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得法,“涵泳”将至
2018-05-14刘群
刘群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我们学校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理解;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分层次朗读,把基础抓好
(一)预习先行,把好文章字词关
“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如果连最基础的字词都不能正确读出来,朗读也就无从谈起。以中年段为例,课前预习时可制定“一划、二读、三写”的预习任务,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自学,然后读全文至熟练。到了课堂上, 老师检查预习的环节,就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学生的字词关过了,哪些没过,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解决字词的认读。
(二)初读课文,以训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目标
第二阶段就要让学生逐步读流利课文,不读破句。读的次数因人而异、因“文”而异。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差异性,可以以同桌或小组互助的模式来进行化解。
(三)熟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这一阶段相比前两个阶段,是一个质的飞跃。新课标中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能直接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学生身上,只能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 ,让学生自己自由地去阅读、思考、活动。真正的感悟,其实都来自学生的熟读涵泳 。
二、采用多种形式,提高朗读乐趣
(一)创设情境法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以境激情,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非常广,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中,为了让学生去感受人们遭受到的灾难,教师运用了图片、音乐、语言描述等途径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学生深切感受到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境况,进而去体会女娲补天的伟大。当学生再一次捧起书来朗读这样一段文字,并配上教师播放的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感情基调自然就出来了。
(二)表演朗读法
表演朗读法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法。如在教授《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先让学生自由角色扮演,让学生读出不同的个性,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表情演示或动作配合,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争着、抢着要读。
(三)想象体验法
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思和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毕竟不是直接可感的,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把它幻化为具体的实物或者画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花》 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站在阳光里。”教师边播放轻柔的音乐,边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则闭着眼睛,一边听,一边把自己想象成荷花池的一朵荷花,学生色彩斑斓的想象画面能为朗读带来不少灵感。
三、潜移默化,渗透朗读技巧
(一)抓关键词
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地理解文本,这是学习课文的一种策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中,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老师重点让学生去理解“奇迹”二字,抓住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话,水到渠成。
(二)抓标点符号
《画杨桃》一文中,有两处对话一模一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交流这两处对话,学生马上能说出区别所在,体会到前一处对话同学们回答很干脆,还带有嘲笑的意味;而后一段对话里出现了很多省略号,同学们回答时吞吞吐吐,证明同学们已经知道是自己错了。通过对标点符号的把握,学生再来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春风化雨,用评价点燃学生朗读的热情
对朗读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作为老师,一定要摒弃单一的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方面也可以不一样,如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只就其朗读的正确率和流畅度作评价;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提高要求,更注重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朗诵效果这一层面上。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是多方面的,如果能结合课文具体的情境做出反馈,这样就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文章的内涵,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的朗读肯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优点的挖掘,多看到其闪光点和长处,只有从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朗读才会更有热情,并一次比一次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閱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感情的基本途径。因此,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认真思考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次朗读,大胆创新,并提高自身的朗读教学能力,最终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宇红 .朗读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