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课堂,引渡学生的成长
2018-05-14李玉英
李玉英
【摘要】“课堂是师生共度的愉悦的生命历程”,我想不起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过。创造健康适宜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享受生命成长的愉悦,是语文“童心课堂”的教学所归。“童心课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语文教学的中心,呵护童真、激发童趣、牧养童心,给学生生命以关怀、滋养与润泽。那么,如何将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身心愉悦成长的舞台呢?
【关键词】课题;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一、把“课堂”变“学堂”,用发现的乐趣引渡学生
语文“童心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的顺序,从而根本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设计立足学生学情,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质,对学生提出适当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学习甚至“自主学习”。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这首小词不同于词人其他的一些慷慨激昂的经典作品,显现出一种宁馨、清新的风格。在课程目标设定中,笔者围绕字、词、句、段、篇五项内容给出了精准化的细目:字与词——掌握“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句与段——理解、体会“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感情,想象“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生活画面;篇与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诗人用直白的语言写景、叙事并真实表达自己感受到的写作方式。通过精细化的目标分解,有助于课程目标的教学达成。
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中,学生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活动,学习指向更加精准、清晰。依据目标,学生自主先学,教师顺学而导;学生合作共学,教师边教边学;学生拓展研学,师生教学相长。课堂不再是学生单纯获得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分享学习喜悦,交流学习经验、探讨学习困惑的“理想王国”。这里,“自主”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新常态,师与生融合、教与学交汇。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教室真正成为“学室”,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二、把“讲授”变“体验”,用语文的视界引渡学生
“对传统的课堂结构与组织进行彻底的反思,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多样的、令人兴奋的学习情境。”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为了21世纪的教育》中提出来的。“童心课堂”打破了教师主讲、主宰的课堂结构,引领学生展开喜闻乐见的游戏、角色扮演以及交流展示等活动,让语文教学从“传授”走向“感受”“体验”。
还是以《清平乐·村居》为例,完全可以尝试着用活动代替“讲课”。比如:
活动一:初读诗词,感受词韵。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从词语的意思入手,感受词的音韵美,如“茅檐、溪上、相媚好、翁媪、无赖、剥莲蓬”等。
活动二:品读赏析,感受语境。从整首词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词中的句子想象画面,让孩子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用扮演的方式再现出来,在言语与动作的表达中,孩子们感受并体验到词中蕴含着的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
也许孩子们的表达、扮演并不完美,但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真实、真切、真正的感受与体验,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文本解读声音。学生露出惊喜、期待的目光,他们的小手高举,小脸涨得通红。他们经历着富有生命力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一种自然、自发、自觉的学习生长状态。
三、把“标准”变“多向”,用活泼的形式引渡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是大一统的“标准评价”,这样的评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文本解读创新精神。“童心课堂”变革传统的评价模式,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差异化”,不怀成见,努力让评价从甄别优劣转向促进发展。针对学生对不同细化目标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开掘。
例如针对文本《清平乐·村居》,有孩子认为这是一幅美丽的村居图,有孩子认为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有孩子认为是一幅秀美的村居图,有孩子认为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有孩子认为这是一幅乡村喜居图,有孩子认为这是一幅乡村醉意图,等等。基于学生不同的文本理解,老师不应以自己先入为主的文本主见去影响学生,而是让孩子们从各自的文本视界、从各自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探寻文本,从文本中探寻、搜寻佐证,证实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多样化的展示交流评价中,孩子们互相倾听来自不同主体的诗词见解,其诗歌学习思维得到提升,文学视界得到拓展。学生通过文本想象,揣摩到文本中的老夫妻为何而喜,为何而醉?由此提升文本解读的深度、高度。
“童心课堂”是一种尊崇学生自然天性,展现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快乐发展的新型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用发现的乐趣引渡学生,用语文的视界引渡学生,用活泼的形式引渡学生,进而给学生提供有品质的语文生活,提升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幸福指数,爱上語文!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