发展的需要,成为此博弈模型的另一方;设定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能产出的技术成果和人才质量价值为V,企业在成果转化投入市场的最大收益为P(P>V),那么基地建设中技术转化成功的概率(F)函数可以这样表述:F=f(rei,rsi,k),F/ri>0(i=Ei,Si),k为学校(Si)、企业(Ei)知识溢出系数,本质上就是学校的知识溢出会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5]。由此函数可以得出,学校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越强,企业的商业化获利就会越大,基地建设参与主体双方资源共享的意愿就会越强烈,技术转化为市场化的成功率就会提高。混合一体化模式是以产权为核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建设模式,其之所以成为校企合作共建的主流模式,是因为其本身有着其他模式没有的优点,例如:校企合作参与主体有着各自的组织目标,在此合作模式下,参与主体便有了共同的利益合作基础,降低了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了技术交易和契约合作等模式的内部化,节省了一系列的技术交易和合同交易带来的各种交易成本。但是其本身也有弊端,就参与主体而言,来自不同利益群体的个体成员在新的合作组织会出现合作目标、资源分配和組织文化等方面的摩擦冲突,给混合一体化合作模式的运行,增加了摩擦成本[6]。结合利弊分析后,预期成功的概率(F)=f(rei,rsi,k),说明企业和学校在基地建设中的各项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双方的知识和技术的溢出率(k)越高,则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化的成功率就会越大。
(二)模型分析
依据博弈理论,对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混合一化合作模式进行函数分析,发现参与主体双方合作模式的选择并不单单取决于双方的创新能力、技术成果价值和商品化后的利润等,参与主体之间的知识溢出系数(k)起着重要作用,而溢出系数(k)的大小和参与主体双方创新能力的差距、对待知识产权的态度、交换核心信息的意愿都有关系。此外,外部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因素与合作模式也有较高的关联度。政府作为第三方参与者,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而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按照合作模式的特点,给予学校(Si)和企业(Ei)适当的经费补贴和政策倾斜,对于合作双方的知识技术溢出(k)有着推动作用,能够使得合作双方的关系不断递进,层面不断拓宽,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改革和技术转化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五、参与主体的合作投入和模式选择的利益分配博弈
通过对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合作投入、模式选择等模型构建进行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校企合作双方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博弈,博弈的最终结果将会体现在合作主体的利益分配上。校企合作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不论是合作投入,还是合作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收益,这里的收益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建设管理能否长效,关键在于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从博弈论角度看,收益的分配方式实质上就是建设成本和获取收益之间的分配机制。现在,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一是利益风险(成本)共担共享分配制度。参与主体之间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合作收益中收获自己的利益分成。二是合同契约固定分配模式。参与主体双方根据市场情况签订利益分配合同,不论产品的市场盈利多少,两者的分配份额是固定的。三是混合利益分配模式。这是利益风险(成本)共担共享分配制度和合同契约固定分配模式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规定部分利益按需分配,同时固定部分利益分配份额。无论校企采用哪种利益分配模式,以集体利益为目标(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行动策略即为合作,以个体利益为目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行动策略即为不合作[7]。把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分成合作和运行两个阶段,合作阶段参与主体确定收益分成的比例和方法,运行阶段参与主体将会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一个典型的合作博弈过程。由于追求集体利益(合作)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合作)之间存在冲突,冲突过程中又存在寻求利益的合作,所以无法实现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化状态[8]。所以,三种利益分配方式皆存在弊端。就利益风险(成本)共担共享分配制度来看,学校前期承担了一定风险,先期投入成本回收速度慢,而且合理的分配比例受市场、环境、政策等影响,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在合同契约固定分配模式下,参与主体之间会出现收益成本不对等现象,降低模式的适应性。混合利益分配模式下,市场环境变化过程中,参与主体仍存在局部利益争夺现象。
六、结语
通过对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合作投入、合作模式进行博弈分析,可以找到基地建设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路径。合理的分配机制可以提高参与主体的创新效率,保障校企合作长久持续,降低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在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主体选择、合作方式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均存在博弈,如果一方退出参与,则合作难以进行。参与主体可以利用模型理论,将个体理性转化为集体理性,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立足于基地发展的整体,有效降低合作成本,通过整体利益的扩张提升参与主体局部利益,构建合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J].科技进度与对策,2006(8):28-31.
[2]张千帆.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选择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7(6):748-750.
[3]罗利,鲁若愚.Shapel值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博弈分析中的应用[J].软科学,2011(2):17-20.
[4]谢科范,刘海林.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R&D)实体的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10):27-30.
[5]萧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4:1-2
[6]张琳.博弈论及其应用[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92-93.
[7]陈菊红,汪应络,等.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博弈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2(5):12.
[8]安宇宏.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最优[J].宏观经济管理,201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