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行为学视阈下的工业园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2018-05-14陈云鲁海峰

工业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行为工业园区

陈云 鲁海峰

摘要:国内工业园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大多数只注重环境形式,导致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忽视了人的行为与其所处空间环境的相互渗透作用,降低了人们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影响其长远发展。通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要考量,遵循人的行为模式,注重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感,探索最适合人们行为的物质空间环境,使人与环境之间达到最佳的和谐关系,成为凝聚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适宜人们交往与生活的公共空间。

关键词:人;行为;环境;工业园区;公共空间

中国分类号: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2-0070-03

1 工业园区公共空间与环境行为学

工业园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公共空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李德华在《城市规划原理》中定义公共空间的概念为:供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等。因此,这里的公共空间主要指工业园区各入口、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等地,涉及到建构筑物、植物配置、艺术小品、绿地、色彩、水体等要素。公共空间,作为工业园区内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包含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生活、娱乐、休闲,在设计中应更多的体现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科的具体应用,研究人的行为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人们会选择适合自己行为模式的环境,环境对人亦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索园区中人们行为与园区公共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塑造最适宜人们行为模式的公共空间,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乐于参与其中,成为人们凝聚归属感的地方。最终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吸引人才和企业驻留,促进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2 工业园区公共空间的现状

以太原富士康工业园区为例,公共空间设计大多考虑环境形式,忽视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导致一些问题。第一,人们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座椅的位置开敞,使人缺少私密性和安全感,舒适度也不够,导致利用率低;第二,人们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园区街道景观缺乏,没有地域文化特征,内部整体色彩偏灰色系,使人感觉到单调和冷漠;第三,人们的行为模式与公共空间设置不协调,园区中的夜景照明不足,垃圾桶,休息椅位置不合理。这些都阻碍了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活动,致使交流活动变少.幸福感和归属感下降,因此,园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3 人的基本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名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7个层次,最低层次功能性需要到最高层次的情感需要,下宽上窄金字塔形。通常情况下,在低一层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去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有时也呈波浪的方式递进。人的这些需要反映了心理活动与对应行为的发展规律,即在园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首先满足基本的功能,其次再探讨行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

3.1 人对公共空间的基本需要之一:公共性与私密性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性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们既需要与周围保持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也需要与人接触交流,避免孤独感。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人和人之间存在四种空间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在公共场合最适合的社交距离为122cm-214cm,这个距离人会感觉到自在和放松。如果离得过远,我们的精力就会更关注对方的衣着举止,难以集中注意力倾听讲话内容,交流会感到吃力,但是离得太近,个人的安全性又受到侵犯,感觉压抑和不自在。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座位的排列就要根据人的这种行为模式,距离不宜过远也不能太近,根据人们的行为设置最合适的位置,便于人的交流活动。

在实际当中,半公共、半私密的公共空间更受人们青睐,更加符合人的行为方式,在这里人们即能够对整个公共活动有足够的观望,可以随时参与到活动中,又使人拥有足够安全感,是一个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的空间。如果空间过度开放,人们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会使安全感缺失,但是过度私密,人与人之间产生隔离,变得疏远,会引起孤独感,所以设计当中都应当包含公共性与私密性。如公共空间中的座位,人们总是愿意选择那些后部有遮挡物的位置,而不去选择四周空旷的、单独的位置,而不是因为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对人体来说,前方属于可控区域,安全范围较大,而后方属于不可控区域,安全范围较小,因此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注重有实墙的角落,或凹入的小空间,实物隔墙等,可以利用角落和转角等地方作设计,也可以利用围合的方式构成私密性的空间,借助假山、植物、标语、高差,材质等,形成公共性与私密性相结合的空间。

3.2 人对公共空间的基本需要之二:选择性与多样性

人类既有生理和安全需要,也有情感需要,且不尽相同。美国规划学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描述,城市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地方,由无数个不同的部分组成,人口众多,而这些人又有着干差万别,因此,城市要尽可能的保持多样性,满足不同人们的需要。

