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沉浸体验视角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探究
2018-05-14刘嘉豪袁怀宇周睿
刘嘉豪 袁怀宇 周睿
摘要:对当前互联网销售模式影响下的实体书店现状做研究,探析空间设计上的独特之处。以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成都地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书店,结合国内较成功的书店案例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得出实体书店寻求到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一种方式,转型成为特色书店并在经营模式上追求突破与创新,在空间环境中营造出不同于以往的读书氛围,并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来体验,提出半沉浸的阅读感受,结合书店内的空间体验,是新型书店所追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半沉浸;特色书店;氛围;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2-0031-02
数字化浪潮下的今天,实体书店行业普遍不景气,在这种逆势中一些书店纷纷转型,以全新的方式,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来适应这个社会。然而随着各项利好政策的频频推出,阅读文化倡导的不断推进,近一年来,走进书店阅读、买书成为流行在年轻人中的新潮流。
1 阅读诉求的追寻
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电子商务的概念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面对网络化书店的异军突起,传统的实体书店受到的冲击是极其巨大的。相较于网络营销的国书,实体书店承担着高成本与低利润的双重风险,传统的实体书店在近几年来亏损严重,陆续倒闭。就北京而言,曾经盛极一时的第三极、光合作用等书店纷纷倒闭,风入松也挂出“停业整顿”的牌子至今未能恢复营业;香港的三联书店缩小规模,成都的大印象书局停业关门。种种迹象表明实体书店如今不景气的现状。
这种状况的形成究其原因,其一是网络化销售的图书品种齐全,价格低廉并且在挑选上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也远远低于去书店购买。与其抱着不确定的心态去书店寻找自己心仪的图书,大部分人选择在网上用更低的折扣选购。其二是数字化书籍的诞生,以亚马逊kindle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以及手机上方便快捷的阅读软件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成本,并且携带方便,容量巨大。这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读者,对传统的实体书店影响巨大。
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突出重围,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成了对传统书店的一个考验。实体书店以新的方式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阅读习惯,打开书本、触摸纸张的阅读诉求被书店扩大化,书店刻意为读者营造出较为安逸的阅读体验,配合精致的空间感受,优质的服务以及周边商品的琳琅,使得走入书店与买书这一行为并不再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城市里,不同的特色书店在实体化书店萧条的大浪潮中经历着转变,几家特色书店开在整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带,与喧嚣的街道格格不入,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味。让购物之余的人们可以在书店中拿上一本书随意翻阅,点上一杯咖啡或是一壶普洱,暂时的歇歇脚。这种文化生活方式,正是特色书店体现给人一种未来的生活形态。在这里,购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营造出人与书的不期而遇,并为此创造一个恰当的阅读环境才是特色书店全新的设计理念。
2 氛围烘托出半沉浸
如今的特色书店已经不仅仅是书店,是一个文化的平台,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广场。而人们进入书店的目的也不同于以往仅仅是买书,人们在这里发现、探索对未知的渴望,可以尽情的随意翻阅每一本书,而特色书店要做的只是尽可能的迎合大众,打造一个完美的空间环境供人体验阅读。
2.1 文化氛围之感受
以成都特色书店之一的方所为例,其坐落在遠洋太古里商圈的负一层,称得上是喧嚣闹世中一处文化净土的代表。每天来往的客人繁多,有购物之余的青年男女,有专程到来的求知学者,有丰富课余生活的学生也有带孩子体验文化生活的父母等等。不同的人群对应不同的国书种类,方所负责接待这些互相乏间毫不相关的人群,并仔细分类每一位顾客,然后直观的指引其找到对应的书籍分区。这便是方所在书籍分类管理的精明之处,海量的库存书籍被分类的井井有条,从大的分类之下,又按照各自图书领域的不同有其自己特有的检索规则,例如欧洲文学与英美文学下的书籍分类是按照作家姓氏字母排列;中国古典文学是按照唐诗、宋词、元曲等分类;而库存量较大的近现代文学作品是依据作家姓氏字母排列等。如此分类排列下的书籍使得每一个置身于方所之中,享受阅读所带来乐趣的读者身边所处的都是与你兴趣一致、领域相同的顾客,此般趋向性文化思维的集散性分类,正是方所这类特色书店与人营造的一种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不仅仅体现在书店的书籍分类当中,其最初的书籍选择也十分巧妙,这正是方所这类特色书店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依然能在逆势中寻求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方所眼光独到、品味独特的书籍选择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读者,他们往往是这里的常客。