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
2018-05-14徐益阳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多用语言化教学方式,即教师以语言教授知识、与学生沟通。但高中生的思维逻辑已经成型,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故本文以非语言艺术为主,将高中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媒介,分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仪态仪表和多媒体技术四个层面,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非语言艺术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非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于学校而言,高中阶段已不能将提升成绩作为唯一培养目标,国家教育部正倡导各个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期能力,故国内高中也应适当调整教学思路,善用各种非语言化的教学模 式,为高中生提供更加活性化和趣味化的语文课堂。非语言艺术多指利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抑或是多媒体工具来辅助教学,这种有别于语言教授的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拓宽高中生与语文教师的交流渠道,从而以间接手段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非语言艺术的必然性
(一)单一语言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在高中课堂中,教师如若仅用语言教学,手拿课本口中宣讲,那么学生很难在巨大的学习压力背景下,被教师所吸引。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必然会造成理解不到位,分析以及运用技能习得不完整等现象。因此,教师在使用语言艺术展开教学时,也应适当加入一些非语言艺术作为调节,例如多媒体、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艺术,就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加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时间。
(二)非语言艺术可满足学生的“被肯定”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以语言作为肯定方式,也应使用非语言艺术充实肯定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教师的肯定表示认同。当学生能够认同教师的肯定方式后,教师所采用的非语言艺术形式就可以起到带动学生学习状态、约束学生纪律的重要作用。但在選择具体的非语言艺术时,教师应该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应选择学生最为认同的非语言方式,从而以学生角度为思路,满足学生的“被肯定”需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应用途径分析
(一)肢体动作的应用途径
肢体是最容易操控的非语言艺术,对于一些具有形容意义的课文,教师若能使用肢体动作来为学生重现课文中的内容,就能将平面文字加以立体化,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例如朱自清先生所创作的散文《背影》中,有关其父亲穿过铁道、爬上爬下的描述,一般没有乘坐过火车的学生,实际上很难理解这一整套动作的形容作用。而这时教师若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演示这一整套动作,并将自己的肢体动作与课文引导结合,那么学生便能够对课文产生立体印象。同样,肢体动作也可以被应用在满足学生“被肯定”需求中。例如当学生完整且正确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点头、竖大拇指或拍拍肩等动作对学生加以肯定;当课堂的整体氛围比较沉闷时,教师可以用手心拍拍书本,创造一些声响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当某些学生走神时,教师可以走到其附近将手放置在学生的肩膀上,在利用肢体动作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时,教师不能停止教学,而是要继续教学,要将动作与学生的互动以小范围加以限制,切勿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心态。
(二)面部表情的应用途径
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视线基本都停留在三个点内,即书本、黑板和教师。而教师作为这三点中唯一的活动体,教师的面部表情可以最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因此,当课堂氛围较好时,教师需要面带微笑,眼神和蔼可亲,尽量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而当课堂氛围过于轻松时,教师需要适当在面部表情中添加一些严肃的变动,例如收起笑容、注视着违反纪律的学生等。简单而言,当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良好时,教师需使用肯定的神情来稳定学生的学习心态;而当学生走神或开小差时,教师必须严肃对待,两种情绪需要完善地加以区分,切勿不合时宜地利用面部表情“开玩笑”,以免导致学生对教师神情的变化产生侥幸心理。
(三)仪态仪表的应用途径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仪态仪表代表着教师的精神面貌,也能够代表教师是否重视这份工作,尊重他的学生。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都应对自己的仪态仪表进行检查。首先,面部不能留有污垢,胡子需要定期修理,头发也应保持整洁;衣着服饰应以单色为主,切勿过于花哨;男教师不能穿短裤或拖鞋,女教师裙子不能过短。站在讲台上身体需保持直立,不得斜靠着讲台或桌子。非特殊情况下手掌或手臂不能放置在讲台上。当教师能够整理好仪态仪表时,学生便不会分散注意力到教师身上。
(四)多媒体的应用途径
高中生多数都喜欢现代科技产物,因此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满足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需求。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始前,按照语文当堂教学内容编制音像素材或PPT。学习初期,课文朗读应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后期,教师可以选段播放人物传记,充实学生在文学知识层面的储备量。
三、结语
综上,本文分四个要点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展开了简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切非语言艺术的应用都应该以正面灌输和兴趣提升作为动机。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并且,教师也需要使用一些现代技术,从而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晓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 考试周刊,2013(48).
作者简介:徐益阳,1966年生,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