工業园区中有工人、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子女、周边居民等不同类型层次的人员以及商业、体育、文教、广场、公园等不同的功能场所,此外人的需要还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空间中的多义性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包含的人员以及场所的功能都是非单一的,仅有主次之分。当我们设计工业园区的公共空间环境时,要利用多样性,加强整个环境的吸引力,能够雅俗共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加以多种解释。一个生动的环境,必然有相当程度的多样性。

4 人的行为

4.1 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创造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而这其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对所在环境的外在反映,人能够主动的改造环境,同时也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和环境始终处于相互影响之中,库尔特·勒温的定律B=f(P.E),正说明人的行为(B)与人(P)和环境(E)之间是一个函数(f)关系。将人的行为在环境中的特性加以总结,找到公共空间的设计理论依据和方法,使人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更加舒适自然,更愿意参与其中。

4.2 人的行为活动特征

4.2.1 个人空间

1969年,心理学家R.Sommer最早提出“个人空间”的概念,个人空间是人心理上认为以身体为中心向外辐射出的最有安全感的最小空间,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每个人身体周围都有个人空间,人眼看不到却无时不在,如果一个人的个人空间被侵犯,将会使被侵犯者变得谨慎和不安,一般来说,个人空间前面最大,侧面次之,后面最小。人们在乘公共汽车时首先选择单独的座位,只有在没有单独的座位后,才会选择坐到有陌生人的位置上;停在电线杆上的乌儿总是保持一定的间距;在公园里,人们往往会寻找没有人的座椅,不愿意在已经有人的座椅上,更不愿意夹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理论上人的座位面积为62.8cm/人,公园里普通的休闲椅长度为180cm,可以坐3个人,但实际上可能是1人就坐,2人或3人的情况较少。因此,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以个人空间为考量和设计的依据。

4.2.2小群活动

人们聚集在一个公共场所,人际交流通常发生在两三个人之间,很少超过4人或5人,这是一种小群活动的心理。在场地中,小群活动一般从边沿向内部逐渐扩展,总是边沿先围满人,才逐渐向内部过渡,因此,边沿的设计尤其重要,如果边沿设计足够吸引人们在这里停留,就表明适合小群活动并且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这也是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总喜欢去往人多的地方,相反如果边沿设计不吸引人、不适合小群活动,很少的人参与其中,空间就可能缺少生命力。例如,一般的公园小道宽度为1.2-1.5米,该尺度适合两个人同时肩并肩行走和交流;一处集会假如有10-30人参与,一般情况下也只是三两成群一组,只有涉及到共同的话题时,才可能吸引所有的人。在广场、街道、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小群活动的特点,使空间设计符合这种小群活动的特点,提高人们的参与性。

4.2.3 便捷习性

人类的行为方式趋于便捷性习惯,在目标明确,或者能够看到目的地时,总是倾向于最简单路径到达,即大致成直线,在游览、散步、观景时,才会闲庭漫步,走多余甚至更远的路。就健身房而言,距离与住宅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来健身房最多的是住在附近的人以及最方便来此的人,距离远的人会选择在住宅周围的空地上或附近公园进行锻炼。在哥本哈根的一处广场上,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人们穿过公园的路线呈对角线,这是因为对角线距离最短,尽管广场中央有一处下沉式地面,人们需要上下台阶,仅有骑自行车和推婴儿车的人会按规划的线路行走。在人与人之间、交通道路、以及各種功能设施之间的设计中,不但要考虑环境的功能特征,还要遵循人们的便捷行为习性,使场所利用率更高,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4.3 人的行为活动价值

通过对人心理的和生理的活动进行研究,就有可能做出较准确的行为预测,对园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都有较大价值。如园区中交通线的安排、标志物的设定、布置新的设施,就能预测园区中哪一部分人员会来使用这些设施。通过提高人们的参与性,鼓励人们之间的接触交流,减少工作的紧张与压力,改善生活品质,这些都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幸福感。

5 环境

5.1 现象环境

环境会引起人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引发人们不同的行为,环境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有稳定的特征,好的环境设计,对人的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好的环境设计对人起到阻碍的作用。环境包含现象环境和文脉环境,现象环境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人”构成的环境,指由其他人构成的环境;第二类是由“物”构成的环境,如公园、广场、街道等,即物质环;社会文化环境即文脉环境。

