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积极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2018-05-14孙雁北
孙雁北
2016年3月,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的诉求和必然选择。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国家迫切需要有人才支撑,尤其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提高学校办学文化软实力、学校竞争力和适应力的重要体现。
工匠精神的高标准要求与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工作状态的差距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是一种爱岗敬业、卓越创造、超越自我的行业精神。它的前提是对自我能力的认可、对自我选择工作的热爱。而这样的职业精神对于日后将成为“大国工匠”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就中国目前教育现状而言,选择就读于职业学校多数是中考落榜的被迫选择,这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学习意志相对薄弱,中考考试失败使他们自信心受挫,多数学生的学习心态较为消极,他们较难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并且大多数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方向,即使不满现状也不清楚跳槽后自己能干什么,这样的工作状态较难培养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如何缩小两者的差距,有待每一个职业教育者去思考、解决。
积极教育是培育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积极教育”是在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博士的“积极心理学”背景之下,于20世纪末,由美国发起而后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教育的理念。“积极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前文说过,工匠精神的前提是对自我能力的认可、对自我选择工作的热爱,这就需要从业者在学生时期就对自身有积极正面的认识,能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学习,以开心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后的工作,而这正是积极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内心驱动力,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优点。采用积极教育的方式寻找学生自己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从兴趣、爱好、理想和价值观、身体状况、生活规律、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秀的自己。
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不应因为学生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就对学生有所偏见,相反,应更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空间,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欢乐。通过赏识教育,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感觉在班级、学校中能有用武之地。如让“坏学生”担任班干部,发挥其身上的优点,找到改变他的突破口,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教师鼓励的话语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愿意做事,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主动去做,愿意奋斗,对进步充满信心,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当遇到学生纠纷、发生矛盾时,鼓励同學之间自行解决问题,或邀请不是当事人的同学以“第三方”的角度帮忙客观、公正的解决。也可以借用班会的契机,全班共同商讨存在的共性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从而在竞争中取胜
当今,新时代提倡的“工匠精神”有别于传统手工作坊时期的工匠精神,传统的学徒制是以师傅带徒弟,“做中学”方式学习文化、知识、技能,养成品德、人格等的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模式”。传统学徒制的师徒关系决定了匠人将产品做好只需自身的技术水平过硬,不存在太多的与人合作的关系,而新时期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必然要求匠人在具备精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不仅个人而且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通过积极教育的一些教育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建设班集体,让学生具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班集体是学生赖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和社会组织,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建设好班集体是首要途径。通过民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识;鼓励同学们寻找班级的闪光点,从而热爱自己的班级;为班级寻找一个共同的目标,促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调动每个人的活力与热忱;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强调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对集体的成功进行大肆的宣传和表扬,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班级成员良好的团队意识。
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协作学习促进团队意识。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形式小队式学习、跨小组互助学习、小组考试、设计小团体学习计划、小组间竞争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团体间互相作用,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大有裨益从而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玛丽琳·伯恩做的实验很好地体现了这点,她把学生任意编排为四人一组,然后告诉他们三条原则:“你必须对你自己的事情和行为负责到底;你必须帮助向你寻求帮助的小组其它成员;除非你们四个人有同样问题,否则你不可以向老师提问”。开始时学生们常常需要提醒才能完全遵守,但是不久他们学会了向小组里的伙伴寻求帮助,也意识到老师只有在四个人都举手的时候才会回答这个问题。这种协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合作意识。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中生繁重的升学压力,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来提升团队的合作意识。就我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而言,校园社团种类繁多,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我校现有小记者广播站、戏剧社、校管乐队、啦啦操舞蹈队等大小20余社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将个人与社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以及对集体的责任感。通过社团、班级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团队意识,积累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工匠精神”包含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号召,可见,创新精神已成为未来从业者的必备职业素质。培育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可通过积极教育理论来实现。正如Fredrickson所说,“处于积极情绪中的个体,其注意范围更广,思维更具创造性和整体性,而消极情绪会使个体的注意范围狭窄化,思维更具批判性和分析性”。培养创新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这些情绪有利于增强其注意力、认知和行为能力。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时刻贯彻这一方针,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其创造力的生成。
通过积极教育理论培育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人生态度更是与“工匠精神”高度契合。这样的从业者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崇高的理想追求、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人生责任感。他们取得成绩不沾沾自喜,遇到困难不回避气馁,遭受挫折不垂头丧气,身处逆境不消极悲观。他们时刻会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追求精益求精、艺无止境的完美和极致!
人生态度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形成的。学校作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人生态度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更具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培育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日后培育出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人才夯实基础。
(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