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挈领语文教学 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2018-05-14魏剑华
魏剑华
【摘要】现代文阅读是中职对口升学语文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按照考纲和语文学科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将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落实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没有文本意识、抓不住阅读的切入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读的什么、应该怎样读、如何深入读,教师通过课堂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寻找阅读规律,丰富阅读内容、阅读思维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考纲;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挈领;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考试内容包括能阅读一般社会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掌握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解文章、分析文章和鉴赏评价文章,特别是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提炼文章主旨以及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是考试重点之一。如何将考纲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得以实现,是摆在教师面前需要突破的问题。
一、明确“读的是什么”
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习课文时,很多学生没有文本意识,认为所有的现代文阅读都一样,相应就会造成抓不住回答问题的切入点。“读的是什么”?首先要明确文体。文本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分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实用类文本为应用文。例如2018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语文样题中阅读理解的现代文阅读所选取的文段,分别选自课本中的《依奇克里克》《一张诊断书》《荷塘月色》,这三篇文章是写物、写人、写景的记叙文,都属于文学类文本。文章是如何写人、摹景、状物,进而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的。
二、解决“怎么读”
文本搞清了,但是学生还是无从下手,分析的切入点找不到,不能对一些问题做深入地思考。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这就需要师生扎进文本,读进文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例如阅读《卖白菜》,分析母亲的形象、性格有什么特征,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心理、肖像、外貌等分析。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教师帮助学生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母亲形象,让学生明确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提出问题:这段人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可以找出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描写。那么,这段描写又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 “苦着脸、心事重重、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表现了母亲对卖白菜这件事犹豫不决;“叹息、瞥一眼、锁定、端详”表现了母亲没有更好的理由可以不去卖这几棵白菜;“终于下了决心似的”表现了母亲最后还是决定卖掉家里仅存的这三棵白菜。课文为什么要把母亲这一系列的描写刻画得如此细致,这样有什么作用呢?卖掉这几棵白菜就可以缓解家庭正面临的生活危机,这样的家庭是多么的贫穷、困顿,也衬托出母亲用自己的坚强支撑这个贫困的家庭。文中还描写了一个老太太。教师设疑提问:为什么对这个老太太也重用笔墨来描写?通过写这个老太太挑剔的言行,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也引起了我这个本不想卖掉白菜的小孩子对这个老太太的厌恶,所以后来也为我卖菜时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了伏筆。 “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老太太“一张张地数着”,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两位老人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金钱的珍视和慎重,哪怕是一分一角。
学生阅读能力建立在哪里?从教师的角度思考,要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谈起。从“语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角度来看,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还是以《卖白菜》为例,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母亲的形象后,可让学生就母亲为人做事的原则及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亲的形象,把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教育渗透进课堂,落到学生身上。母亲流泪了,为什么?母亲流泪可以让我们看到母亲什么样的品质?母亲因为儿子多要了买菜老太太的钱,羞愧难当,在母亲心中认为人穷不能志短,所以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讲诚信的母亲。此时母亲的流泪与课文开头部分“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窘的生活,左右为难,却没有流泪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我们可以捕捉到哪些的情感?失望、痛心、责备。为什么母亲的眼泪令我终生难忘?没有被生活击垮的母亲因为儿子不诚信的作为而第一次流眼泪,这对做错事的我来说,很是震撼,也鞭策我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也让我明白诚信大于天。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让我们结识了一位善良、坚强、诚信的母亲。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中,由于学生和作品中人物所处时代有很大的差距,在对人物的理解上也会存在困难,可以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去设身处地地感知文本中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性格的形成与时代的影响密不可分。
三、引导“深入阅读”
学生阅读量不够、阅读水平低是教师面临的问题。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学生之前累积的阅读经验基础上,仍要不断地强化、深入。学生阅读从课本出发,要向外扩展,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的作品对比来读,或是鼓励学生从一篇课文到所涉及的文学作品到作家再到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呈辐射状拓展。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情况做一推介和引导,比如:课本中出现的课文老舍的《我的母亲》,刻画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做事认真、勤劳诚实,她善良坚强、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张弛有度,她对孩子的感情深厚而含蓄。课堂可以补充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在童年到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和深情关爱中成长的往事,感受一位母亲言传身教,对儿子的严格的教育和深深的爱。还可推荐学生阅读《母亲杨沫》,了解杨沫作为母亲的真实一生,作为作家的里里外外,作为知识分子的曲折历程,作品对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通过品味文本语言的温度,思考文本语言的深度,感受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情怀。学习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后,还可向有阅读兴趣的学生介绍老舍的其他代表作品,如话剧《龙须沟》《茶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鼓励学生课下阅读,了解作品中的人和事,感受作品中折射出的情感和态度。通过拓展阅读,学生不仅增加了阅读量,还能从不同的情感体验角度学习做人做事。通过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聊阅读内容,谈阅读心得。虽然每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生活体验不同,但是要坚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切身体会,分享真实的阅读体验。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逐渐提升文学素养。
考纲不仅为师生的教与学指明了方向,也挈领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文学素养的行动,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规律和途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阅读、怎么去阅读,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丰富学生阅读内容、阅读思维和精神世界,我认为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