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曲《高山大海紧握手》的艺术特征分析
2018-05-14魏文文
魏文文
[摘 要]女声小合唱《高山大海紧握手》是一首气势豪迈、轻盈欢快的歌曲,为喜迎香港回归而作。该曲音乐形象鲜明,性格特征突出,具体为:在宏观方面,主题音调掌控全曲,形成控制力掌控全曲的发展框架;音调节奏疏密有致,形成推动力推动乐曲向前发展;旋律线条拱形对称,形成结构力推动乐曲旋律的展开。在微观方面,运用呼应、长音填充、强有力的终止等手法,使乐曲中的广西特色民族音乐元素得到充分展现。
[关键词]傅磬;合唱曲《高山大海紧握手》;艺术特征
女声小合唱《高山大海紧握手》是由蓝怀昌作词、傅磬作曲的一首歌曲,是词作家和作曲家为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而作,可以说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歌曲。该曲一经演出便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认可,并荣获“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入选奖”和1997年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等奖项。本人在对该曲的学习和演唱中,对歌曲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发现该曲旋律与内容相得益彰,运用大气磅礴的旋律音调和荡气回肠的歌词内容彰显香港回归,全国人民的喜悦欢畅之情。
一、艺术特征
合唱曲《高山大海紧握手》从歌词创作和乐段布局两方面,无不显示词作者和作曲家的深思熟虑与精工细作,用气壮山河的歌词、气势磅礴的旋律和不同乐段的情绪布局设计,表现作者对于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普天同庆的大喜事的欢悦之情,具体如下:
(一)结构特征
该曲曲式结构为无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式如下:
简析如下:
引子4小节,可划分为1+1+2的分、分、总的方整型结构;从一开始便奠定了乐曲的民族风格,以一种轻盈欢快的旋律开启了欢乐的气氛。
主体部分有A、B、C三个乐段,其中A共10小节,可分为两个5小节的乐句,两个乐句均为2+3的小节结构;句尾长音进行以虚词“阿哩哩”填充,强化了其欢快的民族风的特征。
B共8小节,为4+4的方整型结构的乐段,两个乐句为1+1+2的方整型结构的乐句,材料来自引子部分。
C共12小节,为4(2+2)+4+4的结构关系,第三次重复结尾延长4小节,达到16小节;特别之处在于第一个乐句附点和切分音处有虚词“呀、啊”填充,第二、三乐句为变化重复关系,中间长音进行同A段以虚词“阿哩哩”填充。第三遍重复将结尾小节重复扩展4小节,中间长音进行以虚词“阿哩哩”填充。
概言之,该曲轻盈欢快又大气磅礴,用一种欢快有力的民族风的音调唱出了香港回归中华儿女的喜悦之情。
(二)歌词创作
在歌词创作方面,词作者用既豪迈又抒情的词语进行表达,第一段,用山作帆,用海作舟,梦在心中游,表现了香港同胞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用山作胆,用海作魂,魂在梦中游,表现了内地人民从未忘记香港同胞,无论任何艰难险阻都割舍不断两地人民的亲情,内部长音处用虚词“阿哩哩”填充,用民族风的风格表达了香港回归中华儿女的高兴、欢快之意。第二段,用高山、大海紧握手来表达香港回归之后,两岸人民的紧密相连,任何力量也再不能分离;第三段,用长风与铜鼓、星月与木楼、美酒与歌喉来表达香港回归之后,中华儿女的喜悦之情。
概言之,歌词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角,讲述了香港从分离的屈辱到回归的喜悦,两地人民共祝回归、欢天喜地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畅想。
(三)乐段布局
全曲情绪布局整体统一,欢快的、民族风的风格贯穿全曲始终,但各个段落又有些许差异,体现出作曲家和词作者的整体设计,即:第一段豪迈中透着。因为香港离开祖国百年,终于回归,让人回想此段历史,对于离别的痛苦,无不哀伤,但面对回归的日子,一切的痛苦都已成历史,却又使人们心中充满愉悦,用豪迈的话语与旋律结合充分地表达了这一百感交集之情。第二段欣喜中蕴含力量。表达了香港终于回归祖國,两地人民再次手挽手,向前走,一刻也不愿再分离的激动之情。第三段欢快中显示畅想。通过歌词与旋律的相得益彰,抒发了两地人民对于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喜悦,要把这一喜悦之情传遍五洲四海,为世人共享。
概言之,乐段布局与隐含着作者对香港昨天的回顾、今天的审视和明天的展望,三个时期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体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豁达乐观和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
二、宏观布局
合唱曲《高山大海紧握手》的整体设计从宏观方面来讲,在主题音调、旋律线条、节奏构成等方面构成了乐曲独特的展开发展模式。
(一)主题音调掌控全曲
此曲展开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1-3-5”三音构成的主题音调在全曲中的骨架作用,作曲家运用三音的不同组合,构成乐曲不同部分的骨干音调,通过音区变化、分解形成对比,构成全曲。
1. “5-1-3-1”(见下谱例:引子和B)
引子部分和B段以“5-1-3-1”顺序构成的音调骨干,发展展开构成两个部分的音乐材料,中间穿插“2-6”两音,也是处在相对较弱的位置并以颤音形式呈现,节奏以切分音为主要特征,从一开始便将整个乐曲的风格明显呈现在听众面前。
2. “5-3-1”(见下谱例:A)
