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要走向“深阅读”

2018-05-14张国远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探索

【摘要】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深阅读”,比如探索文章内部前后文的深层次联系,探索文章特定样式下的深层次内涵,探索文章诗意化表述下的深层次内涵等,以开阔视野,深化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生命中的积淀越来越厚重。

【关键词】深阅读;探索;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手机阅读等电子阅读的迅猛发展,其获取信息的便捷、高效性被人们广泛认可。与这些以获得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浅阅读”相对,语文课堂则要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深阅读”,即以高中生应有的思维深度去把握和“玩味”阅读材料,特别是精心研读入选到教材中的经典课文。

一、“深阅读”——探索文章内部前后文的深层次联系

一篇好文章(诗歌)内部有一条气脉贯通的暗线,找到这条暗线才能贯通前后文,进而才可能准确、深刻把握这篇作品的灵魂所在;不能触摸到一篇作品的灵魂,就意味着阅读就是碎片式的断章取义,甚至是盲人摸象式的片面解读,最终也只能落得“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可叹境地。例如对诗歌《沁园春·长沙》的一般分析思路为: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这种理解固然不会错,可是它是一种人为割裂式的泛泛理解。关键是要探索诗歌上阕和下阕之间内在深层次的联系。下阕中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革命者的激情,正是源自于上阕中“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所体现的深沉动人的国家社稷与百姓情怀,即青年毛泽东等人捍卫苍茫大地上的大好山河、为百姓谋福祉的广阔胸襟与抱负。

又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推崇杜甫的《登高》,说它“精光万丈”。 一、二联和三、四联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正是因为杜甫胸怀之博大,情感之厚重之深沉,才有了境界之开阔,眼中景物之壮美,心中忧伤之壮美之深沉。杜甫忧国忧民,所以他的忧伤是博大、深沉、厚重、壮美的。

组成作品的部分只是文章的“点”,连“点”方能成“线”,阅读的要务之一就是探得“点” 与“点”之间的有机的内在联系。

二、“深阅读”——探索文章特定样式下的深层次内涵

《易经》中讲象、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凡是象,其背后一定有其理和数。文章采用的写作样式是“象”,探索此“象”背后的道理,往往就能得到某些鲜为人知且合乎情理的富有个性化的深刻认知。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篇文赋只有这几句运用了以“兮”为标志的楚辞体,绝非偶然。看到这样的诗句,我们能想到屈原《离骚》——楚辞体。苏轼为什么采用楚辞体呢?苏轼此时是否想到屈原呢?他跟屈原有没有相似的遭遇和情怀呢?苏轼这里有没有写到“香草美人”意象呢?苏轼笔下的“香草美人”意象有什么象征含义?香草,象征高洁的品格。美人,在水一方,象征君王。苏轼为什么被君王贬谪到偏远的黄州还想到君王?范仲淹曾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万般忧乐在心头。那么,苏轼忧君的本质是忧什么?忧国忧民,心忧天下。可见,这里苏轼采用楚辞体写歌词不是偶然的,苏轼思接千古,和屈原心灵相通而神交。

文学样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象”或“相”,探寻“象”或“相”背后的未知,即彰显一种深刻。

三、“深阅读”——探索文章诗意化表述下的深层次内涵

我们的文学传统之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讲究形象、含蓄,以含蓄为美。或由于时代变迁,文化演变,或由于淡漠作家人格、情感特征、特殊经历和创作风格,种种原因会导致我们与作品产生隔阂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解上的障碍。文学的诗意化必然离不开形象与含蓄。因此,探索文章诗意化表述下的言外之意、蕴外之旨迫在眉睫。

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在章法上看似很疏淡,用心去讀才能发现作者是独具匠心的。先是用了大量诗意盎然的笔墨来描写春天的苹果花、梨花等花朵的美丽、耀眼,紧接着就写了葡萄花“小、淡”的特点;而作者对秋天的葡萄果实却不惜浓墨重彩,大书特 书——“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由此,很容易想到老子所说的“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这不重花而重实的葡萄不正是对“大丈夫”的真实写照吗?果树原来也是分不同境界的:处实不居华者为上,处实且居华者次之,华而不实者最下。由此,再引申一层,我们会发现作品似乎正隐喻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理,人要效法天地自然之道方为大道。很多时候,作品中诗意的文字隐藏着一种文化密码,透过诗意破解“密码”方解得文字中所含的深奥与奇妙。

语文课堂要拒绝“浅阅读”,绝非易事,需要学生和老师有充足、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坚持阅读经典文化,并不断深入思考,让读书和思考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习惯。阅读水平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水平越高,他的视野就越开阔,他的思维就越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越来越强,生命中的积淀就越来越厚重,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正向变化,其写作水平自然也会得以提高。语文课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阅读与写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写作能力的提升与阅读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这也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强调“深阅读”,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张国远,1982年生,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职称为中学一级,主研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探索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