对于方所来说,小众主义,已经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选书策略,而目的就是避开那些受到网络书店冲击最严重的种类。目前,在方所的图书结构中,艺术设计类占了大部分,外版书数量占比更是高达40%。选品非常精,只选经典书和好的畅销书。大忌是选择生命周期短,同质性很强的泡沫书。这种独特的选书方式造就了方所特有的个性化的文化氛围。那么,方所是如何在空间上体现出这种文化氛围的呢?成都方所紧邻大慈寺,曾有三藏法师玄奘在此出家的传说,这样的文化背景给了设计师朱志康“地下创奇藏经阁”的灵感,寓意将全世界从古至未来的知识都搬于此。空间的设计自然会变成像是敦煌石窟里神秘又神圣的收藏宝藏的地方,并且在这里,设计师将文化与智慧比作浩瀚的宇宙,在整个空间里面运用了星球运行图、星座图等元素,超过5000平米的超大空间,搭配着粗壮的水泥柱子顶起的9米挑高与100余米的廊桥书架,木头、混凝土、钢材、铁件所有的材料都最原始朴实的呈现,也为整个书店注入了探索苍穹般的想象力,走进书店,似乎就像是要开启一段寻宝之旅。
2.2 阅读氛围之体现
方所之中最重要的元素一书籍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其独特的阅读氛围。虽然消费者在网络购买书籍时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优势依然无可比拟,但遇到需要挑选或者预读部分章节再做购买决定的情况时,实体书店的优势又得以体现,身处方所中,随处可见阅读的人群,或站立于书架旁边随意翻阅,或在缓慢前进着四处挑选,也有直接席地而坐细细品味书中乐趣的人。无论人们是什么样的阅读状态、姿势,此刻人们的目的性却出奇的一致,就是阅读。方所对于这样的阅读氛围的营造,拿捏的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有处于传统书店蹭书阅读的紧迫感,好似随时都会被驱离而不得不快速浏览;也不会让人在阅读时得到过于舒适的环境体验,以避免读者仅仅依靠现场拿取就能满足阅读需求,而不再购买书籍所造成利润的损失。这样的阅读氛围给与读者半沉浸式的读书体验,提供给你足够的灯光以便阅读书籍却时常会被路过的人打扰,随意翻阅的书籍却没有安静的阅读环境,冰凉、坚硬的地板也不如家里的沙发来的舒适。最终,当你挑选到一本自己中意的图书时,还是会更愿意把它带回家中细细品味。这样半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来源于书店对于阅读空间的设计,充足又柔和的灯光照明,宽度适中的过道与走廊,适宜稍作休息的宽大楼梯以及为数不多的公共休息座椅,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体验读书,却又不仅仅满足于此。通过各种手法和技术,设计师可以将意象巧妙地融入空间里,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构成,让传统的空间设计拥有新的精神内涵和血液。不止方所一家特色书店,成都另外一家较为出名的特色书店言几又也有异曲同工的设计思路,宽大的走廊只设有少数的书桌椅供人专心阅读,其余读者大多还是站立或席地阅读。由此可见不同的特色书店给与读者半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已经成为不约而同的设计方向。
2.3 信息氛围之传播
特色书店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阅读氛围的营造以及读者半沉浸式的体验,无形中把人作为书店营销、宣传的手段,随之衍生出其特有的信息氛围。几年前的传统书店中,蹭书这种行为随处可见,长时间不购买图书的读者会迎来营业员的反复推销与询问,其目的一是增加图书的销量,二是不影响被翻阅国书的销售。如今,特色书店把读者“道具化”的营销理念不可谓不精明,随处可见的阅读人群与特色书店本身构建了一个美学与文化融合后的展板,这便是特色书店可持续化的信息氛围。不需要大费周章的宣传与广告,读者本身就是书店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从空间设计的角度出发,如何把这种媒介最大化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便是设计师需要思考问题。如方所“藏经阁”式的内部设计,二层的阁楼无疑是最好的展示平台,放眼望去,皆是半沉浸状态下的读书之人,谁看见此情此景都会产生参与其中一起求知的欲望。
3 结语
近年来对书店惨淡的经营模式,政府一直在不断的扶持,对实体书店开办新店、阅读活动、参加书展、版权贸易、外地品牌书店落户、书店经营及各类项目等均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或奖励。在实体书店不断更迭的今天,方所、钟书阁、西西弗、字里行間、单向街等一些知名书店非但没有倒闭,而仍在发展壮大。这与其独特的设计空间、成功的跨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特色书店的现状,总结其成功的规律有助于帮助实体书店在数字化的时代掌握其特有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琤.实体书店言几又:做城市的阅读角落[N].中国文化报,2016-07-23(5)
[2]王子博.实体书店的困局与转机——北京实体书店生存现状及出路调查研究[J].编辑之友,2013,02:83-86
[3]文佳.传统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J].现代装饰,2013,11:28
[4]新华网.方所书店的跨界美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2-(96813.htm.2012, 01, 1712017, 01, 14
[5]朱志康,李国民,姜敏华成都方所书店[J].现代装饰,2015,07:48-49
[6]张学勤.方所:实体创意书店突出重围激发品位[J].人文天下,2015,11(59):40-46
[7]邬海青,邬旭意象融合与空间设计表达[J].包装工程,2015,16:41-44
[8]陈媛媛,周鑫实体书店的经营之道:创意特色与坚守[J].出版发行研究,2015,0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