乐曲A段开始两小节是以5-3-1音调及其反向进行构成,突出特征为六度大跨度上下行跳进进行到落音,形成了歌曲气势豪迈的性格,音乐呈现出“放”的特征;后以相对平缓的旋律进行收住乐句,落在5音上;重复时落在1音上形成呼应构成乐段。
3. “1-5-3”(见下谱例:C)
乐曲C段开始乐句4小节以相对紧凑的旋律进行构成,后两个乐句为重复关系,以明显的较为舒展的节奏进行形成对比,形成了乐曲力度的紧松设置,第二次重复后,将结尾小节扩展为4小节结束全曲,特别之处在于,“b3”的长音延续,构成了调式色彩变化,并以八分音符的“5-1”进行上行跳进结束全曲,形成了强有力的终止。
(二)旋律线条拱形对称
旋律进行在形态特征上,呈现出拱形对称的特征,以大小拱形进行的音乐形态形成了乐曲气势磅礴的民族风格,以及旋律进行过程中力度松紧有度,推动乐曲的发展,如下:
引子与B段为小拱形结构,作为音乐发展手法,即:先通过跳进到高音或低音的轴心音再级进下行进行;
A段,起始2小节,一扬一落形成以“3”音为轴心的对称关系,之后3小节,形成以“1”音为轴心的对称关系;
C段拱形对称主要是后两句,不同之处在于旋律较长时值的进行并在轴心音上长时间停留,后以短时值的跳进进行快速返回。
乐曲进行中的拱形对称特征形成了乐曲向前发展和快速收住的结构力,前密后疏式旋律的发展,使音乐的情绪得以保持,形成期待感,为后续音乐展示做好铺垫。
(三)节奏构成疏密有致
该曲在节奏方面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长短节奏的疏密搭配,即旋律进行节奏紧凑,落音为长音,众多乐节、乐句或乐段的落音以长音的形式呈现和旋律进行中切分音的巧妙运用,使激昂、欢快的旋律特性得以充分彰显,抒发对香港回归的激动之情。痛苦、耻辱已成过去,欢乐、荣誉即将来临,在这一时刻,可谓是悲喜交加,所以该曲整体是以“喜”的特征,呈现在听众面前,节奏的安排也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特征。
三、微观设计
合唱曲《高山大海紧握手》在微观方面的设计同样是独具匠心,呼應、长音填充、强有力的终止等手法的运用,使乐曲旋律在高低起伏中保持前后统一、发展民族风格、形成动力感。
(一)呼应
在合唱曲《高山大海紧握手》中,旋律进行在落音处,无论是乐节、乐句还是乐段处处呈现出呼应原则,而且从引子部分已经开始。
引子中“1-1”的呼应,一扬一落并长音延长引出正曲A段材料。
A段的呼应更为明显,首先开始两小节的“1-5”呼应,后两句落音“5-1”呼应。
B段两句呼应特征主要体现为(3、5)-(5、3)的音调。
C段三句中,呼应特征体现在后两句重复乐句的“5-1”,在“1”上结束乐曲。
呼应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贯串全曲,构成了乐曲前后音乐材料的内在联系,使其浑然一体。这也与歌词之间的相互呼应相衬托,使乐曲的整体发展更加统一。
(二)长音填充
乐曲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其重要民族特色之体现,在于乐曲中5处长音处运用虚词“阿哩哩”的填充,4处在乐句结尾处,1处在结尾乐节中间,成为该曲的一大特色处理方式,抵消了长音进行时的空泛感,使乐曲更加充实,饱满,充满意味。“阿哩哩”含有高兴、开心之意,流传于纳西族自治县,一般用于节日集会或欢快喜庆的日子,歌颂了人民新生活和欢快心情。用于合唱曲《高山大海紧握手》中,充分展现了民族特色艺术元素,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其内在韵味也与香港回归这一率土同庆的日子相辅相成。
(三)强力终止
乐曲终止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于其强有力的终止,在强拍以“5-1”构成的四度音程作为全曲终止,力度强劲。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使乐曲得到完满收尾的同时将乐曲的情绪充分展现。香港回归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全国人民都以饱满的热情庆祝这一伟大盛事,也对其未来充满了期待,用一个强有力的终止,给予乐曲以无限的期待感。将香港回归之后,人们的喜悦之情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跃然纸上,充分表达。
概言之,该曲没有运用过分炫技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而是仅以朴实的旋律和简单的手法,便将全国人民的喜悦之情在歌曲的内容与情感充分表达。
四、结语
合唱曲《高山大海紧握手》为迎接香港回归而作,词作者运用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眼光审视这一伟大盛典,曲作者以既轻快又气势磅礴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将中国人民对于香港回归的激动心情跃然纸上。歌曲无论从旋律设计、歌词创作无不体现作曲家和词作者的精雕细琢;而旋律方面无论是宏观布局还是微观设计无不展示了作曲家的高超技艺,独特的主题音调选择,简单的三次变化,就构成了全曲独特的发展模式,运用拱形对称和简单的节奏组合发展旋律,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词语填充长音,用不同结构的呼应统一乐曲,用强有力的结束终止造成期待感,这些都展示了作曲家独到之处。总而言之,合唱曲用最简洁的旋律音调、最简单的创作手法,表达了最真挚、最伟大的时代情感。
参考文献:
[1] 庞小连.谈广西本土音乐家傅磬的歌曲创作特点[J].大众文艺.2012(1).
[2] 黄伟林,麦展穗.江山海之风,谱八桂大歌——论作曲家傅磬的歌曲创作[J].南方文坛.2005(5).
[3] 谭延桐.傅磬的艺术海拔[J].音乐创作.2008(2).
[4] 黄海燕.傅磬:灵性在山水间跳跃[J].当代广西.2007(1).
[5] 史宗毅.我的歌曲创作与感受[J].福建艺术.2017(2).