5.1.1 现象环境之一:人

1)最佳刺激度。

环境中存在着简单与复杂两个方面,对称与不对称,连续与间断、静止的与运动的等。简单的环境对人刺激度小,但是引起人的烦厌和无聊;复杂的环境对人刺激度大,亦会导致感知的饱和或难以理解,引起不良行为和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有最佳感知度,如果把复杂的空间设计的有一定模式,既不降低其复杂度,又便于人们掌握和理解,就会使人处于最佳刺激水平,能够保持空间的活力和个体的愉悦。

2)密度感与拥挤感。

密度,单位面积内包含的人数多少,表明一种实际状态。拥挤指人们对外部环境感受到压抑的不良情绪,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拥挤与密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高密度是引起拥挤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所有的高密度都能引起拥挤感。人群很密,人们不一定就会产生拥挤感,而物质环境中的刺激,如晃眼的灯光和嘈杂的声音等,反而会给人一种密度高的感觉,不同的行为场所,要有不同的密度以适应人的不同需要。密度过高往往引起拥挤感,人会感到烦躁和混乱;密度过低会人会感到空旷和孤独,甚至是不安和害怕。

5.1.2 现象环境之二:物质环境

工业园区中公共空间的环境对园区内人类的行为有很深的影响,工作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体要服从园区固有的环境场合。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巧妙安排,来引导或改变人们的某种行为,或是根据人们的行为,创造更符合人们意愿的功能完善的环境。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生活品质非常重要,一个非常合于功能使用的环境会产生一种愉悦感。

1)街道。

罗伯·克里尔在其《城市的空间》中,认为广场与街道是城市中两个最重要的要素,在功能上和视觉上都能对人们形成重要的影响。街道在空间中由带型相互连接或交叉组成,与人、街道周边建筑、街灯、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街道这一特定环境,人的行为在这里受到制约和影响,同样对街道也有改造的作用。街道的设计中,运用环境行为学,可以解决当前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街边的休息椅如何设计能提高利用率,街道中的颜色怎样搭配人的心情会变得愉悦,如何使行人和车流的分流更加安全与便捷等等,都需要以人的行为心理作为考量的因素。环境行为研究下的街道应该是适应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空间场所,是充满充分考量人的行为模式的特征,是交往与生活完美结合的公共空间。

2)广场。

广场是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区别于其他工业园的标志环境,更重要的是人们休闲及社交的场所,这里最重要的品质是围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颜色、材质、造型等可以考量运用,同时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广场中的步行道、雕塑、照明、坐凳、铺地、绿化等的设计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设计时还要考虑人们的行为模式,一般同一广场中不同区域,会有数种不同的活动存在,要包含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和区域,使得男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有兴趣的目标,心理上得到满足。

5.2 社会文化环境

城市的物质环境要有含义,要丰富多样,就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多富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城市之吸引人也在于其特色的丰富。现代化的新城出现过多世界流行的现代主义风格,工业园区也呈现出趋同的现象,往往缺乏自己的特色。要从整体入手,加强工业园区的固有特色,拉开园区与园区之间的差别,避免设计手法过于雷同,相互抵消各自的特色与个性,只有在工业园区的设计中富有社会文化特色,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人们才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更多的人才在这里生活。

6 结语

环境行为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涉及到心理学、人类学、色彩学等不同学科,以及颜色、材质等不同要素,不同的人对环境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本文列举了人的三种最常见行为模式和客观世界存在的两种环境,为工业园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和借鉴,但这并不能解决园区设计的所有问题。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终究需考虑一种“适宜”的尺度,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物共存”的思想,方能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79-580

[2]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国际城市规划,2009(03):44-53.

[3]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2):30-33

[4]刘国绚.高科技园生活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富士康成都科技园西南三期项目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5]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6]孙宏生,苏钠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J].华中建筑,2015(03):75-79

[7](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55-262

[8]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3-109

[9](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09133

[10]郑璐佳.人·行为·环境——关于环境“适用性”的思考[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11]冯四清.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城市街道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12](英)克里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7-136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行为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的阴影
磐安工业园区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